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責任認知+責任情感+責任自省”引領,激發學生責任自覺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責任自覺作為責任素養的重要內容,教育工作者必須幫助學生系好責任素養的第一粒扣子。責任教育應建立在學生對責任正確認知的基礎上。開展責任認知教育,提升責任情感,辨析、自省責任行為,并將這些內化為學生的精神需求、情感需求及責任認知,激發學生強烈的責任自覺,解決“何為責任”“為什么要擔負責任”“如何擔負責任”的問題。
(一)開展主題教育,明確責任是非觀
教育者要抓住一切教育契機,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內容豐富、逐漸深入的責任教育,如開展“我的責任,我知道”“認識自我,認清責任”“學會合作,承擔責任”“學會溝通,肩負好責任”等主題教育,加深學生對責任的理解,激發其責任動機。同時,關注微小細節開展“微班會課”,如垃圾桶外的紙屑、桌子上被輕易碰倒的杯子都可以成為開展“微班會課”的教育素材。桶外的紙屑只需要一步就可扔到垃圾桶內,個人前進的一小步卻是對責任意識提升邁出的一大步;因為杯子被碰倒而遷怒他人,應換位思考,杯子放在哪里才不會對別人造成麻煩,對他人負責的同時也對自己負責。這些微小的細節、不經意的瞬間都可以作為責任教育的內容,從而產生點滴感悟,將明確的是非觀根植學生心中。
(二)抓住教育契機,升華責任情感
借助學校形式多樣的活動,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和體驗,讓學生在體驗與實踐的過程中,明責任之理,并以此為突破口,升華責任情感。如舉辦“榜樣力量誦讀活動”,閱讀《我的戰友邱少云》《中國夢》《中國的科學家》等書籍。學生們在一個個真實感人的故事中與榜樣人物產生共鳴;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演講、朗誦活動,學生們在聲情并茂的展示中,不斷提升責任信念;深入社區開展宣傳,崇尚文明生活,學生們在身體力行中,不斷拓展責任體驗;參加“津和手拉手”捐贈活動,傳遞愛心和希望,在奉獻擔當中,培養責任行為。
(三)同伴教育、自我教育,辨析、自省責任行為
學生作為受教育者,有著多種社會角色。因此,責任教育的內容也會隨之改變。但作為責任教育本身,學生的責任素養不會隨之減弱。因此,筆者在實施責任教育過程中,通過同伴教育、自身教育,讓學生不斷辨析、自省個人行為。例如:開展每位學生為家庭、班級、學校、社區做一件實事的活動,同齡人之間“現身說法”,產生思想碰撞,促進學生的自省、奮進。此外,進行不同的角色定位,可以是學生角色、同學角色、子女角色、公民角色等,讓學生感知和體驗承擔的不同責任。同伴教育、自我教育讓學生的責任意識不斷被啟發,從而意識到自身行為責任。
二、“制度建設+管理體系”打底,筑牢責任教育根基
在管理上,以“責任”為班級文化底色,創設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充分發揮班級制度的引導和教育作用,構建責任教育層級管理體系,將責任教育滲透到班級管理的方方面面,實現“責任教育”與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相結合、與班級自主管理相結合,激發學生對班級強烈的自豪感、歸宿感和使命感。
首先,以時間為軸,制定責任教育脈絡。初中三年時間,近120周,制定60個責任小目標,以明確的制度為出發點,多元的評價為支撐點,將責任制度從時間上按每天、每周、每月、每學期進行規劃,在具體的學習、生活中不斷培養學生的責任心。每天,從晨檢、課前準備到課堂表現,從衛生到眼睛保健操和儀容儀表的檢查,組內職責明確,專人考評。班長每日點評、每周總結、每月匯總、每學期表彰,責任落細落小落實,保證班級各項事務有條不紊地進行,實現“人人有擔當,處處有責任”。教師充分給予每個學生鍛煉的機會,促使他們對班集體負責,在具體的活動中體驗到為集體做事的樂趣。
其次,培育學生責任擔當行為,要擁有責任擔當的智慧。通過系列活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例如:在班內,打破管理格局,構建責任教育層級管理體系,分設教務、德育、體衛三部門,每個部門由相應班委分管,對應學校各部門工作,打造橫向小組執行體系,縱向班委管理體系。同時,全班自發組織以團支書為核心的志愿服務體系,輪流堅守執勤崗位,多層級管理,創造性地進行責任布局。學生在積極向上的情感意志支配下,增強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負責的意識。
三、“層次性+系列化”有序推行,培育責任教育心魂
責任教育就是要培育學生的心魂。在學生中進行責任教育,必須循序漸進、不斷滲透,把抽象的責任意識通過具體生動的形式展現出來,讓學生置身其中感悟和體驗。為此,將責任教育“層次性+系列化”有序推行,在學生中開展“胸懷祖國,奉獻社會,關愛他人”的教育活動,真正達到責任教育的目的。
(一)銘記歷史,培養學生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加強責任擔當
例如:鼓勵學生用腳步丈量青春,走進歷史遺跡,感受深厚的人文底蘊;走進紅色場館,翻開歷史的長卷,與愛國志士一同為祖國吶喊;了解烈士生平,重溫紅色故事,凝聚前行力量,抒報國之情,秉承使命擔當。
(二)回報社會,培養學生無私奉獻的社會責任感,重視社會責任體驗
有的學生冒著嚴寒為社區服務;有的學生積極參與網絡宣傳等。他們舉動雖小,但滴水成川,匯成溫暖的洋流,把愛國化作行動,培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
(三)關愛他人,培養學生對集體、對他人的關愛
一位學生的父母由于工作原因,不能陪伴他、與他共度除夕。班里同學在得知這一消息后,第一時間開展了送溫暖活動。
四、“新時代+新責任”高效實踐,錘煉自身責任本領
新時代賦予青年學生新的責任,既要有責任擔當之志,又要有責任擔當之能。中學生正處于學習的黃金時期。我們要教育引導他們把學習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錘煉其過硬本領,幫助其學以致用,讓其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不懈追求,為實現中國夢做好知識儲備。
(一)以“學”固本,擁有真才實學,將獲取知識的本領作為學生奮斗的直接目標
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學習知識、鍛煉本領是對自己負責的直接體現。學習無處不在。校內夯實基礎知識學習,塑造強大的內心。校外不斷探索,建立多維視角,煉就搏擊青春之能。
(二)以“行”筑基,開闊視野,將提升創新能力作為開創未來的鑰匙,提升責任能力
例如:為學生搭建多種平臺,利用學校網絡建立班級網站,通過新媒體展示多彩的班級活動;拓寬學習途徑,鼓勵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紅領巾講解員等活動,讓學生在鍛煉能力的同時,增強社會責任感;開展第二課堂,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航模社團、無人機社團活動中增長見識,學科學,用科學,練就創新之能。
(三)以“思”促實,將善思以廣學,明辨則身正作為引領學生思維走向理性的有效途徑
例如:開展“思辨會”、銘記“九一八”等活動;關注新疆棉事件,用事實還原真相;睹“人民英雄”張伯禮院士之風采……學生了解社會熱聞,捕捉評論熱點,獲得情感體驗,練就思辨之能。
學生的責任素養,除了需要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潛移默化地培養,還需要社會層面、家庭層面、學校層面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責任教育是永恒的主題,責任無處不在。青年學生作為整個社會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將責任教育融入新時代青年學生教育的全過程,激發責任自覺,筑牢責任根基,培育責任心魂,錘煉責任本領,探尋責任教育的真諦,讓責任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為他們提供建設強國、民族復興的源源動力,使其真正成為懷抱夢想、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善作善成的新時代接班人。
(吳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