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深中通道這珠江口A字形交通網絡骨架的“關鍵一橫”,要讓珠三角帶動粵東、粵西蓄勢騰飛!
深中通道于6月30日15時通車試運營。在深圳晚報策劃、新民周刊等超50家媒體參與的直播節目《深深中意你,橋見大灣區》中,可以看到國家高端智庫CDI研究員、中國城市經濟學會理事宋丁教授直言,深中通道這一超級工程的建成開通,有助于深圳中山兩地的融合發展,是粵港澳大灣區一大盛事!
前不久,記者曾實地走訪建設中的深中通道,對這座一半是橋梁、一半是隧道,且還有人工島、水下互通的跨海集群工程有了一定了解。這一珠江口A字形交通網絡骨架的“關鍵一橫”,要讓珠三角帶動粵東、粵西蓄勢騰飛!
在深中通道指揮部聽取介紹時,記者了解到,有關深中通道全長6.8公里的海底隧道部分——雙向八車道,隧道沉管段由32個管節和一個最終接頭連接而成,其中每個管節長165米、寬46米、高10.6米,重約8萬噸。如此“巨無霸”,該如何在伶仃洋上浮運到位,又精準安裝呢?
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項目部常務副總工程師寧進進表示,其安裝工程由我國自主研發的世界首制沉管浮運安裝一體船完成。這艘為深中通道量身定制之船,長190.4米、船寬75米、型深14.7米,甲板面積相當于兩個足球場。不僅身量上有航母般壯觀,實際上其在自身能力上,全球無出其右——能將那些巨無霸沉管輕輕拿起,深深安置在海底,并精準對接。按照施工方的話說,此船“安裝能力最強、沉放精度最高、施工作業最高效、性能最先進”。“從高處看,它就像一只巨大的長方形鋼鐵夾子,把沉管牢牢抱在船的中央。” 寧進進說。
記者查閱沉管隧道建設歷史資料——1910年,美國首次采用沉管法修建了穿越底特律的鐵路隧道,荷蘭于1942年修建鹿特丹馬斯河隧道,這是世界首次采用矩形箱式混凝土管節的沉管隧道,自上世紀80年代后成為沉管隧道的主流結構。為適應海底隧道超寬、深埋、大回淤的技術特點,深中通道采用了鋼殼混凝土結構形式,是中國首次應用該結構形式。雖然海外也有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但長度、寬度均很短,在受力機理、關鍵構造等方面有極大區別。因此,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的成功建造,為世界提供了全新的海底沉管隧道建造解決方案。

2022年8月13日,中山智慧梁場正在進行深中通道混凝土箱梁預制(無人機照片)。

2023年2月22日,建設者在深中通道深中大橋海上施工貓道及主纜上開展作業。
記者感興趣的地方在于——將沉管沉入海底的過程中,是否會滲水甚至漏水。寧進進的回答,八個字:“嚴絲合縫,滴水不漏。”他進一步解釋道:“我們的基礎是一個測控系統,有測量塔,在測量塔上方我們裝了北斗系統,通過北斗系統來反算我們船和沉管的位置。角點坐標顯示它要絞移位置,還有沉放的深度。我們在沉放的時候是根據四角坐標來控制我們的絞車,把沉管放在一個平穩的位置。”記者從指揮部放映的紀錄片上看到,在安放沉管時,通過顯示屏,指揮人員精準掌握沉管在海底的具體位置。同時,利用動態信號采集信息系統,實時監測沉管姿態。在多個系統的密切配合下,沉管下放到基床上實現初步對接。然后借助海水的壓力,進行水力壓接,從而使沉管對接完成,最終達成最深處距離海平面46米的世界最深海底隧道。有媒體評論稱,在深海之底,讓8萬噸重的標準沉管實現毫米級對接,難度堪比載人飛船和“天宮”空間站對接。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張長亮總結稱:整個沉管系統的安裝,建設團隊研發、打造了世界首條鋼殼智能制造生產線、沉管移運設備及系統、自密實混凝土智能澆筑設備及系統,攻克了沉管鋼殼制造及預制、超長距離浮運安裝等世界級難題,在世界范圍內首次大規模在海底應用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從結構設計、材料選擇、裝備研發、施工技術等全鏈條填補中國行業空白,在應用規模上填補世界行業空白。在工程材料、施工技術和裝備等方面,中國均有所突破,為海外同類跨江跨海通道建設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標準和工藝。在張長亮看來,相比于隧道建設,則深中通道的橋梁建設就顯得駕輕就熟得多。“從虎門大橋、江蘇江陰長江大橋、蘇通長江公路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再到深中通道,總之,從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建設的大型跨江跨海工程,到這些年輻射至西南以及西北地區的跨峽谷橋梁,中國交通重大工程向‘全面領跑邁進,并且跨越山海,走向世界,點亮一座座耀眼的‘中國地標。”
深中通道是貫徹《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構建大灣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核心交通樞紐工程,項目是環珠江口“黃金內灣”“A”字形交通網絡骨架的關鍵一“橫”,是大灣區內“深莞惠”(指的是“深圳”“東莞”“惠州”)與“珠中江”(指的是“珠海”“中山”“江門”)兩大功能團的直連通道。
記者在深中通道采訪期間,因為該通道還沒有全線貫通,由中山市前往深圳,起碼要2小時以上車程。而如今,深中通道通車以后,最快30分鐘可以到達。同時,廣州南沙至中山僅需15分鐘,珠海和江門至深圳從2小時以上縮短至1小時內,構筑起粵港澳大灣區交通發展和互聯互通新格局。宋末文天祥《過零丁洋》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的地方,不再是茫茫大海前路無著。
在香港,深中通道亦受到社會各界矚目。7月1日上午,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中學舉行升旗儀式以紀念香港回歸27周年之際,4C班張楷銘同學與師生交流時說,自己感受到了深中通道的建成大大縮短了深圳和中山兩地的距離。目前,不少港人在深圳甚至中山置業。而深中通道的建成,對在中山置業的港人來說,是重大利好。而張同學還說,在他看來,便捷的交通使得人才的流動更加自由和頻繁。
在通車儀式現場,粵港直通巴駕駛員李立新興奮地說,在這宏偉壯觀、展示中國形象的世紀工程上駕車穿越伶仃洋,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
宋丁教授分析,深中通道將以24公里的里程和30分鐘以內的車程打通珠江口東西兩岸的經濟動脈,串聯前海、南沙、橫琴、河套“四大平臺”,聯通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兩廊”,科技、人才、金融等要素將在大灣區更加高效暢通流動,將進一步點燃新質生產力的強勁引擎,對推進大灣區城市群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以大灣區“幾何中心”中山為例,其拆除低效老廠房,兩年騰出3.1萬畝空間,為十大萬畝級現代主題產業園提供了優質的土地資源。“我們等待深中通道建成的時刻。如今,這些優質土地資源將更具價值。”中山市有關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深中通道等的建成,從最簡單的經濟學的視角也能看出,這些土地將產生產業升級與增值。

當然,單單從旅游資源開發上來說,深中通道也讓許多景點更具吸引力。比如位于中山的孫中山故居,原本除了吸引專程慕名而來的游客以外,還會吸引到廣州的游客。而隨著深中通道的開通,相信將有更多到達深圳的游客會來看一看革命先行者成長的地方。江門市旅游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文飛說:“新會的梁啟超故居紀念館、小鳥天堂國家濕地公園、古兜溫泉度假區都是廣東知名景區。我們前期已經和深圳、香港的旅行社對接,計劃推出深江兩地游、江門深度游等線路,吸引更多深圳、港澳的游客來江門旅游。”
宋丁表示,總之,由深中通道而改變粵西與粵東的交通之后,使得粵西這一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灣城市群和海南自貿港三大國家戰略交匯之中心,日益凸顯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