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山水林田湖草塬;生態保護修復;“人地”耦合;優化分區;措施建議;平涼市
[摘要]山水林田湖草塬是生態保護修復體系下基于區域生態格局的延伸和拓展。
基于平涼市地形地貌,將黃土塬面治理與保護納入系統,構建平涼市山水林田湖草塬生態保護修復治理體系。在總結梳理當前平涼市山水林田湖草塬治理面臨的生態問題的基礎上,圍繞評價指標體系建設,以生態安全為出發點,從生態空間尺度提出了“一山兩河”總體布局、生態保護修復功能分區和保護策略,并進一步根據市級規劃劃分為“七區多點”的工程區,圍繞生態保護和修復、塬面保護、水土流失治理、礦山整治、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水源涵養及林草修復、鄉村振興及產業提升等方面確定各縣(市、區)的主要修復措施。在此基礎上,基于“人地”耦合關系理論,從自然保護地、農業結構、河流水系、生態系統服務體系4個尺度提出優化自然保護地體系、升級轉型農業結構、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加強河流水系治理、建設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實現區域生態空間穩定和人與自然高質量發展等建議,為實現區域生態空間穩定和人與自然高質量發展提供長效機制。
[中圖分類號]S157[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000-0941.2024.07.005
[引用格式]張鶴,王安民,趙建龍,等.基于山水林田湖草塬生態保護修復的實踐與探索:以平涼市為例[J].中國水土保持,2024(7):13-18.
隨著人類對自然資源無序掠奪的加劇,水土資源承載力下降[1]、土壤重金屬污染[2]、礦山生態受損[3]、建設用地結構失衡[4]等生態環境問題頻發,生態系統服務供給能力遭受嚴重破壞。面對全球性生態挑戰,我國政府相繼布局實施了“三北”防護林工程、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退牧還草工程和國家公園試點工程等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但現有大多生態保護修復研究聚焦林地、草地、濕地等單一生態要素,割裂了社會—經濟—生態多要素耦合的系統性[5-6],生態修復不可避免地陷入“修復—退化”的惡性循環。因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必須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近年來研究人員對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與自然共生關系的科學內涵[7]、理論認知[8-9]、技術方法[10-11]和實踐路徑[12]等,還有學者對研究重點進行優化分區,逐步轉向流域[13]、區域[4,14]、城市群[4,15]、礦山[16]等熱點領域,這些研究成果從多尺度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安全格局的構建提供了思路與借鑒。但不同地域尺度下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一,對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格局的構建目標不同,具有空間異質性。因此,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研究急需以人類社會和自然因素的角度為切入點,從局地尺度、單一要素修復轉向多要素、多維度、多層次相互耦合的綜合治理,實現生命共同體內在要素的相互關聯,切實提高生態保護修復效果。
平涼市位于甘肅省東部,按照《全國生態功能區劃(修訂版)》,平涼市屬黃土高原土壤保持功能區,是“三區四帶”黃河重點生態區的核心區域,但溝壑縱橫,塬區面積廣大,生態較為脆弱。本研究在充分考慮平涼市不同地形地貌的基礎上,從生態要素耦合的角度出發,將山水林田湖草沙中的“沙”替換為“塬”,構建具有山水林田湖草塬生態保護修復治理體系特色的生態框架,以期為山水林田湖草塬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的實施提供優化空間和理論參考。
1區域概況
平涼市位于黃土丘陵溝壑區,地處甘、陜、寧三省交會處,介于北緯34°54′~35°43′、東經107°45′~108°30′之間,地理位置重要,素有隴上“旱碼頭”之稱,行政區劃包括崆峒區、華亭市、涇川縣、靈臺縣、崇信縣、靜寧縣和莊浪縣,土地總面積約11169.7km2,屬于典型的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區,區內不同地點年均氣溫7.1~10.0℃,年均降水量450~650mm。全市地形東西狹長,中部為隴山山脈及六盤山支脈關山地區,蘊含大量動植物資源,承擔著為黃河下游提供生態屏障和涵養水源等重要功能;東部為隴東黃土高原地區,地形主要為黃土塬、梁和川臺溝壑;西部屬隴中黃土高原地區,多為山地,海拔高于東部,地形主要為黃土梁、峁和溝谷[17]。
2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平涼市地形地貌受第四系黃土沉積構造運動和地層巖性控制,生態脆弱且敏感,市域內水土流失面積高達3003.84km2,且以水力侵蝕為主,坡面侵蝕和溝道侵蝕嚴重,切割作用強烈,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33.31%[18]。大部分塬區存在林草植被覆蓋率低、地形較陡和土質疏松等突出問題,加速了塬面破碎化[19]。水資源總量嚴重短缺,人均水資源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3[20],而水資源利用結構不合理、節水制度不健全等是導致徑流量減少、流域面積縮小、地下水水位下降、局部地區出現河流斷流乃至干枯現象的根本原因。此外,主要生態環境問題還表現在人類不合理開墾土地、砍伐森林,使植被恢復能力遭受嚴重破壞,野生動植物生境割裂、退化甚至喪失[21];局部區域出現破壞強、危害大的短時強降雨和冰雹等極端災害天氣;礦產資源破壞性開采,造成采空區地面塌陷、山體崩塌和滑坡等,開采造成的廢石、尾礦在露天隨意堆放以及廢水無序排放等使得土壤和水體遭受重金屬和有機物污染,加劇了生態系統功能退化[22-24]。
3山水林田湖草塬生態保護修復實施方案
3.1總體思路和目標
立足于平涼市地理單元的完整性,綜合考慮山水林田湖草塬七大要素的時空尺度布局和空間分異規律,牢牢把握生態系統服務供需關系,全面提升資源環境承載力、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和服務質量,重塑人與自然和諧共進的內生關系,以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構建協調統一的生態保護、修復、治理新格局。根據山水林田湖草塬系統治理體系,聚焦平涼市地域特征和空間規劃目標,按照區域內過程和要素,結合價值導向和指標控制,根據約束性和預期性屬性共劃分為三大類、10項指標(見表1),并力爭在2025年完成預期目標。
3.2生態保護修復功能分區
基于平涼市生態空間格局,以生態功能重要性和敏感性為劃分依據[25],構建平涼市“一山兩河”系統治理布局,其中:“一山”為水源涵養和生態保護修復區,“兩河”為涇河流域綜合治理區、葫蘆河流域綜合治理區。針對不同生態功能區明確修復特點和保護策略,實施差異化分類保護。
3.2.1水源涵養和生態保護修復區
1)關山生態保護和修復區。該區域涉及莊浪縣、崆峒區和華亭市部分區域。主要策略有:嚴格保護區域生態屏障,健全自然保護地體系,構建珍稀瀕危動植物棲息地保護和土壤修復空間格局,實現生態良性循環發展;采取圍欄封禁、封山禁牧、輪封輪牧等措施,加快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減少人類活動對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林地、草地、濕地等生態系統的破壞,促進原生植被自然恢復,改善生態系統完整性。
2)重要水源涵養植被建設區。該區域涉及莊浪縣、崆峒區、華亭市和崇信縣部分區域。主要策略有:強化重要水源涵養林區植被建設,增強水源補給能力,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和水土保持率;統籌實施退化林修復和退化草地治理,改善生態林建設質量,堅持針闊混交、喬灌草搭配,對宜林荒山實施綠植栽培,營造人工林,加強森林撫育,增加森林資源總量,提升森林生態功能和水源涵養能力。
3)礦山環境修復區。該區域涉及華亭市和崇信縣部分區域。主要策略有:分區分類推進生態保護源頭管控,加大礦區生產建設項目綜合整治,建立污染修復主體責任認定制度;實施歷史遺留受損礦山生態環境深度恢復整治工程,進行土地復墾、清污分流、邊坡防護和植被建設,優化土地利用結構,盤活礦區土地資源,提高礦山生態承載力。
3.2.2涇河流域綜合治理區
1)固溝保塬區。該區域涉及崆峒區、涇川縣、崇信縣和靈臺縣部分區域。主要策略有:按照保塬、護坡、固溝的治理思路,建成塬面、溝坡、溝谷3個相對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防治區[19],強化水土保持功能,遏制區域性水土流失,有效防止溝頭前進、溝岸擴張帶來的塬面侵蝕,形成自上而下、層層設防、層層攔蓄的塬面防治體系。
2)小流域綜合治理區。該區域涉及崆峒區、華亭市、涇川縣、崇信縣和靈臺縣部分區域。主要策略有:以小流域為單元,工程、植物和耕作措施相結合,布局上垂直結構、水平結構互補,加大以生態防護林為主、喬灌草互補的小流域綜合防治體系建設力度,達到保護、改良與合理開發綠色小流域的目的。
3.2.3葫蘆河流域綜合治理區
1)固溝護村區。該區域涉及莊浪縣和靜寧縣部分區域,主要策略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在荒溝荒坡建設水平階、魚鱗坑等,合理布設水窖、谷坊、澇池等小型攔蓄工程,搭配溝道防護林等,形成溝頭防護—溝坡蓄滯—溝道攔截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有效提升葫蘆河流域村莊安全性。
2)淤地壩建設區。該區域涉及莊浪縣和靜寧縣部分區域。主要策略有:建設一批安全可靠、配套設施齊全、整體環境優美、運行管護到位、綜合效益顯著的高標準淤地壩,配合實施老舊淤地壩提升改造工程,增設排洪溝渠,有效提升淤地壩綜合利用率。
3.3生態保護和修復措施
根據地理位置和區域要素,將全市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進一步劃分為7個工程區,分別從生態保護和修復、塬面保護、水土流失治理、礦山整治、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水源涵養及林草修復、鄉村振興及產業提升等方面確定各縣(市、區)的主要修復措施,強化生態功能定位,構建“七區多點”的空間規劃。
3.3.1崆峒區黃土高原固溝保塬區
崆峒區黃土高原固溝保塬區主要涉及太統崆峒山、北部塬區,以及頡河流域、大路河流域、小路河流域和柳溝河流域。該區修復措施為構建“一區一塬兩帶四河九節點”空間布局:以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主,對森林生態系統、珍稀物種、地質遺跡和古文化遺跡進行保護;以北部塬區為支撐點,實施固溝保塬、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工程措施;打造頡河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生態產業示范帶和柳溝河流域美麗鄉村示范帶;實施頡河、大路河、小路河、柳溝河流域溝道生態治理及防洪工程;打造9個美麗鄉村示范點,綜合協調城鎮和鄉村一體化建設,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和垃圾分類處理。
3.3.2華亭市水源涵養和礦山修復區
華亭市水源涵養和礦山修復區涉及關山林場、汭河流域西華段和北汭河流域馬峽段。該區修復措施為開展流域內河(溝)道治理、坡面治理和溝道水環境整治;結合實施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綜合治理項目,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對現有草場、林地進行撫育和封育,促進自然修復,提高水源涵養能力;對已開采礦山開展生態環境治理和修復,采取“邊開采,邊修復”的綠色礦山建設原則,對廢棄礦山實施土地復墾、污染防治、植被重塑等修復性治理措施。
3.3.3涇川縣河流綜合治理區
涇川縣河流綜合治理區范圍包括涇河(涇川段)流域及其支流汭河(涇川段)流域。該區修復措施是以涇川縣涇河及其支流汭河為核心,構筑“四川五塬”生態屏障,通過實施鄭家溝、范家溝、十里溝等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和黃土高原塬面保護項目、生態清潔小流域項目等,集中治理16條小流域和36條侵蝕溝,實現流域內水土流失可控的目標。
3.3.4靈臺縣生態文旅示范區
靈臺縣生態文旅示范區范圍包括達溪河流域。該區修復措施是以靈臺縣達溪河流域邵寨塬為中心,實施黃土高原塬面保護項目,在塬邊、塬坡、溝道布設封溝埂、植樹種草、修建石谷坊等綜合治理措施,形成立體防治體系,同時深挖歷史資源,爭取文王八卦山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引入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文旅產業配套建設。
3.3.5崇信縣水源涵養及生態保護區
崇信縣水源涵養及生態保護區范圍包括汭河(崇信段)流域和南北二塬。該區修復措施是在汭河流域實施水源涵養及生態保護項目,建設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源涵養能力提升、高標準農田、黃土高原固溝保塬生態治理和環境污染治理四大工程;在南北二塬重點實施黃土高原固溝保塬項目和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項目,遏制塬面侵蝕,達到水源涵養及生態修復的目標。
3.3.6莊浪縣綜合治理區
莊浪縣綜合治理區范圍包括莊浪河及其支流流域。該區修復措施是以莊浪河為骨干、各小流域為單元,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老舊梯田改造、淤地壩建設、固溝護村、河道水環境綜合治理及特色果樹經濟林基地建設項目,提高土地利用率,全面實現“山地梯田化、梯田產業化、溝道壩系化、流域生態化”的治理目標,同時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提升環境綜合整治,著力改善莊浪河流域基礎條件。
3.3.7靜寧縣綜合治理及產業生態文旅發展區
靜寧縣綜合治理及產業生態文旅發展區范圍包括葫蘆河及其支流流域。該區修復措施是以葫蘆河為核心,輻射帶動支流流域,按照“系統治理、融合發展”的思路,以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支撐,集坡改梯、老舊梯田改造、生態修復、坡面溝道治理、淤地壩建設等水保措施為一體,打造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系統治理示范基地,以“蘋果文化”和紅色旅游為亮點,夯實縣級生態文旅產業發展基礎。
4山水林田湖草塬生態保護修復的多尺度耦合思考
山水林田湖草塬本質上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延伸與拓展,從構成要素多元性、時空尺度嵌套性等特征來看,各要素之間具有強烈的聯動性,即復雜的過程耦合和空間集成[26-27],與景觀生態學的“格局—過程—尺度”研究內涵相契合。“人”與山水林田湖草塬的聯動依賴于“社會—生態”耦合的同步實現,更深層次來源于“人地”系統互饋機制[28]。“人”在“人地”系統互饋機制中承擔著重要且主動的角色,既是自然資源的消費者,又是生態功能的維護者[22],在充分考慮區域各生態要素空間分布規律的前提下,將“人”的主動治理行為與“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結合起來,明確屬于保護和修復的范疇,能使生態系統朝向有利于人類可持續利用的方向[29],從而構建符合社會價值導向的區域生態安全格局。
不能忽視“人地”系統中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應綜合考慮人與自然生態系統、區域格局與過程間的相互耦合性[30]。在充分掌握“人地”系統互饋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人”的主體地位,優化“地”的功能分類體系,根據區域資源本底條件和社會發展現狀整合各屬性資源,在剛性約束下掌握生命共同體的內部聯系,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優化生態修復空間布局,探索制定符合“社會—生態”集成系統的生境質量體系和生態保障方案,維持生態系統健康與穩定[31],建立生態保護修復多目標協同優化與拓展機制,為平涼市山水林田湖草塬治理提供建議。
4.1優化自然保護地體系
優化自然保護地應考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不僅需要從自然維度的“地”出發,也需要考慮“人”在自然環境修復中起到的主導作用[32],堅持“自然為主、保護優先”的思路,根據生態功能重要程度和生態環境敏感性,在“人地”系統中引入恢復力,將自然保護地納入生態保護紅線范疇,減少外界對生態系統的干擾,有效提升紅線區域的完整性和穩定性。
自然保護區域可按照生態功能重要程度、生態脆弱性和自然環境承載力進行分級分類,并重新整合、優化、分區[33]。本研究將涉及莊浪縣、華亭市、崆峒區和崇信縣的水源涵養和生態保護修復區進一步劃分為禁止開發區、一般保護區和自然恢復區。其中:禁止開發區應嚴守生態功能保障基線,采取圍欄封禁、封山育林、封山禁牧、治水保湖等有效措施,避免森林砍伐、礦產資源開發和建設用地擴張等人工干預行為對自然生態空間的破壞,全面提升原生植被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結構,穩固水源涵養功能,構建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保護地空間格局,維護生物多樣性,增強生態系統固碳增匯能力[34],實現重點區域自然生態高質量發展。一般保護區應采取自我修復和人工干預措施相結合的方式,在合理范圍內或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加強人工干預,采取植樹造林、人工育林、補植管護等措施,提升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及植被覆蓋率,調整和優化林、草、水、土資源配比,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區域生物多樣性。自然恢復區應采取生態自我修復方式,讓區域受損的生態系統進行自然演替,增強生態系統的韌性和自我調節能力,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4.2提升農業結構,支撐鄉村振興
農耕文明反映出我國傳承千年的獨特人地關系。為加速人地關系的高度融合,以集約型利用為重點,按照“近村、近水、就緩、就近、集中連片、規模建設”的原則對農業用地結構進行資源優化布局調整,促進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因地制宜劃定永久基本農田連片保護區和糧食生產功能區,對利用不當的土地資源進行綜合整治和格局優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設水利工程,盤活現有水土保持工程存量[35],鼓勵多方積極參與水土流失治理,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在綠色資源稟賦區實施中低產田改造提升、坡耕地整治、老舊梯田改造等,提升農業空間綜合效能;加強人居環境整治,優化村莊建設和特色農地生態景觀,打造田間道路、灌排溝渠、蓄水窖池、溝邊緩沖帶和植物護埂等配套措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提升村容村貌,發展以鄉村旅游為特色的產業模式,建設多維度綠色生態宜居鄉村。
4.3構造河流水系安全保障
河流水系中的水資源具有流動性,是聯系不同區域生態系統服務的紐帶。河流水系安全問題需要從調控的主體——“人”出發,實現多層次、多領域利益相關者在“人地”系統中對水資源管理的統籌協作,加強生態、農業、工業等領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健全多流域節水政策和水源安全機制,構建“豐枯相濟、空間互補、配置均衡、保障有力”的水網格局。一是通過對涇河和葫蘆河河岸周邊林地的生態恢復,實施河道生態治理,在兩岸建立生態緩沖區[36],充分發揮林地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功能,全面恢復河流水環境和水生態[22],同時進一步優化水資源配置,提升河流生態廊道功能,保障生態流量。二是強化涇河、葫蘆河等重點河流水系和險工險段防洪減災能力建設,結合農村水系整治、城鄉防洪減災能力提升,加快山洪防洪排澇基礎設施治理工程建設,構建良性水循環系統,有助于抑制土壤侵蝕和塬面破碎化。三是鞏固提升地質災害和山洪災害安全預警系統,優化自動監測預警網絡布局,提升監測能力。
4.4建立區域生態系統服務體系
生態保障以生態系統服務為媒介,為人類從生態系統中得到的供給和調節服務提供穩定及可持續的安全保護,在區域間搭建連接生態系統服務和人類福祉的閉合鏈條,形成穩定、高效、有序的生態系統服務網,共享生態資源和社會發展成果[37]。生態補償是基于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補償,是實現生態修復效應長期穩定的有效操作路徑[38-39]。目前,生態補償廣泛應用于河流水系、自然保護地和生態用地等[40-41]。但在一些地方由于未能科學統籌資源,且對于生態體系的補償標準局限于經濟補償而忽視原有開發行為,因此出現生態功能整體受損等情況。應了解區域發展和居民生活需求,建立人與環境和諧相處、互惠互利的生態補償機制[32],在尊重各主體利益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兩種機制的耦合作用,加大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資金傾斜力度,采取環保、發展改革、林草、自然資源、水利、農業等多部門聯動,政府與社會資本多元化投資參與的機制,以“誰投資、誰收益”為準則,加大綠色金融、碳匯交易、水權配置、綠色基建、節能減排等多方面的投入力度,統籌協調各部門和社會資本進行合理有效的資源配置,共同治理區域生態環境[36]。
5結束語
山水林田湖草塬生態保護修復是在生態治理體系下開展的多層級、多領域的系統治理和綜合修復。本研究以山水林田湖草塬七大治理要素為基礎,將不同區域特征和空間維度的生態要素整體納入指標體系,采取“一山兩河七區多點”的分區修復和開發利用模式,進一步科學布局生態工程,細化實施方案,優化修復方式,強化區域管控,建立基于“社會—生態”復合體的生態保護修復格局;探究了“人地”耦合狀態下區域多要素綜合特征,并對建立生態安全保障機制進行了討論,提出優化自然保護地體系、升級轉型農業結構、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加強河流水系治理、建設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實現區域生態空間穩定和人與自然高質量發展等建議。
[參考文獻]
[1]HEYH,WANGZR.WaterlandresourcecarryingcapacityinChina:Changingtrends,maindrivingforces,andimplications[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22,331:130003.
[2]陳世寶,王萌,李杉杉,等.中國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現狀與問題思考[J].地學前緣,2019,26(6):35-41.
[3]ZANGYJ.Chongqingmineecologicalrestorationandmanagementresearch[J].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2013(864-867):1307-1310.
[4]周國華,彭佳捷.空間沖突的演變特征及影響效應:以長株潭城市群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12,31(6):717-723.
[5]傅伯杰.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亟待把握的幾個要點[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1,36(1):64-69.
[6]李達凈,張時煌,劉兵,等.“山水林田湖草—人”生命共同體的內涵、問題與創新[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39(11):1-5,93.
[7]張楊,楊洋,江平,等.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科學認知、路徑及制度體系保障[J].自然資源學報,2022,37(11):3005-3018.
[8]周妍,陳妍,應凌霄,等.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技術框架研究[J].地學前緣,2021,28(4):14-24.
[9]王軍,鐘莉娜.生態系統服務理論與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的應用[J].生態學報,2019,39(23):8702-8708.
[10]張瀠文,蘇騰,張富剛,等.新時期我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理念與模式探討[J].應用生態學報,2021,32(5):1573-1580.
[11]白中科.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若干重大問題研究[J].地學前緣,2021,28(4):1-13.
[12]成金華,尤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原則的科學內涵與實踐路徑[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9,29(2):1-6.
[13]VALLAURIDR,ARONSONJ,BARBEROM.Ananalysisofforestrestoration120yearsafterreforestationonbadlandsinthesouthwesternAlps[J].RestorationEcology,2002,10(1):16-26.
[14]曲衍波,王世磊,朱偉亞,等.黃河三角洲國土空間演變的時空分異特征與驅動力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21,37(6):252-263,309.
[15]焦勝,劉奕村,韓宗偉,等.基于生態網絡—人類干擾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優先區診斷:以長株潭城市群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21,36(9):2294-2307.
[16]張玉韓,吳尚昆,張壽庭,等.中國礦產資源基地劃定指標體系構建與應用:以鐵礦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21,36(11):2825-2835.
[17]段彤,段義字.新時期平涼市山水林田湖草塬系統治理的思考[J].水利規劃與設計,2022(2):22-25,32.
[18]張藝璇,位宏,那嘉明,等.基于MCR模型的城市生態安全格局構建:以甘肅省平涼市為例[J].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44(3):54-62.
[19]畢華興,劉立斌,劉斌.黃土高塬溝壑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范式[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0,8(4):27-33.
[20]國家統計局.2021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236-237.
[21]馮起,白光祖,李宗省,等.加快構建西北地區生態保護新格局[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2,37(10):1457-1470.
[22]于恩逸,齊麟,代力民,等.“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要素關聯性分析:以長白山地區為例[J].生態學報,2019,39(23):8837-8845.
[23]陳安,胡雪麗,吳波,等.湖北長江三峽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形勢與對策研究[J].環境保護科學,2022,48(1):42-47.
[24]鄭荏元.礦區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管控機制探索[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22,35(1):63-70.
[25]蔡海生,查東平,張學玲,等.基于主導生態功能的江西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分區研究[J].地學前緣,2021,28(4):55-69.
[26]郝慶,彭建,魏冶,等.“國土空間”內涵辨析與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建議[J].自然資源學報,2021,36(9):2219-2247.
[27]樊杰,王亞飛,王怡軒.基于地理單元的區域高質量發展研究:兼論黃河流域同長江流域發展的條件差異及重點[J].經濟地理,2020,40(1):1-11.
[28]FUBJ,WANGS,ZHANGJZ,etal.Unravellingthecomplexityinachievingthe17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J].NationalScienceReview,2019,6(3):386-388.
[29]曹宇,王嘉怡,李國煜.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概念思辨與理論認知[J].中國土地科學,2019,33(7):1-10.
[30]傅伯杰.地理學綜合研究的途徑與方法:格局與過程耦合[J].地理學報,2014,69(8):1052-1059.
[31]彭建,李冰,董建權,等.論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基本邏輯[J].中國土地科學,2020,34(5):18-26.
[32]王晨旭,劉焱序,于超月,等.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布局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21,40(11):1925-1941.
[33]周侃,樊杰,盛科榮.國土空間管控的方法與途徑[J].地理研究,2019,38(10):2527-2540.
[34]周妍,蘇香燕,應凌霄,等.“雙碳”目標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優先區與技術策略研究[J].生態學報,2023,43(9):3371-3383.
[35]李宗善,楊磊,王國梁,等.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現狀、問題及對策[J].生態學報,2019,39(20):7398-7409.
[36]鄧楚雄,劉唱唱,李忠武.生態修復背景下流域國土空間韌性研究思路[J].中國土地科學,2022,36(5):11-20.
[37]范玉龍,趙天英,丁圣彥.基于“生態系統服務網”理論的國土空間規劃研究[J].生態學報,2023,43(12):4868-4875.
[38]彭建,呂丹娜,董建權,等.過程耦合與空間集成: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景觀生態學認知[J].自然資源學報,2020,35(1):3-13.
[39]歐陽志云,鄭華,岳平.建立我國生態補償機制的思路與措施[J].生態學報,2013,33(3):686-692.
[40]林秀珠,李小斌,李家兵,等.基于機會成本和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閩江流域生態補償標準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7,24(2):314-319.
[41]侯鵬,翟俊,曹巍,等.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狀況變化與保護成效評估:以海南島中部山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為例[J].地理學報,2018,73(3):429-441.
收稿日期:2023-11-29
基金項目:平涼市科技計劃項目(平科任〔2021〕2號)
第一作者:張鶴(1992—),男,甘肅崇信人,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與環境工程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王安民(1982—),男,甘肅莊浪人,高級工程師,學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方面的研究。
E-mail:zhanghesvip@163.com
(責任編輯李楊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