4月7日,是第75個世界衛生日,我國今年的主題是“人人享健康 共同促健康”。為了共繪人類健康“同心圓”,61年來,我國援外醫療隊3萬余人賡續接力,足跡遍布全球76個國家和地區,診治患者近3億人次,為發展中國家援建醫療衛生設施共130多所,培養醫療人員10萬多人次,先后有超過2000人次榮獲受援國國家級榮譽,50余名隊員犧牲在異國他鄉。他們既是人民健康守護者、中外友誼傳遞者,也是世界和平建設者、全球發展貢獻者。2023年11月,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發布中國援外醫療隊群體代表的先進事跡,并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
緣起:一封特殊的信
“西諾瓦,中國醫生好!”1962年12月,我國衛生部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件——剛剛宣告獨立的阿爾及利亞政府通過國際紅十字會,向全世界發出緊急醫療援助的呼吁。秉持國際人道主義精神,中國政府最先作出回應。1963年4月6日,第一支中國援外醫療隊從北京出發,輾轉10天最終抵達了地處撒哈拉沙漠邊緣、被稱為“沙漠之門”的阿爾及利亞賽義達,從此開創了我國援外醫療的歷史。在醫療條件簡陋的賽義達省醫院,援外醫療人員開啟了為期兩年的診療工作。他們不僅承擔了這家醫院幾乎所有的治療任務,還堅持在廣大牧區開展巡回醫療。“賽義達省醫院孕產婦多,我們醫療隊只有一名婦產科醫生,幾乎要負責醫院全部婦產工作。”首批援阿爾及利亞醫療隊隊員邱月華回憶說,她雖然是助產士,但也要協助醫生處理難產和高危病人。那一年,鎮江姑娘邱月華只有24歲。此前,她最遠只去過南京,連非洲在哪兒都不知道。
1993年,同為婦產科醫生的徐長珍與前輩邱月華一樣,馳援萬里之外。她第一次到達阿爾及利亞,就遇到阿國內亂,武裝分子襲擊醫院。她和助產士沙布利婭是頂著流彈跑回手術室搶救傷員的。徐長珍對那槍林彈雨的一幕至今記憶猶新:“醫生是個特殊職業,有需要就得上,如同戰士赴戰場。”在近8年的援外醫療工作中,徐長珍和隊友們共接診婦產科門診病人3.2萬余人次,住院病人及產婦6.8萬余人次,開展手術1.5萬余臺次,接生難產胎兒4萬多名,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媽媽徐”。61年來,一批又一批像徐長珍一樣的“中國媽媽”在阿爾及利亞累計接生新生兒207萬余名,其中有1萬余名孩子取名為“西諾瓦”,意為“中國人”。
無畏:“逆行者”出征
2014年初,埃博拉病毒肆虐非洲,數萬人感染病毒,死亡率超過60%。疫情兇猛,世衛組織宣布當地進入一級傳染病警戒,許多國家紛紛撤走援非醫療隊。此時,作為國家埃博拉防控專家組組長和中國第24批援幾內亞醫療隊隊長的王振常,卻和他的團隊逆行出征了。
在幾內亞的一年半,王振常帶領隊員數次參與一線考察調研,制定出符合幾內亞國情的防控措施,還為幾內亞培訓了1600多名公共衛生醫師。當時,幾內亞的醫療條件、醫療水平嚴重落后。醫療隊員陳旭清楚地記得:“那時全幾內亞只有中幾友好醫院有一臺手術用顯微鏡,卻因為當地醫生不會用,長期閑置在庫房。”他們便帶領當地醫生先后開展了顯微神經外科手術、超聲引導穿刺治療、腹部微創手術。兩個月后,幾內亞醫生獨立完成了第一臺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正式開啟了幾內亞神經外科顯微時代。由于出色的工作,醫療隊被幾內亞政府授予“幾內亞共和國勛章”,被聯合國授予“南南合作獎”。
回憶起這段逆行出征的經歷,王振常仍心有余悸。當時,醫療隊所在的中幾友好醫院已有9人感染埃博拉病毒,其中6人不幸離世。“我們的壓力的確很大,去之前都寫了遺書,因為不知道會有什么樣的情況發生。”但可貴的是,“醫療隊全體沒有一個人打退堂鼓,非常堅定地與幾內亞人民患難與共,勇往直前”。幸運的是,他們也如愿實現了“打勝仗、零感染”的目標。“幾內亞人民可能記不住我們每個人的名字,但是他們一定會記住中國醫生這個群體,這是我們的使命,更是我們的榮耀。”王振常說,遠在異鄉,祖國的關心就是他們的堅強后盾。
那一年,中國共派出16批1200余名醫護人員逆行出征,勇敢奮戰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收治800多名患者,完成1.3萬余人次公共衛生培訓,被受援國稱為“真正的朋友”。
大愛:授人以魚和漁
2015年3月13日上午,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圣費爾南多總醫院,當地的10多名醫生正緊張觀摩一場頸部無疤痕右側甲狀腺全切除術。來自北京的主任醫師鄭建偉和當地醫生經過數小時的共同努力一起完成縫合,環加勒比地區第一例腔鏡甲狀腺切除術順利結束。“加勒比,第一例!”現場的當地醫生興奮地歡呼。
中國援外醫療隊創下的“第一”遠不止于此。61年來,在黨和國家的直接關心和有力部署下,一代又一代援外醫療隊員跨越山海,遠赴異鄉。在此過程中,他們授人以魚,也授人以漁,既為當地患者提供醫療服務,也用心幫助受援國提升醫療技術水平,向當地醫生悉心傳授診療知識和經驗,留下了一支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援所羅門群島中國醫療隊指導當地外科醫生成功開展了該國第一臺腹腔鏡手術;援貝寧醫療隊在當地建立“中國—貝寧遠程會診中心”;援多米尼克醫療隊建立起當地歷史上第一個心血管專科;援加納醫療隊協助當地醫生掌握先進醫療技術,讓加納成為西非地區最好的心外科中心;在幾內亞,中幾友好醫院已初步實現大病不出國的目標;坦桑尼亞的心臟病中心,大大減少了該國患者赴海外就醫的需求,還吸引了周邊國家的患者前去就醫。據統計,我國已與43個國家48家醫院建立對口合作關系,和有關國家合作建立25個臨床重點專科中心, 填補了當地數千項技術空白,對外援助醫療從“輸血式”援助轉向可持續“造血式”合作,為攜手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持續貢獻著中國力量。
61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白衣天使遠赴海外、接續奉獻,用精湛醫術譜寫出一曲曲動人的大愛之歌。他們中有的是父子接力,有的是夫妻共進、姐妹攜手,甚至有50余位隊員永遠長眠在了異國他鄉的土地上。在國外,病人們可能記不住口罩后面他們的模樣,但都清楚地記得白衣上那面醒目的五星紅旗,清楚地記得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