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話題:好家風,是一種無聲的教育,也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何培育良好家風,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為孩子成長提供精神養分?且聽江華瑤族自治縣的教師、家長聊聊家風這件事兒。
名師來支招
喚醒家長的“家風”意識
“你這個現世寶,作業又不做,成天就曉得玩!”年輕的媽媽指著孩子批評道。“你還不是一天到晚就曉得看手機。”孩子不服氣地頂了回去。放學時,校門口上演這樣一幕。
很多家庭都有過類似的爭吵。“好學有家風。”想讓孩子愛學習,好的家風必不可少。怎樣喚醒家長的“家風”意識呢?我決心開展一場家風家教講座。
立好規矩,培養品德。“家風”聽起來很抽象,實際卻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尊老敬老怎么做、餐桌禮儀有哪些等。培養良好的家風,可以從身邊的小事立好規矩,幫孩子從實際生活中,一點點養成好習慣。
以身作則,做好榜樣。作為父母,是家風傳承的第一人。要想孩子愛讀書有學識,家長就要多看書報,不能整日搓麻將玩手機;要想孩子情趣高雅,家長就要提高自身素質。培養好的家風,家長要從自身做起,樹立一個好榜樣,身教重于言傳。
營造氛圍,潤物無聲。家庭環境的營造關鍵是要整潔化、條理化、知識化,孩子置身其間自然受到熏陶,產生向上的精神力量。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動手創造一個整潔、優美、充滿生機的,屬于自己的小天地。
“仔,對不起,那天是媽媽不對,我不該什么都不問清楚就責罵你,也不該一有空閑就玩手機......”講座結束后的那天,再經過校門,已是另一番情景了。
好家風要傳承,好孩子要熏陶。要種樹,先植苗,要成才,先立志。孩子的成長、成才是全家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家風營造的結果。
劉宇雁
江華瑤族自治縣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江華家庭教育指導中心主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國家家庭教育指導師
共繪同心圓
“家和”的力量
江華瑤族自治縣橋市中學 和芳
外公老房子的墻上掛著一幅字畫,那是他親手寫下的“家和萬事興”。每當我看到這五個大字,心中總會涌起一股溫暖和力量。
小時候,我特別喜歡聽外公講故事。講到《道德經》中的“父愛則母靜,母靜則子安,子安則家和,家和萬事興”時,他的眼神便變得柔和而堅定。
“你在哪里,還不回家?”“又不看兒子作業,就你工作重要……”我和老公經常因工作忙碌而爭吵,一旁的媽媽便指著墻上的字說“和為貴,有什么事不可以好好商量。”我們聞言便冷靜下來,理性溝通,嘗試傾聽對方的想法和需求。
“媽媽,今天我和朋友鬧翻了。他不借資料給我看,下次我也不給他。”一天,兒子剛回家就和我抱怨。我沒有立即開導他,而是播放了《管鮑之交》的故事,讓他明白好朋友的意義不在于物質,而在于心靈。“和為貴嘛,同學之間應該相互理解、相互幫助。”我的手指向了墻上那幾個字,兒子微微點了點頭。后來,這位同學主動把資料借給了兒子,兒子也學會了珍惜朋友,關心他人。
外公的故事,一代傳一代,讓我們看到了家庭和諧的重要性。“家和萬事興”不再僅僅是一句口號,也成了我家的“風向標”。
經典韻家風
江華瑤族自治縣水口中學 唐冬鑾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六歲的小寶剛從被窩里鉆出來,便大聲背誦《大學》里的經典語句,雖不能完全理解句子內涵,他搖頭晃腦的樣子實在可愛。
在我家,經典誦讀聲時常可聞。2019 年,我開始學習國學經典,時常帶著孩子一起讀《大學》《論語》《弟子規》等文集。經典潤澤下,孩子認識了很多字,也逐漸變得更加懂事。
有一次,我們讀《弟子規》,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孩子好奇地發問是什么意思。我解釋道:“這是說,父母叫我們時,要立刻回答;讓我們做事時,要趕快去做,不能偷懶。”孩子聽了點點頭。
沒想到,第二天早上,當我在廚房準備早餐時,孩子主動跑過來說:“媽媽,我來幫你吧!”我驚訝地問他:“怎么想到要幫媽媽的?”他認真地回答:“因為《弟子規》里說‘父母命,行勿懶’,我要做一個勤快的孩子。”那一刻,我的心里充滿了感動。
還有一次讀《論語》,看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我問孩子:“你知道這是什么意思嗎?”孩子想了想說:“就是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我點頭稱贊。
家風如水一般,用柔和的方式培養孩子良好的人生修養。而經典,也在“潤物無聲”中鑄牢了家風,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始終有一份堅定的道德指引。
局長談家教
T-C-P-B模式,推進縣域家校共育
江華瑤族自治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 唐代林
江華瑤族自治縣構建“ 打造團隊(Team)、課程開發(Courses)、搭建平臺(Platform)、創設基地(Base)”T- C- P- B 模式,整體推進縣域家庭教育指導和服務。模式實踐成果獲得了第五屆湖南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一、家教情懷建團隊。江華家庭教育指導中心通過“考核表單看情懷,觀課評課看能力,核查資質看專業”遴選三標準考量教師的綜合素養,打造了一支“1+52+N”的家庭教育志愿者隊伍。
二、課程開發強專業。通過個人設計,集體備課,共同研磨,試講成型四個環節,開發了包括親子溝通、習慣培養、隔代教育、親子共讀、親子活動、性教育6 大版塊的120 節課程。
三、多維著手搭平臺。利用網上家長學校,搭建網絡平臺助力家校共育。縣域內中小學、幼兒園注冊學習家長達10 萬余人。同時搭建直播間,開展直播課60 余場,受益家長40 余萬人。
四、基地研訓練實力。遴選一批家庭教育基地校,指導中心在基地校開展全方位的研訓活動。推行學校“點單”,中心“上菜”模式,將研發的課程以“課單”形式呈現給全縣各中小學校,累計送教512 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