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菁 楊博
摘 要 加強生態重建和修復是推動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的必然要求。陜西沿黃土石山區屬生態脆弱區,也是陜西水土流失最嚴重區域之一,更是陜西省荒漠化治理工作中的“硬骨頭”。文章對陜西沿黃土石山區的生態環境治理及產業發展現狀進行了闡述,并提出了相應對策,以期為建設以黃河為主線、多點互相支撐的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提供參考。
關鍵詞 陜西;沿黃土石山區;水土流失;生態治理
中圖分類號:S728.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24.04.024
陜西沿黃土石山區由黃河流經從北向南,以河床為基準線向西延伸約10 km,與黃土丘陵溝壑區接壤,形成一條特別土石帶狀區域,屬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1]。該區域地貌多為土石山地,自然環境惡劣,水土流失嚴重,制約當地實現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目標的實現。因此,分析該區生態治理及產業發展對策對該區今后的生態重建及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 沿黃土石山區基本概況
沿黃土石山區北起府谷墻頭鎮,南至清澗縣雙河廟鄉,涉及榆林市府谷、神木、佳縣、吳堡、綏德、清澗6個縣,28個鄉鎮、辦事處,759個行政村,43.96 萬人口,土地總面積約27.75 hm2[1]。該區地貌多為土石山地,氣候屬中溫帶干旱氣候,年平均日照時數為 2 593.5~2 914.4 h,年平均氣溫為8.5? ℃,極端最高氣溫為39? ℃,極端最低氣溫為-33 ℃,年平均降水量為414 mm,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占全年的60.6%。區域內有沿黃入陜第一灣、天臺山等39處獨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觀和風景點,孕育出414.5 km的陜西沿黃觀光公路范圍,占到了全長的1/2。
2 生態環境治理及產業發展面臨問題
2.1 自然條件惡劣,水土流失嚴重
沿黃土石山區地質構造上屬鄂爾多斯臺斜,地勢由西部向東部傾斜,山體裸露,屬于生態脆弱區,水土流失嚴重,年侵蝕模數高達2×104~3×104t·km-2,溝壑密度4.58hm2·km-2。沿黃土石山區自產水資源總量在國際公認最低需求線以下,平均每年11.05億m?,人均不足300m?,水資源嚴重匱乏,降雨季節分布不均,雨季主要集中在7~9月,降水量占全年60.6%,冬春季干旱少雨,植被生長極易受干旱缺水的影響。
近年來國家和省市在沿黃土石山區實施了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集中成片且立地條件較好的地塊已基本完成治理,目前存留的大多是零星、偏僻、生態環境破壞嚴重且山勢陡峭、道路險峻、亂石林立等立地條件較差地塊,治理難度高,成為沿黃土石山區生態治理的“硬骨頭”,不僅增大了生態修復的成本,而且不利于生態建設成果鞏固,沿黃土石山區生態保護和修復形勢仍十分嚴峻。
2.2 造林樹種單一,植被生態防護功能低下
相比純林,混交林種間往往通過不同的適應性、耐性、生存需求和行為,形成種間競爭和互補的對立統一關系,利于多物種共存,且混交林復雜多樣的植物群落結構能利用更多資源,利于生態系統結構的穩定及水土保持功能的充分發揮。植被恢復是沿黃土石山區生態治理的主要途徑,但是該區人工林尤以純林為主,林分結構簡單,極易受外界干擾而提前老化或退化,難以形成完整有效的防護林體系,生態防護功能退化甚至喪失。
2.3 人口流失,勞動力匱乏,造林土地協調困難
該區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現有農村活力不足,“老齡化”或“空巢化”現象凸顯,農村勞動力資源嚴重匱乏,不僅無法對生態治理工程的實施提供充足的人力保障,而且在全球經濟形勢不容樂觀的大背景下,人們對土地期望值持續攀升,從而增加了當地群眾以土地作為生存保障的依賴性。這種依賴性使得造林地塊很難落實,給造林工程和植被恢復工程造成了嚴重阻礙。加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凡是承包給村組、農戶的林地、荒山荒地,在植樹造林、建設經營中屢遭農戶阻礙,生態治理工程遲遲不能順利開展。
2.4 造林投資不足
近年來,沿黃土山區尚未綠化區域多為山勢陡峭、道路險峻、亂石林地等立地條件較差地塊,治理難度大,治理成本不斷提高,而且國家的造林補助等投資僅僅能滿足首次造林的低標準部分費用,無法滿足防火、防蟲、防災等森林災害防護及其他撫育管護資金需求,加之地方財力困難,無財力承擔造林后期管護費用,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建設資金不足的矛盾突出,影響了生態環境治理工程的長效性。
2.5 造林管護不到位
沿黃土石山區部分地方在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中,尚未建立造林后期管護等長效造林管護機制,輕視撫育和管護工作,病蟲害防治、灌水、除草、施肥、修枝等后期管護不到位,使得植樹造林的效果大打折扣。
2.6 鄉村生態環境差
隨著農村經濟的加速發展,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殘留塑料薄膜處理不當、農村生活垃圾未得到科學處理,不僅嚴重威脅土壤質量安全,而且導致了農村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
2.7 林業產值低下
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生態環境治理的最終目標是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推動地區綠色惠民,保護生態與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環。沿黃特色經濟林主要有紅棗(Ziziphus zizyphus)、海紅果(Malus prunifolia)、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核桃(Juglans regia)、山地蘋果(Malus domestica)、油用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等,其中紅棗是沿黃土石山區的主要經濟林。由于多數果農缺乏科學種植及管護意識,病蟲害防控及自然災害防控不到位,導致當地經濟林無量無質,經濟林發展遭遇瓶頸[2,3]。而且,經濟林果的銷售渠道單一且深加工能力不足,產業融合深度不足,導致該區域經濟林產業鏈無法延伸,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經濟林產業進一步發展。
3 沿黃土石山生態經濟協同發展對策
3.1 沿黃土石山區水土流失治理對策
3.1.1 工程措施
沿黃土石山區自然條件惡劣,地形復雜,水蝕嚴重,雨水不能就地消納、順勢下流、沖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時流失。因此,可通過山坡防護工程、山洪導排工程、山溝治理工程及小型水利工程改變一定范圍內小地形的措施,攔蓄地表徑流,增加土壤降雨入滲,防止土壤侵蝕。具體而言,在有發生重力侵蝕危險的坡地上,可修筑山坡截留溝、水窖、蓄水池、梯田、水平溝、水平階和攔水溝梗等排水工程和小型蓄水工程改變小地形,將雨水或融雪水就地攔蓄在坡面,并加以利用;在溝谷位置通過建設谷坊、攔沙壩、淤地壩等,防止溝頭前進、溝岸擴張,減緩溝床縱坡,調節洪峰流量,使山洪安全排泄,對溝口不造成災害;為防止山洪和泥石流危害溝口沖積錐上的房屋、工礦企業、道路及農田等,可建設排洪溝、沉沙場和導流堤等工程。在坡耕地,可通過建設小型水庫、蓄水塘壩等小型蓄水用水工程將坡地徑流及地下潛流攔蓄起來,減少水土流失危害。
3.1.2 生物措施
植被恢復是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途徑。結合沿黃土石山區氣候、地形等因素,可在≥35°陰坡營造黃刺玫(Rosa xanthina)和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混交林;在≥35°陽坡可營造檉柳(Tamarix chinensis)和檸條(Caragana korshinskii)混交林;在<35°陰坡可營造油松(Pinus tabulaeformnis)和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混交林;在<35°陽坡可營造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火炬樹(Rhus typhina)混交林。
在造林工作中,可采用整地集水、坐水栽植、覆膜防蒸發、膜上集水灌溉等集成造林技術,避免水分脅迫對植物生長產生不利影響。首先,應因地制宜采取合理的整地方式,在坡度超過25°時,可采用水平階、水平溝整地,截短坡長,以減少地表徑流的速度。水平階整地時,面寬為60~80 cm;在水土流失嚴重但坡形平整的山坡地(坡度在15~20°),可修建反坡梯田,田寬1.0~1.2 m,深0.3~0.5 m,反坡度10°左右。在交通不便或降水較多或濕度較高地段,采用魚鱗坑整地技術,大魚鱗坑整地一般在坡度15°以上的退耕地進行,長徑3 m,短徑1.2~1.5 m;小魚鱗坑整地一般在20°以上荒坡溝地進行,長徑1~1.5 m,短徑0.6~0.8 m。在土層薄、坡度陡的石質坡面可采用壘石坑整地方式,規格為120 cm×80 cm×50 cm,破土面半圓形,坑面低于坡面,就近取材,利用石塊壘坑,坑邊設置140 cm×40 cm育林板,以利保土蓄水,種植土就近收集。挖掘栽植穴,栽植后每株澆水,在樹穴內以樹干為核心覆蓋1 m2的塑料薄膜,四周用土壓實防止失水和風刮掀起,并在薄膜上開數個孔,其中,開孔在雨季或澆水、施肥之前進行,雨季結束或澆水、施肥完成后用土將孔口封嚴。栽植后在栽植穴的下沿圍靠育林板,以樹干為中心,在下坡向30 cm處向兩邊刨一半圓弧形靠板溝,溝深要求10 cm以上,將育林板按照溝的弧度埋于土中,之后在育林板兩側埋土踩實,并在板內外側用石塊加固,以利育林板的固定。板兩端要與栽植穴形成閉環,用以截留更多雨水和上方沖刷下來的泥土。
3.1.3 管護措施
植被恢復應堅持“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的原則。第一,對現有林草植被可實行封山(沙)禁牧,防止過度放牧對天然植被的破壞,讓天然植被休養生息。第二,對于林地,可根據培育目標采取平茬、撫育采伐、衛生伐、補植、修枝、圍坑擴穴、澆水、施肥、除草等撫育技術,改善林木生長環境,維護森林健康,而且應加強瞭望臺、防火通道、輸水管道、生物防火林帶等防火基礎設施建設,及時防控森林火災,同時可通過廣播、網絡和懸掛防火宣傳橫幅等方式加強森林防火宣傳,提高群眾防火護林意識。第三,及時采取措施加強林草有害生物防治和自然災害防護。3.1.4 資金籌措與管理措施
除了依靠國家的造林補助等投資維持生態環境治理工程運行外,地方政府可通過發行林權證券、設立林業基金等市場化途徑引導和激勵社會資本參與生態環境治理項目;其次也可通過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吸引社會捐贈,為生態環境工程實施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以確保工程實施資金的流通;再者,建立健全統籌協調機制,要暢通渠道,聽取訴求,保障社會資本合法權益,增強長期投資信心,與此同時,要統籌利用中央和地方資金,引導社會資本精準投資,實施生態環境治理項目,項目資金要專項核算、??顚S茫椖繉嵤﹩挝灰侠碓O置項目明細臺賬。
3.2 沿黃土石山區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對策
針對沿黃土石山區經濟林無量無質問題,首先要加強農業科學技術培訓,提升果農科學種植水平,促進經濟林提質增效。其次要推進沿黃林果加工業發展建設工作,積極研制開發精深加工產品,發展果酒、飲料、油料等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延長產業鏈,同時要積極創建名牌產品、馳名商標、產地標識和綠色產品,著力打造沿黃土石山區經濟林果知名品牌。再者要不斷推動林產品電子交易平臺建設,探索“互聯網+特色林產品+旅游產業”農旅融合電商發展新模式,拓寬沿黃特色經濟林的銷售新渠道。
3.3 美麗鄉村建設對策
3.3.1 生態美麗鄉村建設
針對不在沿黃公路附近且不具備旅游價值的村莊,以鄉村綠化美化和水土流失治理為主,可充分利用村莊空隙地、河流水系、村莊周圍山體等自然要素,選用景觀效果好、經濟效益高的喬木鄉土樹種和常綠喬木、花灌木或彩葉樹種構建喬灌草、針闊彩、花果香相結合的植被群落作為護村林、護路林、護岸林,在治理當地水土流失的同時,全面改善人居環境,大幅提升鄉村生態宜居水平。另外,要建設土壤污染監測體系、檢驗檢測體系,加大農村面源污染整治力度,控制化肥、農藥及廢膜污染,推進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防止土壤污染。
3.3.2 特色旅游鄉村建設
在沿黃公路附近,具有較大旅游價值的村莊,鄉村綠化美化以景觀效益為主。重點建設山水、人文、景觀完美結合的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宜居鄉村,景觀規劃設計體現地域文化、地方特色,極力體現黃河風情、黃土文化。
參考文獻:
[1] 張宇,秦媛媛,張科,等.榆林市沿黃土石山區生態治理及產業發展[J].溫帶林業研究,2022,5(2):39-43
[2] 山翠翠,莫振忠.紅棗種植氣候條件及氣象服務措施分析[J].南方農業,2021,15(6):190-191
[3] 張高如,張宇,秦媛媛,等.榆林市紅棗產業發展研究[J].溫帶林業研究,2021,4(3):18-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