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漢中,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學部副主任,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油料所油菜遺傳育種團隊首席專家。他埋頭研究油菜遺傳與育種34年,育成油菜優質新品種49個,實現優質油菜三次跨越,累計推廣2.5億畝以上,建立了一套有中國特色的油菜育種技術體系,先后主持國家973項目等重點項目(課題)二十多項,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共2項,獲省部級成果獎4項。
從西南到東北,從深山到平原,從初春到盛夏,一朵朵開遍中國的油菜花,不僅是鄉村振興、農民富裕的象征,更承載著我國油料安全的重任。
春夏交替之時,在位于武漢市的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油料所)陽邏基地千畝油菜試驗田,王漢中正頂著烈日,在齊人高的田里往來穿梭。他一手拿筆,一手托著記錄本,每挪到一行油菜前都要駐足觀察,不時在本子上寫下幾筆。密密麻麻的油菜莢不斷從他胸前劃過,又在他身后聚攏,像是孩子們簇擁著老父親,顯得格外親昵。
34年來,油菜成了王漢中生命的全部。他不斷選育出高油、高產、高抗的油菜新品種,為我國推進油料產能提升、夯實國家糧油安全提供了技術保障。
每年看完上百畝油菜
每年春天,王漢中都會待在陽邏基地的油菜試驗田里,“其他事情再重要,都要讓位給看試驗田?!?/p>
“一株油菜上結多少角果(油菜莢),一個角果里有多少油菜籽,油菜的生育期、耐密植性、抗倒性、抗病性等等,這些都是選種的標準?!蓖鯘h中指著身邊成片的油菜介紹,這一片田里就有上萬個試種樣本?!懊恳恍卸加芯幪枺吹綕M意的就記下來,然后收了種子做進一步研究。”
上百畝試驗田,3萬多份試種樣本,從油菜苗到抽薹,再到開花和結莢,王漢中會一行行觀察、仔細記錄,篩選出優質品種。
中國的食用油70%依賴進口,其中八成來源于美洲。解決中國的“油瓶子”問題,根本出路在發展大豆、油菜等油料作物產業。我國的耕地資源有限,如何在不影響其他糧食作物的基礎上增加油菜的種植?王漢中瞄準了冬閑田種植,即利用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農田冬季閑置期種植油菜。
“要趕在11月初播種,次年4月底前收獲,不然就搶了主糧的時間,這對油菜品種在適應性和產量上可是不小的挑戰。”王漢中說,要將油菜的生育期控制在180天以內,且同時具備遲播下苗期長勢強、耐密植、抗倒性強等特點,就得從種子下手。
每天在試驗田里撥弄油菜,在培養間里觀察油菜,就連吃飯睡覺也滿腦子都是油菜……王漢中坦言,不知從何時起,油菜已成為他生命中難以割舍的一部分。
1990年,王漢中從華中農業大學農學系畢業,獲得作物遺傳育種專業博士學位的他進入油料所,從事油菜育種工作。
來到油料所后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跟著團隊跑枝江的油菜基地。由于繁種制種需要防止花粉雜交,為保證制種純度,油菜基地往往建在設置了隔離區的山溝溝里?!澳菚r候交通不方便,往往大清早從武漢出發,深夜才能到基地?!?/p>
王漢中的工作在無休止的出差中不斷延續,從9月份油菜播種,一直到次年5月初油菜成熟,他不是在油菜基地,就是在生產一線。到了夏天,他還要跑青海進行“北繁”。
“國家和農戶對油菜的需求是什么,現有品種的缺陷是什么,今后改良的方向是什么……總在路上,雖然很辛苦,但收獲很大。”王漢中回憶,正是這段經歷,讓他體會到作為一名農業科研工作者,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既要有情懷,更要有使命感。
從9億到3萬的育種“魔法”
除了上千畝試驗田的“大戰場”,王漢中還有屬于他的“小戰場”——三百平方米的油菜育種試驗室。
試驗室內,一排排上下四層的金屬架上擁擠卻不失規整地放滿了玻璃瓶。每個玻璃瓶里都有一株油菜苗,試驗田里的3萬多份試種樣本正是來源于此。靠墻放著各種試驗儀器:大到結構復雜的流式細胞儀、離心機、光譜儀等,小到常用的培養皿、試管……王漢中熟練地將玻璃瓶裝著的油菜苗帶到儀器前做試驗,這個流程,他和他的育種團隊每年要重復至少3萬次。這個不大的試驗室,也是國內將小孢子培養技術應用于農產品育種的起始之地。
2002年,王漢中去加拿大出差,跟跨國醫藥和農業公司拜耳公司的首席油菜育種家聊起小孢子培養技術的應用場景,讓他堅定了將這一技術應用于油菜育種的信心與決心。
“這套技術可將育種進程至少提早3—4年,從以往的8—10年縮短到5—6年?!蓖鯘h中介紹,利用這一技術培育出的油菜種,其優質基因組的聚合和純合效率會以平方級增長,“我們現在每年培育出3萬個以上各種各樣的雙單倍體種子,效率相當于傳統育種時9億株油菜的育種規模!”
9億株油菜,需要3萬畝試驗田才能種得下。王漢中僅用3萬行雙單倍體種子、百余畝試驗田,就創造出跨越時間與空間的育種“魔法”。
然而科研的路,從來沒有一帆風順。王漢中和育種團隊每年都要對3萬份油菜種質進行鑒定,一輪輪地篩選和配置出表現優異的雜交組合。“平均上萬個試種樣本才能出10余個優異品系,是真正的千里挑一。這個過程沒有捷徑,對育種來說,試錯就是常態?!蓖鯘h中說。
“中油雜19”含油量高,成為中國首個含油量達到50%的國審冬油菜品種;“中油早1號”打破了170天的生育期瓶頸,創造了“稻—稻—油”三熟制模式下短生育期油菜高產紀錄;“中油雜501”耐密高產高油多抗,刷新了長江流域油菜主產區高產紀錄……
通過油菜育種攻關,王漢中和他的團隊正在進行一場油菜產業的綠色革命,讓我國油菜育種在高產高油、短生育期、抗病抗倒伏等方面遍地開花。
為了國家和人民利益不斷創新
在油料所,每人都有一雙寫有自己名字的雨靴,方便下雨時蹚水溝、鉆田埂?!巴踉菏康挠晷偸悄p得最快、用得最臟?!编嚂x武是王漢中育種團隊的科研人員,他經常看到王漢中的雨靴上,新的泥水下隱約可見龜裂的泥斑。跑試驗田、泡試驗室,作為油菜育種團隊的核心,王漢中總是沖在科研一線。
在他和團隊成員們的努力下,自主研發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油菜育種技術體系日趨完善。
2017年,王漢中通過試驗發現,油菜對硒元素具有特殊的富集能力,且為特異富集有機硒中活性最高、抗癌效果最優、增精能力最強的一種硒態——甲基硒代半胱氨酸。
“硒元素是全球公認的人體必需的生命元素,中國的綠色富硒土只占全國耕地資源的3.5%,中國人的人均硒攝入量只有推薦值下限的一半。如果能通過新型油菜品種提高中國人的硒攝入量,將是一件利國利民的事?!蓖鯘h中立即結合現有的油菜育種技術體系,投入油菜“硒富集”“硒高效”的研究中。
經過不懈努力,王漢中團隊培育出了“硒滋圓1號”“硒滋圓2號”等硒高效的優質菜用型油菜品種。不僅如此,還將這些新品種作為甲基硒代半胱氨酸的生物反應器,利用設施化提供營養液培養的方式,高效、定向合成甲基硒代半胱氨酸?!耙划€室內營養液培養效率能達到6000畝土地的甲基硒代半胱氨酸產量!”王漢中自豪地說。
“我們搞育種工作的,不能只想著有多少科研成果,拿多少獎,更重要的是以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為導向不斷創新,要讓國家富強、鄉村振興、農民有錢賺、產業有效益?!痹谕鯘h中看來,油菜不僅肩負著國家油料安全的重任,同時也是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的催化劑。截至目前,王漢中和團隊已經開發出彩色油菜花、富硒菜薹、生物反應器等多種油菜衍生產品,讓這朵象征民族富強、鄉村振興的油菜花開遍祖國的大江南北。
“我們的使命就是不斷打敗自己、超越自我。”如今,61歲的王漢中仍有許多夢想:實現油菜單產30年內再翻一番;讓上億畝冬閑田和鹽堿地種上油菜;推動中俄合作共同打造一個產能可以與“美洲油谷”相媲美的“北亞油谷”……而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最大的夢想,是用自己的一生讓“中國油”裝滿祖國的糧倉。
記者手記
采訪時,當記者問及入黨初心,王漢中院士毫不猶豫地回答:“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p>
國家、產業、人民、使命、責任、需求……這些是在王漢中院士專訪過程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字眼。
王漢中說:“實現自身的價值,一定是建立在為社會、為人民創造價值的基礎之上。這是對科研工作者的根本要求,也是對每一名共產黨員的根本要求?!?/p>
一粒小小的油菜籽,承載著中國“油瓶子”的命運,承載著鄉村產業的振興,承載著人民的幸福生活,也承載著王漢中院士胸懷國家、心系人民的黨員初心。
在中國,有無數像王漢中院士一樣的黨員、科研工作者,立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奉獻一生,他們講責任、講使命,他們將自己的科研與國家、人民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在科技探索的璀璨星河里,書寫著濃墨重彩的一筆,不負熱愛,不負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