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丁
駁殼槍,又稱盒子炮、匣子槍、大鏡面,是一種半自動手槍,在過去一百年的中國戰爭史上深受歡迎,但這個詞的來歷一直模糊不清。順便給頂好的一種大型新工具書求個疵:黃河清編著《近現代漢語辭源》將這個詞解釋為“手槍的一種, 外有木殼”,引證的語例來自郭沫若的兩部文學作品。作為別稱,編者又列出四個子條“盒子炮”“自來得手槍”“木殼槍”“殼槍”。其中“木殼槍”的出處為“一九三三年《世界漢英辭典》:木殼槍,Mauser pistol。”
以“木殼”附會“駁殼”,好像這槍的要點與優點全在“木質的包裝殼”上, 顯然于理不通。以往還有人拿英文的box 來充當“駁殼”的音譯(《一把改變中國命運的“駁殼”槍與它的家族》,《解放軍報》二0一七年三月二十四日),從“殼”又發展到“盒”,愈錯愈遠。這兩種解釋都屬于語言學所批評的“流俗語源”。但是,說它來自毛瑟家族,卻也摸到了門。這種軍用手槍,實際就是Mauser C93 型,發明專利持有者為德國槍械設計師胡戈·駁殼(Hugo Borchardt, 1844-1924),他以發明1878 型來福步槍和這款C93 手槍名揚天下。Borchardt 就是“駁殼”的音譯來源。
其實,Borchardt 的發音應該是“駁夏特”,“駁殼”之“殼”是將ch[∫] 發成了硬音 [k]。不過這樣的錯誤好像有規律性,現代名車“保時捷”,源語也是德語詞:Porsche,直音音譯是“跑射”,sche 是不可分音節。結果翻譯不稱職,給切成三分的Por/s/che,音也讀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