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和意義
2020 年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成為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節點和標志。2021 年教育部頒布《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著力構建以發展素質教育為導向的科學評價體系。2022 年《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 年版)》更是提出:要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強化課程育人導向,明確了核心素養體系及學業質量標準,并提出了“教—學—評”一致性理念,為深化教育教學評價改革指明了方向。
長沙麓山國際實驗小學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深化評價改革,致力于探索一條適應師生發展的科學評價體系。因此,學校三年級組結合自身教育教學需要以及本年級學生的實際學情需求,圍繞三年級數學素質評價命題展開探究和實驗,以評促教,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和核心素養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二、命題現狀
長期以來,在本學科命題過程中,占主導的是以傳統考試的方式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熟練程度。命題目標重知識輕素養、命題內容重結果輕過程、命題流程重照搬輕創新、命題方式重經驗輕專業等。因此,提高命題能力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
三、命題革新舉措
命題原則:聚焦核心素養,凸顯數學思維;遵循課標要求,培養關鍵能力;注重操作過程,引領深度學習;融入傳統文化,滲透德育。
命題內容:
將命題從知識識記、技能檢測轉變為意義理解、實際情境應用等內容的考查,從而提升評價質量,凸顯育人導向。
具體做法為以下四點:
1. 注重發展數學關鍵能力
a.關注本質辨析,夯實基礎知識。
b.借助直觀模型,掌握算理算法。
c.融入生活情境,解決實際問題。
d.重視過程體驗,再現思維歷程。
e.滲透數學思想,提升數學素養。
2. 注重培養數學“思維品質”
a. 整合關聯知識,培養思維的深刻性。如將“倍”與“分數”設計在同一情景中,體現一種聯系的思想和整體的觀念。
b. 提供開放性試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而且有助于拓寬學生的思維,發展多樣化的解題策略與思路。
c. 擴充題干信息,培養思維的批判性。如:洋洋幫媽媽去離家1km 的超市買了一些豬肉和一袋面粉,但媽媽想知道豬肉的價格。你能根據以下提供的信息,計算出豬肉的價格嗎?
豬肉每千克27 元;面粉原價每袋8 元,正好促銷活動打9 折;總錢數差4 角就是40 元;洋洋付給售貨員50 元。
此題改變了傳統試題模式,要求學生對信息進行分析、提取、組合、加工,這也正是考驗其批判性思維的過程。
d. 強化解題技能,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如:計算(1)9 + 99 +999+9999(2)999×999+1999,顯然這兩個小題的巧妙設計蘊藏著簡便計算的方法。
3. 注重提升數學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 設置多樣化的題目,激發濃厚的做題興趣。
b. 注重細節點的處理,培養良好的解答習慣。
c. 融入人文性的內容,塑造積極的德育觀念。
挖掘數學史料。我國明朝時期的《算法統宗》里講述了一種“鋪地錦”的乘法計算方法,例如計算62×37,方法如下圖:
此題巧妙融入明朝“鋪地錦”的乘法計算方法,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數學史文化源遠流長。
關注傳統文化。京劇是我國的國粹,剪紙是流傳已久的民間藝術,這兩者的結合無疑是最能代表中國特色的藝術形式之一。下圖中京劇臉譜剪紙中是軸對稱圖形的個數有幾個?
此題以軸對稱圖形為立足點,將國粹京劇臉譜與剪紙相結合,讓學生了解臉譜與剪紙藝術的文化魅力,提高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
融入時代熱點,如:請在括號中填入合適的單位。港珠澳大橋是中國境內一座連接香港、珠海、澳門的橋隧工程,已于2018 年10月24 日正式通車。港珠澳大橋工程總投資1269( ),橋隧全長55( ),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如駕車從香港到珠海、澳門僅需45( )。此題添加具有愛國主義、時代氣息的題材,為試題注入新的活力。
四、小結
評價是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保障。教師應聚焦數學核心素養,依據其內涵、價值、行為表現,積極探索構建基于發展核心素養測試的評價框架,科學編制試題,以期通過對測試結果的定量分析,診斷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教師的教學過程的優勢和不足,進而改進教學,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