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錕
每座博物館里都有著無數的故事,每件珍寶都承載著一段歷史。在這里,我們將為您揭示北京各大博物館“鎮館之寶”背后的秘密,方便父母帶著孩子一起走進博物館,和“鎮館之寶”開啟一場特殊的約會。
在明十三陵定陵的地下宮殿中,一共出土了兩頂烏紗翼善冠。這次我們介紹的鎮館之寶就是圖上這頂皇帝著常服時戴用的烏紗翼善冠。冠上有二龍戲珠的圖案,龍眼上鑲嵌著名貴的寶石,冠上的兩折角高高向上,代表著皇權的至高無上。如果有機會帶孩子走進明十三陵博物館,一定要去看看這件鎮館之寶。
“烏紗帽”的歷史演變
提起烏紗帽,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我們經常會把一些人升官稱作“戴了烏紗帽”,革職的官員稱之為“摘去烏紗帽”?!盀跫喢薄彼坪醭蔀橐环N尊貴身份的象征。其實,烏紗帽在中國的歷史非常悠久,經歷了幾次演變才被賦予了今天的意義。
普通人的帽子
烏紗帽原本是民間一種常見的便帽,最早見于東晉,當時不管身份高低貴賤臣民皆可戴,并非官員獨有。
紀律監督“神器”
烏紗帽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始于隋朝,興盛于唐朝。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后,為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下詔書改變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并在烏紗帽上裝飾不同的花紋,以區別官位的高低。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顫動,皇上上朝時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誰在交頭接耳一目了然。
官員的“標配”
明朝以后,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官宦的代名詞。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下令,凡文武官員入朝,都要戴紗帽,穿團領衫,束腰帶。有功名但未授官的狀元、進士和致仕的官員,也可戴紗帽。
從帽子看職位
到明世宗時,人們開始將紗帽稱為“烏紗帽”,并成為專門的官帽,但帽的雙翅也有了一些改變,不但帽翅的長度縮短了,其寬窄也不相同。官階越高,紗帽的雙翅越窄,反之雙翅越寬。
退出歷史舞臺
清順治帝入關時,一些明代降臣仍戴烏紗帽。清朝的統治鞏固下來之后,下令將“烏紗帽”改為“紅纓帽”。但由于“烏紗帽”的歷史比較悠久,人們仍習慣使用“烏紗帽”一詞作為官位的代稱。
“約會”小攻略
去明十三陵博物館之前,可以做些什么?
明朝的皇帝名字很好玩,有很多金字旁。有歷史學家戲稱:明朝皇帝的名字把化學元素周期表都用光了。當和孩子講了這個“笑話”之后,他會開始對明朝的歷史很感興趣。然后我們就可以邀請他一起去參觀這所特殊的博物館了。
去之前,還要先帶孩子了解一下“十三陵”這個名字的由來。這是因為這一帶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寢,所以統稱“十三陵”。一般情況下,在帝王陵寢中,有很多皇帝生前用的物品埋葬在這里,所以通過欣賞這些展品,也可以直觀地了解那個時代皇帝的生活。
參觀之后如何回顧總結?
明十三陵博物館非常大,展品也很多,孩子一下子很難記住太多的歷史知識,也很難將展品都看完,所以我們在帶孩子參觀這樣比較大型、綜合以及需要的歷史知識較為豐富的博物館時,不妨先聚焦于鎮館之寶,比如這頂“烏紗帽”,然后通過一件展品進行知識和興趣的拓展,再根據孩子的提問帶他參觀其他展品或展區。
回家后,可以不讓孩子復述歷史知識,但是可以通過和孩子一起動手制作看到的鎮館之寶,帶孩子復盤博物館知識,比如動手做兩頂加了長翅的烏紗帽,然后和孩子一起戴上試著“交頭接耳”一下,看看是不是能通過帽子翅的晃動看出來兩個人在說悄悄話。如果孩子對歷史很感興趣,還可以和孩子繼續聊聊明朝皇帝的八卦,帝王陵寢的考古開發,歷史上哪些名人因為犯錯被摘下過“烏紗帽”,等等。
“約會”時猜猜看
和“烏紗翼善冠”一同出土的,還有一頂“金絲翼善冠”,整個金冠的制作工藝錯綜復雜,拔絲、編織、焊接都代表著當時中國在世界領先的高超技法,目前的金冠僅此一頂,堪稱國寶。但為什么我們很少從皇帝的畫像上看到這頂金冠呢?
答案揭秘:
其實,正是因為這頂金冠太過豪華,所以它的重量可想而知?;实鄞魃线@頂又硬又重的金冠,頸椎勢必會很不舒服。所以,雖然它華麗精美,但是皇帝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還是會選擇輕便舒服的“烏紗翼善冠”,這也是我們在畫像上看到的明朝皇帝,大多數都戴著這頂“烏紗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