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冠華



中國畫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其特點是以國畫特有的筆墨來呈現畫面的意境。初看它的表現手法非常有限,僅限于筆墨。且傳統中國畫多用墨色,色彩用得較少,所以相較其他藝術形式,它看似受到很多的拘束。例如,相較于西畫,它少了大膽奔放的色彩、透視、或薄或重的筆觸這些表現技法。相較其他的藝術表現形式,例如雕塑、音樂、舞蹈等,國畫缺乏立體、動態、交互等表現手法。相對來說,國畫的表現手法非常樸素,可以說是質樸無華的。
然而,中國畫有一特有的表現形式,就是寫意,也可以說是筆墨造境。那么,何為寫意?寫意,即寫其生意。但生意又是什么呢?筆者認為,生意,即自然中生生不息的流動著的氣息,大自然所呈現的生意,不就是傳統中國畫追求的意境嗎?
畫家怎么樣才能捕捉到大自然中的意境呢?筆者認為,首先應有自身的感受。意,來源于創作者獨具慧眼的審美發現、對自然和生活的熱切關注、不遺余力地對靈魂的追求和表現。
筆者覺得我們幾乎每天都會經歷的夢可以給我們尤其對在藝術領域中的我們帶來很多啟示。夢境有時候是舊時經歷的重現,有時候是白天的心之所想,更有時候是天馬行空的幻妙之旅。閉上眼睛我們可以走進去,可以沉浸其中,夢境環抱著我們,有時候不僅有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更有一種強大卻不可言說的感覺,正如有時我們忘記了夢境中發生的事情,卻牢牢記住了害怕或者喜悅等夢境傳達給我們的無法言說卻異常強烈的感覺。而在我看來,中國畫的意境就好似我們的夢境。我們通過意境的這種表現,反而比通過音樂、雕塑、電影、交互等形式更加豐富,更有代入感,因為這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的傳達。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當代社會出現了一類沉浸式的藝術形式,其特征是通過精神的高度集中去體驗身體的暫時缺席,而要達到精神的高度集中,實際上是靠集燈光、音樂、表演、3D、氣味裝置、互動等多方位于一體的展覽模式對所有感官加以強烈的信號釋放。簡而言之是全方位感官入侵,強制性剝奪主體的感官自主權,讓參與者無法自主地運用自己的感官來探索認識這一切,是一種強制的剝奪和強加的沉浸。這是一種簡單生硬的沉浸式傳達,接受者是有本能的抗拒的,因而較少可以主動自由地駕馭自己的感官、從各種信號中做自主性探索和編譯。而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國畫造境,觀者如果可以達到識別的門檻,有足夠的才、力、膽、識,能夠看懂,便會主動地沉浸到中國畫所表現的意境中去。感官主動探索作者的意圖,這便能體會到畫中之“境”。而此一探索過程,頗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意。
畫家、創作者擅于造境,有識者方能進入這個“畫境”、這個畫中空間。值得一提的是,“造境”不僅存在于中國畫中,還存在于中國另一個傳統藝術形式——詩詞之中。中國畫中的造境,其實與詩詞中的造境是相通的。只不過詩詞中造境的磚瓦是文字,而中國畫的造境是由筆墨來完成的。筆者憶起兒時背過的兩首古詩:
其一: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其二: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兩首詩傳達的景象相似。但細細品味,第一首詩遼闊、浩遠、清寒,“蓑笠翁”小小的身影與“寒江雪”浩瀚的天際反差明顯卻渾然一體;第二首詩則描繪得更具象——點寫了“蓑”“笠”“扁舟”“絲綸”“寸鉤”,更點明了人與酒,全詩對單數的反復敘說,令畫面蘊冷清孤寂之意,但披覽全詩,終究是少了更大的氣息與氣象。
兩首詩創作于不同的時代。前者是唐朝詩人柳宗元所作的《江雪》,后者則是清朝詩人王士禎所作的《題秋江獨釣圖》。大唐時期詩歌特點氣勢恢宏,而明清以后開始描述具體化,雖然小有情趣但是氣勢略失。文章詩詞中的這種意境的轉變,也在不同時代的繪畫中有所體現。
唐五代北宋時期的畫很多尺幅并非巨大,但是氣勢卻蒼茫博大,意境深遠,如巨然的《萬壑松風圖》、范寬的《溪山行旅圖》,而明清畫,如四僧,則側重小景幽意。是為不同時代筆墨語言風格不同、創作者心境亦不同所致。
中國畫藝術創作的重點在于寫意,即筆墨造境,造境的磚瓦就是中國畫傳統的筆墨、線條。筆墨所造之意境之所以能為觀賞者所感通,是因為觀賞者通過筆墨的意會,在自己的心靈中創生了自己的意境,神會了“象外之象”。
在此過程中可見出筆墨在創作中的作用和價值。筆墨相較于意來說,意是本體、是第一性的,筆墨是從屬于意并為傳達意而存在的,但筆墨在意的創生過程中參與創生且為其所主導,并且筆墨也會反過來影響意的形成。我們在創作過程中,如果可以做到抓住感受,圍繞感受,用豐富的筆墨描述傳達感受——造境,則為佳作。意是高度個性化的,個人的才、力、膽、識,融入其中,影響意的形成,因而意是具有豐富多樣性的。筆墨由意主導,同樣受個人條件影響,同樣具有豐富多樣性。
筆墨涵于意之形成、表達全過程中,是有生命的、靈活多樣且有意境的,所以筆墨會“氣韻生動”。張彥遠曾道出氣韻與筆力密不可分的關系:“若氣韻不周,空陳形似;筆力未遒,空善賦彩,謂非妙也。”南朝齊謝赫也曾言“氣韻生動”與“骨法用筆”。中國畫把蘊含生命力的氣韻、遒勁的用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形似”的重要性置后,體現了中國畫藝術的本體。以上所述,是我在研習山水畫的過程中,對中國山水畫的筆墨語言與寫意造境的心得與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