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峰,紅安縣瑞灃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黨支部書記。他長期從事農業科技服務工作,曾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湖北省勞動模范”等稱號。
糧食安全關乎國計民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始終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位,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為紅安人,我從小就聽長輩們說:“早上苕三碗,中午三碗苕,晚上苕過夜。”紅苕作為重要的糧食作物,養活了一代又一代的紅安人,成為老百姓眼中的“救命苕”。艱苦的革命戰爭年代,紅安苕一度成為紅軍戰士的“主糧”,曾留下“紅苕地里埋銀元”的動人故事;新時代,我們聚焦“紅安苕”品牌打造、技術攻關和產業帶動,讓昔日“紅軍糧”變成今朝“致富果”。
2015年,我所在的杏花鄉龍潭寺村引進武漢的一家公司投資,但效益不佳。在村組干部和鄉親們一籌莫展時,我回鄉創辦了紅安縣瑞灃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剛開始,家里人還是很反對,畢竟發展農業產業要投入很多心血。當時,全縣紅安苕種植以農戶散作為主,而且還面臨著種苗的制約瓶頸。
2017年,我們合作社成立了黨支部。在我看來,科學技術是發展紅苕產業的根基,好苗子才能結出好果子。我作為合作社黨支部書記,牽頭聯系各方,最終順利與華中農業大學開展科技合作,建立了華中農業大學駐瑞灃合作社博士團,共建紅安苕組培脫毒中心,搭建科技小院。同時,由合作社的黨員帶頭,我們開展了10余項技術攻關,培育脫毒紫檀紅等13個甘薯品種,實現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借著全縣大力發展紅苕產業的東風,我們把脫毒培養的優質種苗在全縣推廣,年產紅安苕脫毒苗1億株,覆蓋全縣各鄉鎮約2萬畝。
有了好產品,還要有好銷路。“山貨”要“出山”,思想要“出圈”。合作社黨支部積極探索“紅安苕+旅游”“紅安苕+康養”“紅安苕+工業”“紅安苕+研學”等產業發展新模式,實現紅色旅游、工業旅游、鄉村旅游、研學旅行融合發展。我們聯合將鄉紅集團公司,打造了紅安苕全鏈條產業科技示范園,推進紅薯熱干面、紅薯刀削面、紅薯粉、紅薯蛋卷、紅薯干、紅薯片等產品的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加工,形成“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產業格局。在科技的加持和銷售的助力下,曾經幾毛錢一斤的廉價苕,加工轉化后變成5元一碗的紅薯粉、20元一包的紅薯干……截至目前,紅苕加工總產值突破5億元,紅安苕品牌價值達36億元。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本保證。基層黨組織有戰斗力,才有力量領著農民干,才有能力帶著農民富。2022年5月,紅安縣首個鄉村振興產業聯合黨委在瑞灃合作社成立,我主動請纓,擔任聯合黨委副書記。聯合黨委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產業為支撐、以村企共建為紐帶,建立了“五聯五共”工作機制。近年來,合作社黨支部先后帶動9個村開展黨建聯建,通過組織共建、資源共享、產業共抓等形式,發展以紅苕為主的特色產業,搭建利益共同體,帶動村平均增收10萬元,周邊百余戶村民戶均增收1萬元。
鄉村振興,重任在肩。合作社的發展歷程讓我深深體會到,我們每一名農業從業者,都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