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9日,雷諾集團CEO盧卡·德梅奧(LucaDeMeo)發布了題為《致歐洲的信》的署名信,呼吁歐洲主要決策者與利益相關人士,為歐洲汽車產業的電動化轉型創造必要的協作基礎,而非在“中國做戰略規劃、美國做強力激勵、歐洲只要求越來越嚴格和復雜的監管”背景下,在前所未有的轉型時期中被拉大差距。當前,這份公開信已發布在雷諾集團官網,并提供了十幾種歐洲語言版本以供參考。
今年6月,歐盟主要決策機構歐洲議會將進行選舉。德梅奧的這份“諫言”發布的時間正值改選籌備前期,在信中,他希望趕在競選活動和隨之而來的爭論開始之前,能夠提供合適的產業看法,以幫助歐洲車企應對在轉型過程中遇到的技術以及地緣政治相關的挑戰。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封信不應該只被視為一介商界領袖的呼聲。2023年12月,德梅奧還當選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主席一職,因此鑒于公開信的部分內容,也與他本人在ACEA的當選發言中觀點重合,因此也可認為是歐洲汽車產業界對歐洲當前產業政策發表的建議。
在這封20頁的公開信中,德梅奧表示,作為歐洲的支柱性產業,歐洲三分之一的投資來自汽車行業。同時,汽車產業也為歐盟國家創造了3920億歐元的收入,占總稅收的20%以上,“如果沒有汽車行業,歐洲將在創新競賽中落敗”。為此,他首先提出了歐洲汽車行業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六大挑戰:脫碳、數字革命、監管法規、技術變數、價格波動以及勞動力的再培訓。
盡管在這六大挑戰中,德梅奧并沒有特別突出某一項挑戰尤為凸顯。但結合他在ACEA的諸多呼吁,顯然,監管法規正在成為給歐洲的汽車工業帶來一系列額外壓力的主因。信中,他以中、美監管法規進行舉例:中國已經在整個電動車價值鏈上都具備了巨大的競爭優勢,尤其是成本優勢。目前,中國控制著全球75%的電池產能,80%~90%的原材料精煉以及一半的稀有金屬礦山。美國則是通過出臺《通貨膨脹削減法案》,提供3870億歐元的激勵計劃,以推動美國車企的電動化轉型。他表示,歐洲許多產業政策指令的初衷是為了使歐洲成為環境保護的倡導者,但現實卻適得其反。“歐盟委員會的各個部門平均每年起草或提出8到10項汽車產業新法規,這讓企業處于巨大的劣勢之中。這迫使企業研發人員必須努力在緊迫的最后期限前滿足新法規,同時,新的法規也需要企業投入大量研發資源,來弄清楚如何去實施。”由此,越來越多的監管法規正在成為使歐洲汽車產業在電動化競爭中明顯落后于中國和美國的制約因素。他強調“歐洲必須發明歐洲模式”。基于此,德梅奧呼吁歐盟借鑒中國做法,在歐洲地區建立綠色經濟區,為電動汽車制造商提供為期十年的補貼和投資。
除了歐洲汽車產業的挑戰,德梅奧還建議未來歐洲政策的制定者們在小型汽車、智能充電以及關鍵材料供應等領域啟動十大戰略項目,以追趕轉型進度。
首先,是推動小型、經濟型歐洲車輛。鼓勵制造商開展合作項目,開發和銷售歐洲制造的價格合理的小型汽車和小貨車。與此同時,通過預留停車位、免費停車位、優惠充電價格、降低貸款利率等舉措,鼓勵消費者購買這些車輛。
其次,是發展充電基礎設施以及V2G技術。作為總體規劃的一部分,歐盟委員會有責任為歐洲電動汽車充電網絡制定一項戰略計劃,以促進充電樁的更快部署。同時,還要將廉價的脫碳能源分配給充電網絡,延長充電網絡特許期限,以吸引更多的運營商,并為整個系統提供更大的穩定性。
此外,他還在“最后一公里”方案、車輛置換更新、關鍵原材料供應、半導體投資、軟件定義汽車、數字化與云服務合作、電池回收、氫能產業等方面分別依據歐洲產業現狀給出建議。
對于歐洲市場中來自中國車企的挑戰,以及電動汽車成本高昂等問題,德梅奧建議歐洲汽車企業可以合作創建一個汽車界的“空客”聯盟,以便更好地參與競爭。
空客公司是泛歐合作的代表,令歐洲航空航天公司有實力與美國波音公司競爭,并成為全球最大的飛機制造商。在德梅奧看來,“合作可以分擔投資并降低生產新車的成本”。他還指出過去歐洲汽車制造商合作的例子,包括豐田、標致和雪鐵龍最近共同開發的一款微型車,以及在更早的20世紀80年代,阿爾法羅密歐、菲亞特、藍旗亞和薩博也曾共享“Type4”平臺。但他也指出,盡管當前歐洲車企通過合作,以具有競爭力的價格在歐洲采購所有產品,但挑戰仍在于如何在歐洲打造包括電池、電機和電子產品在內的產業鏈。
當然,除了企業層面要有實現歐洲聯合的設想外,在德梅奧看來,能否快速推出適應市場趨勢的新產品,縮短開發周期,同樣也是歐洲汽車制造商面臨中國競爭的一項重大挑戰。去年秋天,雷諾宣布成立小型電動汽車Twingo項目,并在電動汽車子公司Ampere的資本市場日展示了這款車型。德梅奧說:“為抵抗競爭對手,我們把推出新車的時間規劃從四年縮短到三年,現在又縮短至兩年。在如今的新能源汽車時代,如果用四五年的時間才做出反應,那就太晚了。”
德梅奧特別強調,“必須與中國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歐洲車企不能放棄與包括電池超級工廠、頂尖工程師以及原料精煉能力等在內的生態系統合作的機會”。他以雷諾舉例,自2021年“Renaulution”戰略規劃發布后,三年來雷諾集團在電動汽車、軟件開發等方面已取得顯著進展,并提前進入了戰略第三階段——Revolution變革。2023年10月,他率領雷諾集團管理委員會成員抵達中國,開啟了為期一周的訪華之行。圍繞“參與中國新能源生態系統、賦能全球產業鏈”等關鍵性話題,探討了未來深化合作的可能性。當時,雷諾中國將聚焦于兩個領域,一個是提升整車研發能力,一個是探索與中國產業生態系統進行連接,包括系統內的各級供應商,尋找合作共贏的機會。雷諾集團在“邁向下一代汽車公司”的指引下,積極在中國市場推進生態戰略合作,已與吉利控股集團、遠景動力公司、東風汽車集團、中金公司等企業達成多項戰略合作,在動力系統、電池、生產制造等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領域,加速奔向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