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意義
中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具有靈活性和豐富性,可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彌補思政課第一課堂的不足。因此,拓展和延伸思政課第一課堂,構建思政課第二課堂,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聯動育人,對于切實提升思政課的實效性,滿足中職學生群體成長發展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一)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
與傳統思政課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相比,思政課改革越來越重視探究活動、議題活動等環節。圍繞課程標準,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指導下的思政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聯動育人,通過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的聯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與學習潛能。
(二)拓寬和延展中職思政課堂教學時空
根據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要求,中職思政課每周開設2學時。而每周2學時的課堂教學時間不足,不利于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主渠道的作用和功能的發揮。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聯動育人,不僅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上拓展了思政課空間,而且延展了課堂教學時間,使思政課的育人作用貫穿于學生學習生活全過程。
(三)豐富和完善思政課教學評價方式
思政課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往通過單一的考試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不利于對學生作出全面有效的評價。而在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聯動育人實踐中,學生的角色由接受者向實踐者轉變,能夠作為主體參與教學評價;教師也可以作為主體,全面考核學生在各個教學環節的表現。這樣有助于構建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自我評價,使教學評價更加豐富和多元。
二、中職思政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聯動育人現狀
本研究采用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以全面真實地了解學校開展第二課堂的現狀。研究對象為天津市幼兒師范學校在校師生。問卷調查針對在校師生對第二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對第二課堂的評價和期望等展開,共發放調查問卷230份,收回有效問卷208份。通過對調查問卷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和個體案例剖析,筆者發現目前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聯動方面存在以下不足。
(一)協同育人體系不完善
在學校層面,育人目標設計缺乏整體性。通過調研,我們發現開展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過程中,部門與部門之間缺乏協同工作機制,工作效率低下。通常,第一課堂由教務部門主管,第二課堂由學工部門或團委負責。不同部門對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要求不同,工作側重點不同,從而導致第一課堂較受重視而第二課堂易被忽視的現狀,因此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教學實施方案難以匹配。以《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課程為例,缺乏統一的教育設計工作環節,導致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脫節,聯動效果欠佳。
(二)協同育人目標不明確
目前,在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協同過程中,協同育人目標設置并不明確,兩者在實施過程中很難做到相互融合。第一課堂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來指導教學過程,但第二課堂的教學過程未必是由第一課堂的協同目標來指導的,這就導致學生在第一課堂學習的理論知識與第二課堂的實踐活動脫節。因此,缺乏協同育人目標是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聯動育人的難點。
(三)教學內容銜接不夠緊密
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輔助和延伸,與第一課堂相輔相成。在第一課堂,學生學習思政理論知識,在第二課堂運用思政理論知識指導具體實踐,以加深對思政理論知識的理解。但從目前總體情況看,第二課堂活動在內容上與第一課堂缺乏一致性和延展性,活動內容的趣味性、創新性與第一課堂匹配度欠佳。以《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課程為例,未根據完善的第一課堂育人體系構建第二課堂內容,導致第二課堂建設中活動內容設計與第一課堂出現“兩張皮”現象。
(四)教學資源分配不均衡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學校在認定教師第二課堂工作量的過程中,存在難以量化的問題,導致教師對第二課堂參與度不高,投入精力不夠。在實際工作中,專業教師重點投入第一課堂,不太重視第二課堂教學,因此導致師資力量投入不均衡。在物的分配上,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也存在差距。第一課堂有明確的制度保障,有授課時間、場地和多媒體設備。而第二課堂由于活動形式不同,對于場地和設備的要求多樣化。不同學校在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時,無法完全滿足場地和設備的需求。同時,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課時分配也存在失衡現象。第一課堂作為傳統的教學方式,受重視程度遠遠高于第二課堂,課時投入比例也遠遠高于第二課堂。
三、中職思政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聯動育人路徑
(一)協同制訂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聯動育人培養方案
中職學校應加強組織領導、科學做好頂層設計、謀篇布局,協同制訂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聯動育人培養方案。首先,根據中職學生的專業特點、群體特征和專業培養目標,科學制定人才培養規劃,進行教學設計。其次,中職學校在第一課堂教學之外,要突出教學實踐特色,新增專業實踐、教學實習、實踐實訓環節,使思政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聯動育人培養方案更具時代性和針對性。再次,中職學校要科學分配思政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師資力量、課程內容安排和教學活動場所,緊密融合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積極探索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全力打造思政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聯動育人新格局。
(二)統一聯動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教育教學目標
《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是:“通過思想政治課程學習,培育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具體來說,是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職業精神素養、法治意識素養、健全人格素養和公共參與素養。中職思政課需在此課程標準的指導下,以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為目標,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在課程內容與活動內容的統一聯動和融合。
在指導思想上,以學生為主體設置中職思政課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課程。在第一課堂中,不僅需要教師講授知識,而且要強調課堂中的主體是學生。第二課堂更側重在了解學生興趣、需要、愿望的基礎上,設計各種活動,豐富教學形式,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在具體目標上,中職思政課第一課堂注重政治理論知識的學習、系統政治知識體系的建構和學生基本政治素養的提升;而第二課堂是讓學生從課堂、校園中走出去,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認識和掌握,進而獲得全新的知識,培養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課程為例,新修訂的課程標準強調:“通過本部分內容的學習,學生應能結合活動體驗和社會實踐,了解心理健康、職業生涯的基本知識,樹立心理健康意識,掌握心理調適方法,形成適應時代發展的職業理想和職業發展觀?!币环矫?,擴大學生知識面、深入理解政治理論知識、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是中職思政課第一課堂的教學目標。另一方面,在第二課堂實踐活動中,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學知識,通過活動培養和提升政治思想認同、職業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精神。因此,中職思政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具有統一的教學目標,有助于兩者聯動發揮育人實效。
(三)豐富協同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教學內容
中職思政課教師要以第一課堂為根本和依據,進行第二課堂教學內容的設計,并與第一課堂進行有效聯動。以《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課程為例,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身心特點、興趣、性格、價值觀,充分開展體驗式學習,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引導學生探索職業生涯規劃。在職業生涯規劃的各個階段,學生的積極探索都是必可缺少的。在該課程實施過程中,第一課堂傳統的知識灌輸已不能滿足這一需要,還要通過第二課堂設計多元活動方式,例如小組討論、團體心理輔導、情景劇、社會調查、研究性學習等,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通過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教學內容的聯動,引導學生體驗、感悟、反思,提升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升規劃人生的能力。
(柳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