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是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能有效促進和諧校園的構建。本文通過學校、家庭、社會三個方面對我市部分小學校園體育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建設進行研究,探索從不同角度協同合作,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一)研究背景
體育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建設體育強國的根基和靈魂。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努力培養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意志堅定的青少年成為校園體育文化的重要內容,因此,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必須勇擔時代重任,為建設體育強國打好基礎,創建體育文化的氛圍,積極推動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研究意義
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是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能有效促進和諧校園的構建。青少年正處在個性、意志品質、健全人格的培養過程中,需要正確引導。青少年作為精神文明的踐行者和傳播者,在成長過程中要多參加體育活動和賽事,不但是對體育精神的宣傳,也是深刻詮釋愛國主義的內涵,更是培養青少年“為國爭光、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守法、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的中華體育精神的具體行動。中華體育精神是體育精神核心素養的有力支撐,彌足珍貴,我們要繼承創新、發揚光大。
二、研究目標
(一)學校方面
加強校園體育精神文化建設;加強對器材設施的投入、改善運動環境;制定相關制度建設、宣傳體育文化;采用特色體育行為文化,增加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認識,做到科學健康運動。
(二)教師方面
加強交流學習和培訓,注重自身專業素養的提升;樹立與時俱進的意識,加強多學科交叉融合,具備現代化教育思想和觀念,推行幸福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三)家庭及學生方面
引導家長配合并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校社區等組織的體育活動,培養學生運動的自我防護意識,更好地參與體育鍛煉。
三、研究內容與方法
(一)研究內容
通過學校、家庭、社會三個方面對我市部分小學校園體育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建設進行研究,探索從不同角度協同合作,培養青少年體育文化,提高身體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二)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通過中國知網等資源查閱政策文件、體育發展現狀等相關學術論文、研究著作和文史資料,收集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相關內容,并結合“十四五”規劃為具體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訪談法:對我市部分小學校園體育文化發展狀況進行實地調研,獲得第一手資料,為本文撰寫提供事實依據。
四、研究成果
(一)校園體育精神文化建設的研究成果
堅持“健康第一”指導思想。加強與多學科融合教育,樹立體育為健康服務意識,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理念。通過“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指導思想的引導與應用,以促進學習和發展為目的,注重因材施教,挖掘潛能,靈活恰當選擇教學方法,時刻關注學生感受,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健身育人”的思想得到了加強。通過“教會”,讓學生對體育運動有最基本的認知;通過“勤練”,讓學生了解體育運動應當遵守的行為規范和體育道德風尚;通過“常賽”,形成其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結合運動項目特點融入思政教育,在比賽中培養學生團結協作、良好抗壓及應變能力。體育教學融入國防教育,充分挖掘和利用紅色故事創設情境,讓學生沉浸式體驗國防教育。與勞動教育融合,讓學生收發器材、打掃衛生、自己動手制作器材,引導學生體會勞動的喜悅,做到愛惜器材,珍惜勞動成果,發揮體育的綜合育人功能。
(二)校園體育物質文化建設的研究成果
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是學校體育教育開展的重要部分,能更好地發揮育人作用,彌補課程資源不足等。在人力資源開發與利用方面,不但發揮體育教師的作用,也要鼓勵學生、班主任、社會體育指導員以及家長等積極參與體育與健康課程建設。在體育器材設施資源開發與利用方面,學校不但要利用好校內、校外的體育設施,還要合理應用并改造現有的體育器材,開發新器材,彌補了現有資源的不足。在課程內容資源開發與利用方面,可以把競技性運動項目進行改造,挖掘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和喜聞樂見的新興運動項目,使得教學內容豐富多彩,并具有濃郁的學校特色。
(三)校園體育制度文化建設的研究成果
為避免學生參加體育活動及體育課上發生意外傷害事故,學校制定并完善了體育活動安全管理制度、體育課管理制度、操場使用常規、課外活動管理制度、器材室的管理制度(保管制度、借用制度、賠償制度等)、體育課教學常規要求、大課間活動管理制度等,為學校正常運行、學生健康學習提高保障。
(四)校園體育行為文化建設的研究成果
1.體育教師的教育觀念和行為轉變。
首先,教學話語體系發生了很大變化。教學中強化健康第一,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努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參與意識。其次,體育教師逐步褪去“教書匠”角色,成為真正的社會“育人者”,在教學中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使得體育與健康教學越來越有溫度。再次,從“體育教師”向“體育與健康教學研究者”轉變,通過思考、交流、研究、解決問題等途徑參與發表論文、課題研究,改變了“只教書、不研究”的狀況,使得體育與健康教學越來越有深度。最后,更加注重教學靈活性、高效性。根據課程標準的精神和學生特點,注重師生和諧互動,教學組織靈活高效,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教學氣氛熱烈活潑,使體育與健康教學呈現出積極向上、充滿活力、富有特色的景象,促進了體育與健康教學的厚度。
2.學生的學習觀念和行為轉變。
學生越來越喜歡上體育課;參與學習和鍛煉越來越主動;健康意識和行為逐步增強,形成了維護健康的意識和技能,養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研究結論
(一)學校方面
首先,加強校園體育精神文化建設,以口號促精神動力,激勵學生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其次,加強對器材設施的投入、改善學校運動環境,提高學生運動興趣。再次,完善相關制度建設、宣傳校園文化,實現文化、體育、健康協同進步、發展。最后,采取特色體育行為文化包括課間操、特色課堂、針對學生及家長的運動防護知識講座等,增加學生對鍛煉的認識,科學運動、健康運動。
(二)教師方面
積極參加交流學習和培訓,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樹立與時俱進的意識,不斷加強多學科交叉融合。教學中因材施教,大膽改革和創新,通過體育活動促進學生身心協調、健康發展。
(三)家庭及學生方面
家長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學校社區組織的各類體育文化活動,了解與運動相關的專業知識,為學生健康科學運動保駕護航。學生自覺主動參與各類體育活動,養成了運動自我防護意識,更好地參與體育鍛煉,逐漸養成校內、校外各鍛煉一小時的習慣和終身體育意識。
六、總結
通過對校園體育文化中的體育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建設進行研究,加深教師以及學生對校園體育文化的認識,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學校、家庭、社會都要為孩子們的安全健康、成長成才擔起責任,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教師作為校園體育文化的制定者和實施者,學生作為校園體育文化的踐行者和受益者,家長作為校園體育文化的重要參與者,社會主體在變化,不同年齡學生對校園體育文化會有不同的認知,因此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不能僅僅止步于此,需要多學科、多專業、多方位專家共同努力,跨學科融合,更好地為學生提供科學健康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