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全球汽車市場逐漸向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低碳化的方向轉型升級。由于政策法規、技術變革、客戶價值觀念等外部環境和市場需求的改變,專用車逐漸由傳統“數量增長”的增量市場向“質量提升”的存量市場轉變,市場競爭日益加劇。在此背景下,如何開拓新賽道,推動專用車產業轉型升級,已成為行業共同關注的焦點。
3月26-28日,2024中國商用車論壇在湖北省十堰市舉辦。在3月28日下午舉辦的“開拓新賽道、新領域,推進專用汽車產業發展”主題論壇上,眾多業內權威專家、知名學者及企業領袖齊聚一堂,共同圍繞專用車發展新賽道、新領域、新技術等議題展開了探討,內容涵蓋專用車產業發展動態、專用車標準體系發展展望以及專用車企業創新應用案例分享等方面,為我們呈現了一場精彩的思想盛宴。
本場論壇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專務副秘書長姚杰主持。他表示,此次論壇,旨在為專用車轉型升級出謀劃策,助力專用車產業向綠色、智能、高效發展。
“在‘制造強國’、‘雙碳目標’以及‘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試點’等戰略政策的引領下,專用車也將拓展新的賽道,逐漸向上裝自動化、底盤智能化、結構輕量化、節能環保化、定制專業化、制造精細化等方面快速發展。”論壇上,姚杰對專用車產業的整體發展趨勢做出了判斷。他表示,專用車企業應當積極尋求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新能源、智能化等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積極推進產品升級,提高市場競爭力,實現自身并帶動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無獨有偶,中車時代電動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貨車研究院專用車技術部部長馮衛也表達了類似觀點。在馮衛看來,專用車市場潛力巨大,而電動化、機械化(無人化)、輕量化和智能化均是大勢所趨,專用車行業必須重視。據馮衛介紹,目前,中車時代正致力于構建全產業鏈支持的“3131”產業布局,加碼電動化、智能化,積極向“城市綠色交通裝備高端制造商”和“全生命周期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
“中國新能源和綠色發展日新月異,電池產業和電動裝備步步領先、領跑全球,綠色發展已成為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大趨勢。在此背景下,專用車行業面臨著一場深刻的技術革命和工業革命,要通過推動新一代的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徐州徐工隨車起重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營銷公司總經理晁玉國表示,目前徐工主要聚焦“五化”轉型升級,即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以及國際化,助力專用車高質量發展。

其中,高端化是打破國內同質化競爭困局的關鍵,專用車企業需著力補短板,鍛造新板,攻關卡脖子技術和零部件的問題,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競爭力;智能化則是時代的需要。晁玉國強調,在制造業成本逐漸上升、比較優勢逐漸減弱的背景下,要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并重塑制造業的競爭優勢,就必須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積極推進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
而在綠色化、服務化、國際化方面,晁玉國同樣分享了若干經驗。一是建議支持工程機械和商用車新能源化,加快工程機械設備更新政策落地,以及建立健全應急救援裝備標準體系;二是在后市場服務進行賦能,打造數字化營銷服務體系;三是跟隨“一帶一路”戰略,采取雙循環,走高水平、高質量國際化道路,提升全球競爭能力。除此之外,徐工還將堅持輕量化,以先進的技術帶動產品的迭代升級。
長沙中聯重科環境產業有限公司總監劉紅甫則指出,“一體化”同樣是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例如底盤一體化、結構一體化、動力一體化、性能一體化、電控一體化、安全一體化以及軟件一體化。而一體化的總體目標是實現產品的專業化、節能化和舒適化。
其中,專業化體現在底盤和上裝的精準匹配,以及控制系統的高度集成化設計。節能化則是環衛車輛必須重視的方面,在生產專用車輛或裝備時,應更加注重節能環保,以滿足當地作業和監管需求,同時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舒適性則是新能源車相較于燃油車的重要優勢,必須在經營效果和平順性方面做到極致。
“標準既是產品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進行宏觀技術調控的重要手段。”姚杰表示,加強行業監管,明確標準法規可以有力地促進技術進步和產品質量提高。
據中汽研汽車檢驗中心(武漢)有限公司標準法規與技術創新室主任馮會健介紹,目前專用車標委會歸口的標準共有102項,其中有7項為強制性標準,95項推薦性標準。但就實際情況來看,目前的標準體系依舊不夠健全,上述標準的實施效果也仍有提升空間。
分析其中的原因,馮會健表示,一方面是由于目前行業競爭加劇,企業更在意如何生存下去,從而忽略了產品的質量。另一方面則是標準更新不及時所致。為此,馮會健從多個方面提出建議:
一是健全標準體系,從國家、行業、團體三個角度出發,保證所有產品都有相應的標準區參照;二是聚焦行業管理中的實際問題,編制專用汽車結構、作業噪聲等通用性的標準;三是提高國際化水平,借鑒國際上與專用車相關的標準法規制定經驗,推進專用車標準的國際化工作;四是要提高標準的技術水平,對現有的標準復審修訂,對拔高技術要求。此外,還需推動標準的實施,需加強標準制定方和標準使用方的交流,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標準制定當中。

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冷鏈分會副秘書長鄭淑坤則指出,隨著國內消費市場的持續增長,人們對冷鏈物流的接受度和信任度也在逐步提升。作為一種新興的物流模式,冷鏈物流市場需求潛力巨大,預計將成為物流行業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然而,如何有效實施冷鏈運輸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鄭淑坤看來,信息不對稱問題在冷鏈車供需兩端尤為突出,而實現標準化則是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推動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此,他建議制定并規范廂體標準,強化資質審核與行業監管,同時提升智能化水平,以推動冷鏈物流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晁玉國進一步指出,目前市場上已出現不合規產品,此類現象對行業的健康發展構成嚴重威脅,特別是對中大型企業、民族企業以及那些專業且長期經營的企業造成了重大損害。因此,晁玉國呼吁在進行產品測試、驗證和鑒定時,應持有更為嚴格的態度,以確保行業的良性競爭,減少不正當競爭,從而遏制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汽車運輸研究中心主任、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周煒在主題演講環節也提到了監管的重要性。他表示,自動駕駛車輛是運輸企業的市場性選擇,切實解決企業的經營問題,就是給企業帶來利益。因此,自動駕駛車輛一定要納入管理體系,并按照“三管三必須”的原則進行行業監管,一方面限定自動駕駛汽車的使用條件,另一方面明確責任主體和責任人,方便責任劃分。
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專家袁衛波則指出,不管是罐式車輛的治理,還是標準的修訂,都需要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解決跨部門管理車輛的難題。希望未來能夠通過多部門、多層級的聯動形成統一的管理體系,從而有效應對行業內的各類問題。此外,還需注意跨行業的協調以及行業和標委會之間的協調,確保標準之間相互的引用不沖突。
湖北一專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余雄利指出,專用車服務于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覆蓋了物流、市政環衛、冷鏈運輸、工程建筑、應急保障、危險運輸、公共衛生、油田作業等。而大部分細分市場的集中程度都不高,并且企業的數量眾多,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尤其是在市場低位運行、新企業不斷涌入的背景下,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專用車行業已然進入到洗牌期。
此時,“盈利”成為了一道制約整個行業發展的難題。在談及成本及盈利問題時,多位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對行業形勢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關建議。
“現在,新能源環衛車企是在給底盤廠‘打工’,而底盤廠又在給電池廠‘打工’,因此盈利很差。”在劉紅甫看來,新能源汽車產業之所以能夠得到發展,很重要的原因是電池技術的發展和電池成本的下降。而電池技術的進步和成本的下降則會進一步助力環衛車向新能源轉型。
據劉紅甫介紹,數字化運營管理平臺是節約成本的有效手段。通過智能監控,數字化運營管理平臺能夠使管理者實時追蹤每位環衛工人的工作動態、設備使用情況以及車輛作業位置,確保司機遵守交通規則,避免危險駕駛。與此同時,該平臺所有數據均可通過手機端輕松查看,界面設計更為人性化,方便管理人員隨時掌握運營情況,優化工作流程,實現精準管理和成本控制。
“今年比亞迪把桌子掀了,在乘用車行業說‘電比油低’,我相信在專用車行業也會有這一天,那場戰爭肯定會有頭部廠家掀桌子。因為整個電動化的趨勢是不可逆的,我們還是(要)為那一天(的到來)做好準備,為整個行業降低運營成本。”馮衛表示,任何產品都要落實到具體的場景上去,分析場景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做差異化競爭。
例如,在環衛行業,人工成本占比達到了60%-80%,因此機械代人在環衛行業將是一個大趨勢。而具體到冷鏈物流車來看,同樣有很多痛點,如續航能力低、載貨能力低、科技感差、購車成本高等,這就需要對癥下藥,形成行業合力,把整個行業做好,把車輛做好,這樣才能夠讓客戶價值最大化,實現產品安全、可靠、經濟。
余雄利也提出了差異化的重要性。他指出,激烈的競爭同時孕育著更多的機會,細分賽道的選取、細分領域的發掘,是企業能否“活下來”和“活得好”的關鍵。企業需提前布局,打造區別于競爭對手的核心競爭力。
隨著專用車市場的持續擴大,售后維修領域所面臨的問題也亦日益凸顯。湖北寸宇汽車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總監劉乃維對此進行了深入剖析,他指出,當前專用車行業面臨的主要現狀是品牌眾多、實際數量相對較少,以及屬地保有量偏低。這一現狀導致專用車生產企業在售后服務方面遭遇多重挑戰,具體包括建立維修站點困難、服務響應速度遲緩、服務成本高昂,以及客戶體驗不佳等問題。
為此,劉乃維提出了共享服務的重要性。在他看來,專用車售后服務領域的共享服務發展前景十分廣闊,預計將朝著智能化、遠程化和自動化的方向不斷演進。未來,以專用車服務平臺為代表的共享售后服務模式,將在推動專用車行業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能夠有效解決專用車維修難題,提升服務效率與質量,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專用車智能化與自動駕駛技術也逐漸成為物流運輸領域的熱門話題。對此,周煒強調,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已至關鍵時刻,必須切實考慮其商業化落地應用,否則將錯失產業先機,對未來中國的高質量發展及新質生產力的提升構成阻礙。
美團自動車配送部高級總監楊宇威則表示,對于一個新的技術來講,一般它要經歷技術可行、商業可行,才能大范圍進行推廣。對于自動駕駛也是如此,這方面做得相對比較領先的企業已經停留在了商業驗證階段,一旦商業跑通,技術能夠落地,能夠有比較穩定的發展,就進入到大規模應用的階段。
論壇的最后,姚杰對嘉賓發言進行了總結。在他看來,專用車企業應積極應對市場挑戰,深化技術研發,拓展應用領域,加強產業鏈合作,推動專用汽車產業的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同時,專用車企業還應關注電動化、智能化、定制化服務等新興領域的發展,為產業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通過不斷創新和進取,專用汽車產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