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叫張滿利,現任遼寧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雜交粳稻育種學科帶頭人、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雜交粳稻新品種選育與示范推廣。
懷揣著“能夠天天吃上白米飯”的童年夢想,2001年,我從沈陽農業大學畢業后來到遼寧省水稻研究所,先后從事水稻栽培、新品種推廣、水稻育種等工作。
從2012年開始,我沿著“遼稻”前輩老師的足跡,加入到南繁育種的科研隊伍中來。海南樂東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是我國重要的農作物種子繁育“大本營”。每年冬春季節,都有數千名科研人員前來,利用豐富的光溫資源開展農作物加代育種研究。每年2月,正是遼寧水稻南繁開花的季節。經歷浸種、育苗、插秧、分蘗、拔節等階段,水稻終于迎來對于育種專家來說最為珍貴的抽穗期。
時至今年,已是我們在水稻試驗田度過的第10個春節。每日清晨,我都會來到位于黃流鎮的抱孔洋試驗田,田里種植的水稻正是我們的上千份實驗材料。田間露水尚未消失,可我必須趕在水稻開花之前完成剪穎、去雄,讓它們結出愛情的果實,以免升溫后花粉散開影響雜交效果。
海南下午的一兩點鐘,紫外線最強、溫度最高,在這樣的太陽底下,遼寧水稻會穎殼張開,雄蕊伸出,花粉綻放,集中開花。我和同事們此時要返回試驗田,顧不得直射的陽光和30℃高溫帶來的灼痛感,趕在一個小時內完成雜交授粉工作。
可遺傳有利性狀的鑒定和評價是育種工作中最為重要的一環。每年進入3月下旬,海南的氣溫急劇升高,選種工作在此時拉開帷幕。整個田間的幾千份材料,全部看上一遍要花上兩三天,重點關注的還要看上兩三遍。只要進入田間,我的心就會異常平靜,仔細觀察,認真思考,跟水稻“交流”:哪些材料必須保留,哪些需要淘汰,它們的優點或者缺點來自父親還是母親……通常,在白天完成田間材料鑒評和收種后,我會在晚間整理白天收獲的種子,并將疑點難點梳理記錄,找機會向同在海南的老師、同行請教。
南繁,有等待,有磨礪,更有來自土地和汗水的饋贈。10多年來,我利用空閑時間積極到其他單位學習交流,與10余個單位建立密切聯系。不斷引進國內最新的水稻資源,同時虛心向國內的優秀專家學習,吸收利用所里的老一輩育種家傳下來的育種材料,進行改良提升,創制出了以C66等為代表的優質雜交粳稻恢復系,培育出的遼優2866、遼優8566等雜交粳稻新組合,米質均達到部頒標準優質米2級,為北方雜交粳稻的優質化奠定了基礎。我先后榮獲遼寧省科技成果轉化二等獎1項、省科技貢獻一等獎1項、沈陽市農村科技推廣一等獎2項;通過國家品種審定1個、省品種審定10個,榮獲國家植物新品種權6項、軟件著作權5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主持完成省部級課題4項、副主持完成3項,參加完成6項。2022年獲評沈陽市高級創新人才。
2023年10月,在遼寧省科學技術廳邀請省內外專家參與的測產驗收會上,從大連市皮口鎮的120畝示范田中隨機抽取3塊田進行機械實收,我主持選育的高產優質國審雜交粳稻新品種遼丹67優89畝產802.97公斤,產量創下遼寧省晚熟稻區水稻單產新高。
稻米不僅要高產,更要優質;讓百姓吃飽飯,更要吃好飯。我主持選育的早熟優質高食味香型雜交粳稻新品種遼優858已經完成試驗程序,在區域試驗中,全生育期152天,產量比對照秋田小町增產17.0%,食味值位列2022—2023遼寧中早熟優質食味組第一名,填補了遼寧省水稻研究所在這一區域高食味、優質、香型、高產雜交粳稻的空白。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遼寧省水稻研究所作為北方雜交粳稻發源地,被譽為北方粳稻新品種誕生的搖籃,先后培育出100多個水稻新品種,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世界稻作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2024年,我接過了雜交粳稻育種學科帶頭人的接力棒,這對我來說,是肯定,是鼓勵,更是責任,亦是鞭策。在未來的道路上,我將一如既往地秉持老“遼稻人”砥志研思、篤行致遠的精神,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舉措,針對雜交粳稻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技術攻關,創制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配合力高、優質、抗病、抗鹽、抗旱的親本材料,同時對自主選育的雜交粳稻新組合加大推廣應用力度,讓新品種在糧食穩產保供、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種子是農業科技的“芯片”,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親赴海南考察調研,他強調,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種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種業科技就要自立自強。這是一件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要弘揚袁隆平等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十年磨一劍,久久為功,把這件大事抓好。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種子,必然起于塵土,期待萌發嫩芽,追求開花結果。種子雖輕,卻大有可為;種子雖小,也有報國之夢。我愿做一粒雖然微小卻能迸發無窮力量的種子,托起“穩穩的幸福”,推動鄉村振興乘風破浪、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