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樣不勝嬌。軟絲絲、綴碧條。海棠姿態些兒較。嫩紅酥欲消。
——清代·吳綃《黃鶯兒 畫蘋果花》
要說除了葡萄酒以外,全球最盛行的水果釀造酒當屬蘋果酒。它的歷史遠早于葡萄酒。早在公元前一世紀,古羅馬軍隊到達現在的英國,就留下了釀造蘋果酒的食譜。兩千年后的今天,不論在世界哪個角落,只要當地種植蘋果,我們就能在商超貨架上找到蘋果酒,且往往是在啤酒附近——人們認為它與啤酒互為競品。哪怕蘋果酒的釀造模式更接近葡萄酒,而非啤酒。在國外,商家有時也將梨子、桃子、杏子等核果發酵釀造的酒寫成“cider”,意為“核果酒”。
正因為蘋果酒的盛行,除了常見的食用蘋果種類會被用來釀造,人們也研發出酸度和單寧更豐富的品種,以提高蘋果酒的品質。釀造流程與葡萄酒非常相似,采摘后進行壓榨,有些品牌希望能從蘋果皮中得到更多單寧,便選擇在壓榨前進行浸漬(就像葡萄酒浸皮)。隨后,壓榨出的蘋果汁開始發酵,果汁中的糖分在酵母的幫助下轉換為酒精,蘋果酒就釀成了。

每個地區的蘋果酒都風格各異,從酒精度、酒體顏色,到清澈與否,是否含汽,都不盡相同。大部分我們在市面上喝到的蘋果都是清澈、有氣泡,5%酒精度,淺黃色的種類。它們裝瓶前被過濾,一起被濾除的不僅有蘋果渣,還有蘋果的風味。或許這也是很多商業品牌的蘋果酒喝起來都“寡淡無趣”的原因。未經過濾的小品牌,喝起來就更有蘋果風味,但它們不額外添糖,也更易被酒香酵母感染而變質。
蘋果酒中的氣泡來源與起泡葡萄酒十分相近。最便宜的方法就是在蘋果酒中注入大量的二氧化碳。更傳統的方法是在發酵結束前封閉容器,使少量發酵產生的二氧化碳溶于酒液中。最昂貴的方法則與香檳酒的釀造一模一樣:裝瓶后添入少量的糖和酵母進行瓶內二次發酵,自然產生的氣泡更細膩持久,口感更好,價格也更高。
蘋果大多種植在冷涼地區,蘋果酒也多來自這些地區,比如法國北部、英國、德國、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等等。我國銀色高地酒莊也推出了一款名為“山泉之舞”的蘋果酒,選擇瓶內二次發酵產生氣泡,值得一試。
我有斗酒清且醇,同君薦此鵝黃新。
初見分香剖金卵,更看削玉飛霜鱗。
——元代·耶律楚材《和陳秀玉綿梨詩韻》
蘋果與梨子不分家,這兩種水果釀的酒也是如此,盡管梨子酒的產量無法與蘋果酒相比。一般我們看到的都是“perry”——這是它的英語名。當它來自法國諾曼底時,我們習慣用“poiré”來稱呼;當它來自美國時,我們則需要辨別它是否與蘋果一起混釀。這也說明這個市場還未規模化、規范化,更多是人們約定俗成的規矩。

法國釀造梨子酒的歷史更長,尤其是北部諾曼底地區,它幾乎是法國梨子酒的代名詞。根據歷史記載,羅馬帝國末期,法國人就開始釀造梨子酒。英國更是梨子酒的消費和生產大國。十八世紀時,當他們從法國進口的葡萄酒出現問題,梨子酒就成為替代飲品。二十世紀初,隨著果樹生長變慢和勞動力匱乏,梨子酒走向沒落。食用品種的梨子成為主流。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現代梨子酒才逐漸開始發展。相較于傳統的,現代的梨子酒酒精度更低、更甜。得益于它們的發展,不少已經銷聲匿跡的品種有了復蘇的機會。法國諾曼底的埃里克·伯德萊(Eric Bordelet)就是特別有名的品牌,很多葡萄酒商和侍酒師都很喜歡它。

梨子酒發酵中途,酒精度達到4%時就會被裝瓶。此時,發酵將在瓶中繼續進行。最終,我們會得到一瓶甜度為半干或更甜,含有氣泡的酒。這也是它的酒塞與香檳類似的原因,我們需要蘑菇塞和金屬網籠使其固定,以免酒塞被瓶內的二氧化碳破瓶而出。除了裝瓶不同,梨子酒的釀造還經常會使用石磨,尤其是那些還在沿用傳統法的家庭釀造作坊。采收后的梨子被布包裹,然后壓上一塊大石頭,流出的汁在進一步壓榨前需要靜置澄清,以減少單寧的含量。
相較于蘋果,梨子通常含有更高的糖分和更多的酚類物質。有些品牌,甚至會進行蘋果酸乳酸發酵。這是葡萄酒中常見的做法,為的是讓更尖銳的蘋果酸轉化為更柔和、好入口的乳酸。梨子中更多的可滴定酸度(titratable acidity)經此一役更好被消費者接受。

巧裁霞片裹神漿,崖蜜天然有異香。
應是仙人金掌露,結成冰入蒨羅囊。
——唐代·韓偓《荔枝三首·其三》
荔枝是屬于夏天的水果,也是屬于嶺南的特色。自西漢始,皇室貴族、文人墨客,無不為其神魂傾倒。它品種繁多,普遍多汁、味甘甜、果肉飽滿。但缺點也很明顯。成熟后,一離開枝葉,保鮮期就迅速縮短,開始氧化變色,失水腐爛。時至今日,荔枝仍無法在更多地區種植,成熟后對運輸要求也頗高,能觸達的地理范圍有限。雖然歷史悠久,但荔枝酒至今也未能形成規模,這是因為人類的加工技術仍然不夠完善。最明顯的缺點就是釀造后香氣流失,成品酒很快氧化變暗,變成褐色,甚至出現苦味。這樣的荔枝酒在果酒中實在是缺乏競爭力。
市場上我們能看到的荔枝酒通常有這幾種類型,一種是用高度數酒(高粱酒、白酒等)浸泡新鮮荔枝后得到,一種是與米酒的結合,這兩種都并不屬于我們現在討論的釀造酒。純粹使用荔枝果肉發酵后得到的荔枝酒反而才是最少見的。這種發酵酒在發酵的過程中,又有幾種不同的方法。
一是酒廠在荔枝發酵完成后過濾,接著就裝瓶。這樣的全汁發酵的荔枝酒剛出廠時優雅、新鮮爽口,入口糖度低,酒精度可達12%。但問題也不少。比如抗氧化酒液變色;又比如荔枝的低酸度,使果汁中的酸度含量不夠,影響最終的成品;還有一點是果味并不鮮明。
另一種方法更非主流,也更花時間。第一年發酵完成的荔枝酒作為基酒,到第二年采收季再加入新鮮荔枝進行再次發酵,直到深秋再上市。這樣的方法得到的酒精度更低,風味更淡雅。但如此的費時費力,想規模化生產就更有難度。使用這種方法釀造的還有青梅酒,此處就不多贅述。

通過售價,我們就能直觀地分辨出釀造工藝,越復雜自然價格越高。現在市面上的荔枝酒還處在良莠不齊、有待發展的階段,期待將來,荔枝酒能像其他成熟的果酒一樣,將荔枝這美麗的水果帶給更多的美酒消費者。
嶺北芭蕉樹,雖多不著花。
嶺南花且實,香者在龍牙。
——清代·陳恭尹《香蕉三首·其一》
香蕉除了能做成好喝的奶昔,它也是非洲地區香蕉酒的原料之一。東非的坦桑尼亞就是香蕉酒(banana wine)的主要生產國。7月前往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看“動物大遷徙”的酒友們,肯定嘗試過香蕉酒或者香蕉啤酒。坦桑尼亞除了香蕉酒,最為著名的當屬這座國家公園和非洲最高峰所在的乞力馬扎羅山。香蕉酒的釀造方法與葡萄酒不同,選用的多是統一的商用品種香芽蕉(Cavendish banana),也是常見的食用品種。
熟透的香蕉剝皮后加水,壓成香蕉泥。接著高溫沸煮數小時后,過濾出果汁。果汁中添加糖,再繼續沸煮。煮過兩次的香蕉汁冷卻后,再加入酵母,開始進行為期十到十五天的發酵。發酵后黏稠的液體中加入經過消毒的水,再裝瓶銷售。這樣的香蕉酒清澈、香甜、略帶氣泡。反復的高溫加熱不僅殺菌,還能避免后續變質,使其保質期相較香蕉啤酒來說要更長。其甜度和酒精度則會根據中途添加糖分的多少而有所波動,所以目前全球范圍內,針對香蕉酒還并沒有形成一個類似葡萄酒產業那樣相對統一的規范。
除了東非,我們還能在“香蕉大國”菲律賓、已經擁有獲獎品牌的印度,還有美國佛羅里達的市面上找到香蕉酒。總體而言,香蕉酒仍是一個小規模生產的行業,并未進化成全球貿易。我們還需要前往這些地區旅游才有機會品嘗。

除了上述四種純用水果釀造的果酒,不同地區還有很多仍待我們發掘探索的酒款。上文提到,采用復酵法釀造的青梅酒,就是只使用青梅釀造,這與很多家庭用高度酒浸漬的青梅酒或是日本梅酒都不一樣。泰國和其他東南亞國家還用菠蘿釀酒,菠蘿汁發酵后幾近無糖,十分柔和。夏威夷一帶和非洲地區也有菠蘿酒。東南亞和中非還盛行棕櫚酒,也可以稱為椰子酒。但它不是用椰子汁發酵,而是用切割樹皮流出的白色汁液發酵。這種白色液體往往非常甜,且不含酒精。由于有自然酵母,棕櫚汁收集后很快就開始發酵。也因此,棕櫚樹資源豐富的這些地區,棕櫚酒非常常見。實際上,并不只是棕櫚樹,椰子樹、椰棗樹都會被用上,椰子酒也是這么得名。有機會前往這些地區度假的朋友,可以嘗試這種傳統飲品,一些地區甚至會在祭祀儀式上使用,足以證明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