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利 王菁鈺
摘要:國際貿易的迅猛發展推動了全球經濟的增長,與此同時,我國進出口貿易也呈現著高速增長的趨勢。自從加入WTO之后,中國的進口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不斷下降。基于此,考察貿易對勞動力市場影響便是必要的。本文回顧并梳理了國內的貿易和勞動力市場情況,并通過一定的理論支撐運用文獻研究法歸納和總結了貿易對勞動力市場諸如就業規模、質量這些因素的影響。最后為貿易政策與勞動力就業方面政策的制定做出建議,以期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就業規模;貿易;就業質量
一、中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和現狀
(一)貿易總量
自2000年以來,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體呈現增長趨勢。尤其是2001年底加入WTO之后,進出口貿易高速發展。2002至2007年,進口貿易額的平均年增長率為25.88%,出口貿易額的平均年增長率為28.98%。2007至2014年間,中國進口貿易額平均年增長率為12.97%,出口貿易額平均年增長率為12.57%。同期,世界進出口貿易額也呈現增長趨勢,進口額從2005年57 422億美元增長至2014年的191 940億美元,出口額從2000年的62 201億美元增長至2014年的189 950億美元。直到2019年COVID-19之前,中國貿易與世界貿易都呈現增長趨勢,然而于2019到2020年間,中國貿易進口額由29 792億美元下降到20 696億美元。此后到2021年開始出現緩慢恢復。
中國進口貿易變化趨勢與世界進口貿易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中國出口貿易額與進口貿易額幾乎同步增長。推測這與中國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存在密切關系。中國進口的目的大部分是為了完成最終產品的某一中間環節,生產完成后再出口,進入下一環節,進而呈現出進口與出口齊頭并進的現象。
(二)市場結構
近年來,我國對亞洲的進口基本穩定在60%左右,在我國進口市場占據了比較重要的地位。在進口市場中下降的部分是歐洲、北美洲,但是我國在非洲、大洋洲、拉美等地區的進口則呈現上升情況。其中,主要與我國發生進口貿易的國家有亞洲的日本、韓國地區以及美國、歐盟幾個發達國家。除此之外,關于我國貿易集中化的問題也逐漸得到了解決,例如,近年來東盟和拉美也成為了我國進口貿易的重要地區,我國的進口貿易呈現了多元化的趨勢。
二、勞動力市場的發展現狀
(一)就業規模
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離不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即“人口紅利”。2020年我國得就業總人數達7.5億。另外,受經濟產業發展和文化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就業市場存在較大的結構差異。具體地說,第三產業就業吸納能力最強,在2020年達到3.5億人,吸納就業人員比例更高;第二產業次之,對技能勞動力的需求相對校多;第一產業吸納能力最弱,對低技能的勞動力需求占比最多。
另一方面,大學生是就業的主體,每年新增勞動力中大部分來自大學生。自高考擴招以來我國大學畢業生人數急劇增長,博士、碩士等高學歷畢業生也越來越多,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嚴峻,而且這種形勢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在我國,每年有幾百萬大學畢業生進入就業崗位。近十幾年,全國大學畢業生人數仍逐年增加,2022年畢業生總數上升至765萬,加上往屆沒有就業的畢業生、海外回歸的學生等,我國目前每年需要就業的大學畢業生總量巨大。
(二)就業質量
就業質量指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結合從事社會勞動并且獲得相應報酬或經營性收入情況的水平與效率。最近幾年,勞動者就業質量的問題逐漸引起大家思考,高離職率與高就業期待并存的情況較為普遍,就業質量問題影響勞動者個人的福祉,也影響勞動力市場的健康發展。
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由2014年的54.77%提高到2022年的64.7%,在邁向城鎮化的過程中,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農村進入城市從事非農勞動導致勞動者收入增長的速度跟不上勞動生產率提升的速度。使得城鄉之間存在越來越大的收入差距。但就整體的工資水平而言,受益于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全國就業市場工資水平持續走高。2015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名義工資57 361元,2021年110 221元,增長1.9倍。分區域看、不同省份(自治區、直轄市)的工資水平存在較大差異。2021年名義工資最高的三個省份分別為北京(194651元),上海(191 844元),西藏(140 355元);最低的三個省份分別為山西(82 413元)、黑龍江(80 369元)、河南(74872元)、極差達到119 779元。這種巨大的省區差異是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就業市場供需關系和國家政策扶持等綜合因素的結果體現。
三、相關理論基礎
開發貿易給一國帶來的福利效應包括消費者和生產者兩個方面。進口貿易帶來的消費者福利效應,已被國內外學者們廣泛研究和驗證。進口貿易對生產者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始于赫克歌爾-俄林理論。它是研究國際貿易與勞動力市場的經典理論?;诋a業間貿易分工的背景下,H-O理論討論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分工模式,強調一國的比較優勢源自本國生產密集使用本國豐裕要素的產品。隨后,斯托爾博和薩繆爾森兩位學者做了進一步延伸,提出了S-S定理對外貿易的開展,一國的進口競爭行業會萎縮,出口導向行業會擴展,勞動力會從進口競爭行業流向出口導向行業。如果一國的進口競爭行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出口導向型行業是資本密集型行業,那么勞工者工資下降,甚至出現失業,反之,如果一國的進口競爭行業是資本密集型行業,出口導向行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那么勞動者工資會上升。一國開展對外貿易,有助于提升密集使用本國豐裕生產要素所有者的實際收入,會降低一國稀缺生產要素所有者的實際收入。進口競爭行業在進口沖擊下短期內會實現就業減少。
此后,產品內貿易興起,“新新”貿易理論出現,將傳統的貿易理論在宏觀國家和行業層面的研究推進到微觀企業層面的研究。
四、進出口貿易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
(一)進出口貿易與就業規模
從出口貿易而言,出口貿易額的擴大和增長代表著占有了更廣泛的國際市場,在國內市場飽和的情況下,在國外市場更廣闊的產品需求將會刺激國內對勞動力的需求,使工作崗位的數量得到提高從而提升就業數量。但是對于不同的行業來說帶來的就業影響也存在著差異,就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而言,前者的發展能帶來更多的就業數量,當此行業在海外占據較大市場時,才能有效體現出口貿易對就業數量的正向作用反之,如果出口貿易的行業需要很高的入職門檻、以勞動密集型行業生產的高精尖產品為主時,出口貿易對就業的影響就會降低甚至呈現負影響。不是產品本身所帶來的負向影響,是源于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技術密集型行業占出口的大部分時會搶占勞動密集型產業出口的空間,導致其產量降低,進一步影響就業。
就進口貿易而言,進口貿易的發展和增長意味著大量企業不在國內生產,可能會出現負面效應削減我國就業。比如一是進口替代效應和資本替代效應。指對某種產品進口從而對國內該產品的需求減小使得生產該產品的部門收縮,該部門的勞動力失業,資本替代效應是指由于資本和勞動具有替代性,大量進口資本貨物會減少就業。二是生產率效應:即進口的先進技術會促進一國勞動生產率、技術水平的提高,因此同等價值創造近需較少的勞動力,雇傭量下降。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進口貿易對就業規模的促進效應會出現在部分行業和企業上,主要通過擠出效應實現。通常情說下我們認為進口貿易的增加會擠占國內企業的空間導致就業規模的縮小。但具體的說,如果進口更多的來自外國中間品時,能促進企業擴大規橫從而對就業有積極影響。尤其對于我國這樣的“世界工廠”麗言,龐大的加工貿易產業使我國進口的產品以中間品為主,此時進口貿易對增加就業有積極作用。但是面向競爭力低下的中小企業則會造成不利影響。
(二)進出口貿易與就業質量
自1991年國際勞工組織首次提出“體面勞動”概念后就業質量的概念也應運而生,國內外學者和相關國際組織對就業質量問題開始重視并加以研究。McManus和Schaur(2016)指出職業健康問題成為勞動者福利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尤其是受到進口沖擊嚴重的小型企業,結果顯示:受中國進口沖擊嚴重的美國制造業的工傷率從短期到長期在提升,尤其是那些小規模企業。對于在職培訓而言,進口貿易一方面會通過加劇進口國國內市場的競爭影響企業對員工在職培訓。當產品市場競爭加劇時,有兩種力量會影響企業提供培訓,第一:不斷加劇的競爭降低培訓回報率,進而削弱了企業對員工的培訓動機;第二,不斷加劇的競爭增加了信息不對稱的程度,促進企業增加對員工的培訓。最終的結果則取決于這兩股力量的大小。
培訓企業和進口企業的分布如表3所示,表明給員工培訓的企業個數,遠遠大干進口企業的個數,前者占總樣本的比重大于45%,而后者占總樣本的比重最高不超過13%,前者發生的概率是后者的2倍之多,說明給予員工培訓的行為相對于進口企業較為常見;但另一方面,給予員工培訓的企業個數僅占總樣本的50%不到,說明給予員工培訓提升勞動者就業質量的行為,在我國的工業還不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其次,進口企業的培訓顯著高于非進口企業,暗含進口企業還是相對非進口企業更需要對其員工進行培訓。
就出口貿易而言,高技術人才占比的增加可以一定程度上說明國內就業質量的改善?;诒容^成本優勢理論和要素稟賦理論可知,出口產品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需要出口產品的主要生產要素在國際上具有比較優勢。目前的國際競爭不再局限于對土地和人口的競爭,在科學技術領域的競爭也愈發激烈。通過激勵機制可以讓出口貿易達到對就業質量的正向影響,在激烈競爭的背景下,國內企業為了更多的搶占國際市場、出口產品需要提高產品的質量以及核心競爭力。
結論和建議
(一)結論
從就業規模來說,出口貿易通常因為市場擴大而帶來更廣闊的就業崗位,但同時因為行業的差異。出口貿易對不同行業的影響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對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出口貿易可以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針對技術密集型行業則相反。進口貿易則源于替代效應和生產率效應在一般情況上使得就業崗位減少,但因為擠出效應使得進口貿易同樣在不同產業上的影響具有不同的表現。進口中間品時強競爭力的企業可以增加就業,弱競爭力的企業則相反。
從就業質量來說,通過過往數據推測進口企業比一般企業能更多的為員工提供就業機會。出口企業在競爭刺激下會加大高質量人才的雇傭。
(二)建議
首先,加強雙邊和多邊貿易合作,降低投入品進口障礙。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下,中間品會多次跨境,從而提升了企業支付投入品流通成本,阻礙全球貿易及價值鏈生產網絡發展。
其次,鼓勵有條件的和有能力的大企業主動構建自己的全球生產網絡,激勵更多中國企業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中。現階段,我國出口增長乏力,勞動力低價優勢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逐步消失,出口已成被動趨勢,而進口卻是主動行為。進口貿易同樣也可以給國內帶來經濟增長和就業增長。鼓勵民營企業聯合“走出去”,聯合收購發達國家擁有的技術、人才、品牌和銷售渠道的企業。
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提升勞動者就業質量。從依靠低工資的簡單勞動力轉型依靠人力資本,促進企業生產的轉型升級。政府應鼓勵參與全球價值鏈的企業向員工提供在職培訓,如果通過稅收調整和補貼措施有效緩解企業培訓成本的壓力,提升企業的人力資本水平和技術吸收能力。此外,政府本身應加大對農村遷移勞動力的短期培訓和正規培訓,提高他們的技能素質和收入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