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教育部陽光高考平臺首次推出“陽光志愿”信息服務系統,并于6 月17 日正式上線。據介紹,系統基于招生、就業、調查、測評等大數據,結合深度專業和職業解讀,為考生提供志愿推薦、專業介紹、心理測評、就業去向及前景查詢等服務。
(6 月17 日據澎湃新聞)
“陽光志愿”信息服務系統,不僅基于大數據優勢,幫助考生選大學、選專業,還邀請國內權威心理專家研發相關職業測評工具,幫助考生更好了解自己的專業和職業傾向,并依據往年錄取情況等信息,為考生提供個性定制的志愿推薦。這是一種系統性的服務升級。
事實上,在志愿填報指導上,學校、教育部門本就具有明顯優勢。一方面,班主任、任課教師對于學生的綜合情況,包括學業基礎、性格和興趣等都有充分了解;另一方面,教育部門在專業庫、院校庫、就業前景情況等數據的集納上,更詳盡、權威。將這些優勢更有效發揮出來,自然有助于為考生提供更科學、精準的志愿填報指導。
近幾年,市場化的志愿填報指導服務不斷升溫,動輒收費數千、上萬元,不僅價格畸高,而且還暗藏套路和陷阱,風險不可低估。學校、教育部門等聯合“出手”,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為考生奉上專業、系統、免費的志愿填報指導,不啻為一場志愿填報服務的“供給側改革”。有了“陽光志愿”這一權威選擇,更利于幫助考生和家長“避坑”,緩解選擇焦慮。
高考志愿填報指導服務普惠化,也更契合高考公平的內在要求。畢竟,不是每個家庭都有條件去購買高價志愿填報指導服務。同時,更科學、靠譜的“官方”版志愿填報指導服務上線,也利于倒逼相應的市場化服務更規范發展,產生良幣驅逐劣幣的正向作用。
當然,“陽光志愿”信息服務系統的良好運轉,還需要結合高考改革的不斷推進和考生的實際需求,在探索中逐步走向完善。
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是免費的“陽光志愿”信息服務服務,還是有償的志愿填報指導,都只是提供一種參考,面對選大學、選專業,考生、家長也要有自己的定力和主見,特別是要尊重考生個人的興趣和想法。正如教育部提醒的:相較于考慮一時的專業“冷熱”,學生更應該將目光聚焦于自身,結合個人志趣與自身所長,追尋適合自己終身發展的職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