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課程體系中,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辦好思政課,就是要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馬克思主義是“魂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根脈”,“堅守好這個魂和根,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民辦高校同樣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時代重任,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是新時代一線思政課教師對“根”和“魂”的堅守。
一、融入的時代價值
(一)以科學理論引領學生堅定理想信念
“思政課要解決學生的理想信念問題”,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也是開放的理論,之所以能夠在古老中華大地上引發時代變革、彰顯強大生命力,是因為實現了不斷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中國化的過程。當下“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有利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準確把握時代發展潮流,以科學的思想武器引領人生前進的道路和方向。
(二)推動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創新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偉大的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滲透于思政課程的多個章節,其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可成為思政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載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等道德法則和道德理念,與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相得益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人民是歷史的主體”的理論高度契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可以使政治引導和理論學習更生動、更有吸引力。
(三)提升民辦高校學生綜合素養,共建文化強國
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的文化使命。這必須聚合中華民族的合力。民辦高校的學生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跟公辦高校學生相比,文化課基礎較薄弱,在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思辨能力等方面略顯不足,在學習中普遍存在實用主義傾向,容易走進功利主義和狹隘的個人主義誤區。所以,民辦高校思政課的“鑄魂育人”功能顯得更為突出,單調的理論講授顯然不能激發民辦高校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貫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中國精神及大量英雄事跡,可以為思政課教學注入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有利于提升學生們的綜合素養,促其更科學地處理個人與社會、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勇擔時代責任,共建文化強國。
二、融入的現狀分析
為了切實踐行好“第二個結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社會各層面都在進行多方面的探索。以CNKI數據庫為例,從2020年開始,相關論文發表呈倍速上升趨勢,各高校對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或者課程思政的探索也全面展開。民辦高校因為辦學條件不足、基礎薄弱,在此方面的探索存在以下問題。
(一)融入內容缺乏思想性
思政課涉及的知識門類很多,還有一些尖銳敏感問題,教學內容需要跟上國內外形勢的變化、黨和國家工作發展。思政課教學常講常新常備課,才能取得較好教學效果,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更是考查思政課教師對于多方知識的融會貫通和靈活運用能力。民辦高校師資力量不足,專職教師流動性較大,且年輕教師居多,有些“轉崗”的思政課教師專業基礎薄弱,而多數思政課教師并不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這就直接導致融入內容的“粗”和“淺”,缺乏深度整合,不能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提煉出思政元素的精髓,使內容顯得思想性不足。
(二)融入形式不夠多樣化
思政課著力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授課效果直接關系到時代新人的成長,關系到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確立。思政課使用的是統編教材,教學目標、課程設置甚至教學PPT都有統一規定。在學術氣氛相對并不活躍的民辦高校,這種“統一性”易禁錮思政課教師的手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的過程中,多數教師采用課堂講授為主,輔之以圖片、視頻等簡單的多媒體手段,授課方式比較單一。另外,思政課教師與學工部聯系不夠緊密,所以對校園活動并不了解,無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在學生實踐中發揮最大效能;民辦高校經費有限,不利于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開展,未能使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真正成為思政課教學的鮮活素材。
三、融入的實現路徑
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正式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這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行動指南,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精神遵循。
(一)“經師”與“人師”相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經師易求,人師難得”。首先,思政課教師要強化自我錘煉,政治性要強,夯實專業知識,把道理講深講透,爭做踐行馬克思主義的典范,用“四有好老師”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標準規范言行,用科學的理論和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其次,思政課教師要強化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和擔當,通過集體備課、校外培訓、網絡聽課等途徑,提升綜合文化素養,結合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特征,深挖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做好知識積累,備課時才能隨手拈來、獨辟蹊徑。再次,思政課教師要自覺傳承“仁”的思想——“仁者,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同時要遵循“因材施教”的育人規律,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學懂學透。最后,思政課教師要自覺拓展知識視野、國際視野、歷史視野,在分析案例時進行縱橫比較、中外比較、古今比較,培養創新思維,引導學生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使馬克思主義真正成為他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二)“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統一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古語亦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應當堅持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相統一。首先,重視校園文化資源的利用,思政課教師要積極聯動教學班班主任和學工部,及時掌握學生將要參加的校園活動,在授課中精準加入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契合的文化要素,使思政理論和文化因子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使學生在實踐活動的自我認可中,獲得對思政課的深刻感悟。其次,校外實踐活動可成為思政課學習的特殊形式,形式應當不拘一格,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可以進行網絡直播或者拍攝小視頻,充分發揮愛國主義實踐教育基地的作用,多途徑深入社會,比如參觀歷史遺跡、訪談榜樣人物、參加志愿活動等。最后,完善實踐教學評價機制,突破教師評分的局限,可采用學生互評、網絡點評等形式,使此類活動成為思政課成績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拓寬思政育人場域,引導學生知行合一、學思結合。
(三)真實世界與數字空間相統一
隨著以人工智能為主導的現代數字科技的深入發展,我國已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引領社會發展的全新數字化時代,教育數字化趨勢越來越迫切。對于辦學條件有限的民辦高校來說,利用網絡平臺,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確非常便捷。手機作為日常必需品,學生上課時必然隨身攜帶,與其勒令禁止玩手機,不如因勢利導。思政課教師可以利用翻轉課堂開展傳統文化知識競賽,利用博物館的網絡平臺組織學生云參觀,用虛擬體驗的方式呈現優秀傳統文化諸多內容,也可采用部分具有知識性和深度文化色彩的游戲,例如數字敦煌藏經洞,引導學生在虛擬空間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的深厚積淀。
總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其獨特魅力熠熠生輝,將其融入思政課教學,有利于拓寬思政課教學維度,激發青年學子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情感認同,堅定理想信念、堅定“四個自信”,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勇邁進。
注:本文系2022年天津商業大學寶德學院科研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BD20229103)的研究成果。
(柳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