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關鍵課題,深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貫通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啟迪。由駱郁廷教授撰寫的《思想政治教育貫通論》一書是全國第一本系統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貫通的專著,該書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系統嚴謹、集中深入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貫通問題,探討了思想政治教育貫通的現象機理,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貫通的基本樣態,闡明了思想政治教育貫通的本質問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貫通的整體時效,揭示了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創新的重要任務,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該書包含導論及八章內容,可劃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涵蓋導論和前兩章,導論部分概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貫通的問題出場、普遍現象、本質透析、基本樣態和有效實現。第一章,從理論依據和實踐依據兩個維度,探討了思想政治教育貫通的依據。作者從矛盾同一性理論、“生命線”理論、“中心環節”理論、政治業務統一理論、立德樹人理論等五個方面對理論依據進行深入剖析,認為在思想政治教育貫通問題中,矛盾同一性理論是重要的理論根基;“生命線”理論是根本理論支撐;“中心環節”理論是對思想政治工作地位和作用的新定位;政治業務統一理論是方向指引和動力支撐;立德樹人理論是核心思想,必須矢志不渝堅持貫徹。在實踐層面,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始終堅持思想政治教育貫通原則,將思想政治教育圍繞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務,服務各項事業,為國家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引領、輿論引導、精神動力和政治保證,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貫通的實踐依據。第二章深入解讀了“貫通”“思想貫通”與“思想政治教育貫通”的科學要義,深刻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貫通的內在本質。在作者看來,貫通即穿連、貫穿、通達;在貫通現象中,思想貫通是一種以思想為核心的貫通表現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貫通的本質體現和核心表達;思想政治教育貫通涵蓋貫穿、滲透、交融、共生、暢通等豐富要義。作者繼而從融入、融合、融通三個角度出發,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貫通的本質,認為黨的思想政治教育貫通要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先進思想貫通于人民群眾之中,融入民心、融合群眾、融通實踐,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活動不斷發展。
第二部分為第三章至第七章的內容,分別從橫向貫通、縱向貫通、動態貫通、網絡貫通、全員貫通五個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貫通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其一,思想政治教育橫向貫通就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像空氣一樣橫向、廣泛、全方位地貫通在社會實踐生活中,使其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全方位貫通”是思想政治教育橫向貫通的核心要義。第三章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橫向貫通進行了內涵、特點和價值透析,始終緊密圍繞、自覺服從、全力服務黨在不同時期的中心任務,滲透、結合、帶動各項社會實踐活動,不斷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業態、新群體。新時代、新征程、新使命,要更加堅定、自覺、深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橫向貫通發展。其二,思想政治教育縱向貫通即全程貫通,即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實踐活動的全過程,旨在解決實踐過程的方向性、連貫性、發展性等問題。“全程貫通”是思想政治教育縱向貫通的核心要義。第四章首先就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貫通的內涵、特點、價值進行了分析,進而將思想政治教育貫通于實踐的動員部署、貫通于實踐的深入實施、貫通于實踐的總結評價。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貫通實踐活動全過程,堅持科學理論指導和正確實踐方向,直接關系到社會實踐能否深入推進,實踐活動時效能否增強,人與社會的持續發展能否實現。因而,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貫通于實踐活動各個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實踐活動同向、與實踐主體同心、與實踐發展同步,為實踐活動謀好開局、鋪就道路。其三,思想政治教育動態貫通即思想政治教育依據發展變化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動地貫徹實際工作和實踐活動,包含節律貫通、深度貫通和反復貫通。“調適性貫通”是思想政治教育動態貫通的核心要義。第五章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貫通因時而變,具有一定的周期和時間節點,其實質即以變應變、以變促變、變中求進,因此,要善于分析和判斷思想政治教育貫通具體工作和社會實踐的過程,抓住影響教育的關鍵環節。其四,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貫通是思想政治教育貫通伴隨著互聯網發展而產生的新形態。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逐漸從新形態走向新常態。“信息化貫通”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貫通的核心要義。第六章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貫通區別于傳統貫通形態,具有海量性、交互性、多樣性的特點。在網絡強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貫通創造了思想政治教育貫通、引領和體驗新樣態,構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間、新環境和新生態,開辟了思想政治教育新邊疆。其五,思想政治教育全員貫通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員育人,主要表征為育人主體的廣泛性、全面性及協同性。“主體性貫通”是思想政治教育全員貫通的核心要義。第七章通過認識全員育人的內涵、特點與價值,理清了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和全過程貫通的實現前提。作者認為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員貫通形成主體高度自覺,繼而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縱橫貫通,不斷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輻射力、感染力和影響力。在作者看來,全員貫通的根本是協同育人,因而我們應該順應新時代發展潮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著力構建“三全育人”格局,凝聚“三全育人”合力。
第三部分即該書第八章,思想政治教育貫通的實現路徑。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貫通,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貫通的機理,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貫通的機制,改進思想政治教育貫通的方法。首先,作者解讀了由主觀到客觀、由主體到客體、由個體到群體的貫通機理,這三大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貫通實現的基礎,橫向貫通、縱向貫通、動態貫通以及網絡貫通都必須遵循內在機理。其次,作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貫通機制包含決策層面的責任共擔機制和共同決策機制,執行層面的協調協作機制和政策保障機制,反饋層面的評估反饋機制。在思想政治教育貫通過程中,決策者會根據教育貫通機制的反饋結果對下一輪決策做出修正,不斷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貫通的內容及方式,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貫通的目的。最后,針對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發展,作者指出要不斷改進貫通方法,對此,要堅持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一、主導性與多樣性相統一、疏導性與引導性相統一、現實性與虛擬性相統一的方法,切實提高貫通時效。
基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黨的二十大精神研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專項(ESDZX202310)
書評人簡介:羅雯雯,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