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戰略不斷向縱深推進。202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時重申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意義,并要求將京津冀打造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基于教育的先導性、全局性、基礎性作用,經過十年努力,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現已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2023年10月,京津冀教育部門簽署《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行動計劃(2023年—2025年)》,提出要加強“高等教育協同育人體系”建設,強化教育協同高質量發展。經調研發現,京津冀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在促進教育協同發展中存在巨大的協同育人潛力,同時面臨一定的挑戰和問題。因此,為實現教育資源的集聚優化,促進資源與區域發展的精準對接,構建京津冀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協同育人機制迫在眉睫。
一、協同育人機制的內涵
京津冀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協同育人機制的內涵豐富,旨在通過跨學科融合、跨校合作、深化實踐教學、創新教學方法、健全評估機制、持續改進優化等方式,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幫助其更好地理解國家形勢和政策,為未來的發展和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該機制“協—實—新—評—改”內涵體系完整。以“協”促建,高校合作共研,聯合開發跨學科、綜合性的課程體系;以“實”踐行,構建“實地考察、實習實訓、社會實踐”融合貫通的實踐教學體系;以“新”立教,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以“評”提優,建立科學的評估機制,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和綜合素質進行全面評估;以“改”促效,不斷改進和完善本課程協同育人機制,確保其有效實施和持續發展。
二、協同育人機制實施路徑
基于馬克思主義普遍聯系原理、哈肯協同理論和中國共產黨課程協同育人思想,從“小協同”和“大協同”兩個方面構建京津冀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協同育人機制。
(一)“小協同”機制
立足時代觀、大局觀、發展觀和實踐觀,以思政小課堂為基礎、社會大課堂為延伸、網絡云課堂(以下簡稱“三課堂”)為媒介,立足各自特點,聯合協作,突出理論性、實踐性、協同性建設,切實實現“三課堂”協同建設目標。
1.“三課堂”內涵。
思政小課堂是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注重師生互動和思想引導;社會大課堂是將思政教育延伸到社會實踐中,注重學生實踐體驗和社會參與;網絡云課堂是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遠程教學和在線學習,注重信息化教學和學習資源共享。三者之間應當相互銜接、互相支持、有機整合,實現教學內容、方法和資源的互補與共享。
2.“三課堂”協同建設。
一是協同設計教學內容。明確“三課堂”的定位和功能,思政小課堂深入講解理論知識,社會大課堂提供實踐案例和社會活動,網絡云課堂提供在線資源和互動平臺,“三課堂”相互補充,形成完整教學體系。
二是協同創新教學方法。針對思政小課堂理論性、社會大課堂實踐性、網絡云課堂互動性的不同特點,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開展場景式、體驗式、沉浸式學習,增強師生交互,提高教學效果,更好服務學生新型能力的培養。
三是協同開發教學資源。推進“互聯網+教育”,建立教師備課和學生學習支撐系統,開發網絡云課堂平臺,提供在線教學資源和學習工具,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在線交流;共同研發覆蓋所有知識單元、知識點的知識圖譜、微動畫、微視頻、微課程,共享教學資料、案例分析、實踐資源等,形成統一的教學資源庫,豐富教學內容。
四是協同管理運行機制。協同研定課程建設標準,合理分配教學資源和教學任務;協同培養師資隊伍,針對不同課堂特點,聚焦培養教師的理論功底、實踐經驗和在線教學能力;基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個性化教學評價系統,對教與學的全過程進行跟蹤監測、診斷分析、精準評估。
(二)“大協同”機制
以“共建共享”為總體建設思路,圍繞課程、教材、教法、師資、學科等要素發力,建立京津冀課程共備、教材共編、教法共研、師資共培、學科共建等機制,共享優質教學資源,深化課程建設合作,實現協同育人。
1.建立交流研討機制。
一是定期研討。圍繞京津冀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工作的重點、難點問題,三地輪流舉辦“京津冀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工作論壇”,圍繞課程教育助力京津冀一體化發展、課程創新與實踐等主題進行專題性、有深度的研討,推動課程協同建設。
二是聯合調研。京津冀高校共商課題,圍繞“課程教育工作研究”“京津冀一體化對本課程的影響與應對策略”等主題,開展跨學科合作,組織聯合調研團隊,深入三地實地調研,深入了解人才培養需求和課程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建議,形成高水平研究成果,推動成果應用。
2.建立教改促進機制。
一是舉辦交流互學活動。京津冀高校輪流舉辦課程教學觀摩、教師基本功競賽等,促進三地高校教師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探討教學問題,應對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挑戰,共同提升教學水平,形成以賽促學、以學促干、以干促優的協同共進氛圍。
二是共建一流課程體系。推進課程改革創新,聚焦京津冀高校定位與發展目標、區域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需求,系統歸納人才核心能力,重構課程體系,優化課程內容,構建一流課程體系,打造一批一流課程和特色課程;深化教材與專業、課程一體化建設與改革,結合實踐案例開發特色教材,打造國家級規劃教材;實施“實踐性、創新型、項目式”實踐教學模式改革,以真實任務為驅動,迭代升級學生復合能力,服務教育高質量發展。
三是加強教師實地交流互訪。京津冀高校建立青年教師研究基地,協同構建青年教師可持續發展培養體系,組織青年教師到對接院校的研修基地進行交流互訪,通過跨校學習和實地體驗,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和實踐育人能力。
3.建立資源保障機制。
一是構建新型課程協同創新中心。以打造集資源共享、方法創新、師資培訓等功能于一體的課程協同創新中心為目標,創新京津冀高校教學協同組織載體和運行方式,做到教學環節全覆蓋、教師全覆蓋;探索“智能+”時代新型教學組織建設標準、建設路徑和運行模式,建設虛擬教研室,營造追求卓越的教學氛圍;打造教學相長的師生學習共同體,形成獨具特色的教學協同組織建設新模式。
二是推進“互聯網+教育”深度融合。開發網絡教育資源庫,收集、整合三地高校優質教學資源,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新型課程結構;搭建網絡云課堂教學平臺,加強虛擬仿真AR和VR教學資源建設,提供在線教學、互動研討、作業考核等服務,更好服務學生新型能力的培養;充分發揮北京文化和科研優勢、天津經濟與交通優勢、河北自然資源與傳統文化優勢,統籌三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經濟發展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等資源,拓展社會實踐活動平臺,為其他省市師生開展社會實踐提供支持。
三是健全課程質量評價和監控體系。京津冀高校對接課程建設目標,構建課程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加強主要教學環節和教學過程常態化監控,不斷完善“學校自評、三地高校互評和年度報告”制度;探索課程學分互評、互認,健全課程質量反饋改進機制,將質量意識、質量標準、質量評價、質量管理等落實到課程教學各環節,內化為師生的共同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
三、結論
京津冀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協同育人機制的實施,對于促進高校間的合作交流和資源共享具有積極意義。建立協同育人機制,通過“三課堂”“小協同”和京津冀三地“大協同”,有利于增進高校合作,深化教師交流,促進教學改革,共享教學資源,提升育人質量,促進共同發展;協同育人機制的實施,有利于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資源和實踐體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團隊合作能力等,為京津冀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優秀人才。建議京津冀高校進一步完善機制、共享資源、加強交流,深化“形勢與政策”課程協同育人機制實施,不斷提升協同育人機制的效果和影響力。
注:本文系天津市思想政治理論課常設課題一般項目“京津冀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協同育人機制研究”(項目編號:JJSZKY2023050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柳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