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任何人來說,小學階段的學習都是至關重要的。在小學教育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品德,還可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要遵循教改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科學改變教學策略,以此確保教學成效,推動學生的健康發展。
一、從學生出發,實現有效學習
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社會性發展的實現都與生活經驗息息相關。在設計教學時,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現有經驗,不斷引入新的教學活動,強化學生對社會的認知。例如:在教學第三單元《我愛我家》時,從“我來介紹我的家人”入手,先讓學生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了解自己的家人,在課堂上通過向小伙伴、老師介紹自己的家人,增進學生與家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從而培養學生對家的自豪感和對家人的情感,體味一家人的幸福。道德與法治課程從兒童的生活入手,讓學生切實感受家庭、校園及社區的溫暖,由此形成良好的品德,為今后的學習及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從學生出發,關注學習收獲
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獲得發展。教師應關注學生當下的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養成良好習慣,為學生今后的生活奠定基礎。例如:在《上學的一天》的教學時,教師可結合課本中“小劇場”的情景,讓學生模仿實際生活情境,表演過馬路。表演后,教師再讓學生說說日常過馬路的感受,分享自己的經驗。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法治墻”認知常見交通標志,使學生學會分辨安全與危險,從而踏上更加安全的上學路。課程教學應當有效結合知、情、意、行,引導學生自主利用這些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促使學生健康成長。
在學習過程中,對于小學生來說,累積知識是極為必要的。只有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激發其探索欲望,學生才能不斷累積知識,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近年來,小學教學也采取“留白”的教學方式。此方式取得的教育成效極為顯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并非不斷地將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留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此種方式突破了傳統填鴨式教學的局限,是未來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三、從學生出發,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
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是現代教育理念中不斷強調的內容。教師應當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提升對學生學習的重視程度,不應只注重教,而忽視學生的學。學生只有切實參與課堂學習,才能夠獲取更多的情感體驗,不僅可以積累更多知識,還可學會知識的應用方式。這樣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為其今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為其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鋪路。教師不可再延續以往以自我為中心的教育,而是應緊密圍繞學生開展教育活動,與學生成為朋友,在課堂中與學生平等交流,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尊重。這樣就可擺脫師生關系的約束,實現師生共同成長。由此同時,教師還應在課堂中多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創設各種輕松愉悅的學習小游戲,通過游戲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如果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就應引起重視,尋找學生興趣點低的原因,并想方設法調節課堂氣氛,帶領學生積極加入課堂活動,從而提升教學成效。新時期下,教師應當更重視道德及法治課程。該學科的教師也應結合課改要求不斷轉變自身思維,建立新的教學模式,尋找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根據現有教學環境及教學方式,教師應尋找有效的策略進行優化,在不斷實施教改的基礎上,確保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助力。
四、從學生出發,促進道德與法治教師的專業思考
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時刻保持高度的專業敏感性,直面工作中所遇到的種種困惑,尋根探究,始終置身在一個充滿專業自覺的氛圍中。同時,教師要尋找工作中出現問題的原因,突出教育教學中的閃光點。教師要經常審視自己的教育實踐,打破思維定勢,養成良好的專業習慣。在工作中,教師會遇到許多事情,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也會影響甚至改變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教育理念和行為。這些小事往往比理論、說教更能給道德與法治教師帶來觸動。例如:九月份的一個星期二,我得知廁所的一個馬桶里倒滿了垃圾,轉天學校的黑板報又被人破壞,在上面印了很多手印。看到這些,我當時火冒三丈,平時天天說,天天檢查,仍有人違反紀律,真想把這個學生找出來狠批一頓。但是換種角度來想,這說明單純的理論說教并沒有被學生接受。星期四早上,我利用大課間搞了一次大討論活動。作為學校的大隊輔導員,我先在廣播中講話。我說:“同學們,如果我們身邊一直有這樣的壞習慣、壞行為遲遲不去改正,那么我們就難以成為受歡迎的人。對于我們來說,改掉這樣的壞習慣甚至比獲得優秀的學習成績更重要,因為它將伴隨我們的一生。”接下來,全校各班組織大討論。六年(1)班的學生小剛說:“如果把那個地方弄臟了,就應該負責把那里打掃干凈!”四年(2)班的學生小夢說:“我覺得他是想破壞我們的校園,不應該這樣做。”每一個班級、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這一事件的討論中,非常認真地對待這件事情。這件事雖然小,可它對于學校、對于學生的心靈卻是天大的事情。下課了,我路過大屏幕,看到了一個讓人感動的畫面:學生們手里拿著抹布,提著水桶,正在細心地擦拭屏幕上的污跡。一問,他們中有高年級的學生,也有低年級的學生,都是自發來清潔的。其實,我心中的怒火早已平息,早就原諒了亂倒垃圾、到處亂畫的學生。我相信雖然他們的行為給校園帶來了不協調的因素,但那只是因為偶爾的偷懶和調皮。我相信,經過這次事件,學生們學到了很多,懂得了很多。從這件小事中,我也體會到,在今后的工作中還要注意小事、實事的教育,不能光靠單純的說教,要把工作做實、做細,從根本上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新時期下,教學環境、教學內容及目的都會發生相應的改變。若要有效應對,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對各類會影響學生學習的要素進行綜合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做好教學規劃,從而提升教學成效,為學生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全面了解學生,并進行科學分析。這樣,才能確保知識傳授的有效性,促進學生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成為國家棟梁。
(吳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