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重點提到:“要重視對古詩詞的誦讀積累,用心感知古代詩文作品中的情感、形象、語言,展示其獨特魅力”。因此,在小學語文課程活動中,教師要優化、創新古詩詞教學方法,喚醒學生參與古詩詞教學活動的動力,引領學生深入剖析古詩詞中的情感內涵和人文思想,培育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本文基于新課改背景,探索如何優化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希望對落實新課改理念、優化古詩詞教學提供一些啟示。
一、當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然而,當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教學質量,而且影響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知識的積極性。首先,古詩詞教學方式過于傳統。部分教師習慣采用傳統的講授方式,將古詩詞的解釋直接灌輸給學生,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其次,學生缺乏對古詩詞情感的深入理解。古詩詞不僅是文字,更是情感的表達,而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只注重文字的翻譯,缺乏對古詩詞情感的深入剖析和解讀,導致學生只能理解古詩詞的表面意思,而無法領略深層次情感和意境。另外,學生習慣被動接受教師的知識講解,缺乏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不利于培育良好的思考習慣。
二、新課改背景下優化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方法
(一)重視詩詞朗誦,提升人文素養
古文記載:詩人在完成古詩詞創作后,不會采用“念”的形式回顧古詩詞,而是通過“吟唱”的方式來抒發自己的情緒和情感。同樣,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重視開展古詩詞朗誦活動,讓學生一邊誦讀、一邊品析,營造良好的古詩詞教學氛圍,在誦讀中挖掘古詩詞中的人文情感,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1.開展古詩詞情感朗誦。
例如,在教學《題西林壁》這首古詩詞的時候,教師要以情感誦讀的方式讓學生投入古詩詞情境,帶給學生獨特、新穎的學習體驗。首先,教師要開展示范性閱讀,融入情感朗誦,讓學生對古詩詞內容有大概了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重視與學生的眼神和情感交流,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參與朗誦活動。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嘗試參與古詩詞朗誦活動,通過情感誦讀用心感知古詩詞蘊含的人生哲理、情感內涵、人文思想等。學生在朗誦前兩句詩句的時候,需要多方位認識廬山的風景,從中體會廬山的氣勢。在朗誦后兩句詩句的時候,教師需要讓學生以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參與古詩詞朗誦活動,增強學生的思想覺悟,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2.在朗誦中解析語言文字。
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朗誦活動中,教師要帶領學生重點解析古詩詞中的語言文字,挖掘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能夠站在詩人的角度去品析古詩詞營造的意境。每一首古詩詞都是詩人精心創作的,其中凝結著詩人的思想、心血、情懷,學生在朗誦中解析語言文字,能夠感知到我國優良傳統文化中的精妙之處,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能力和知識認知素養。
例如,在《涼州詞》古詩詞朗誦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感知詩人想表達的情緒和思想,揭示戰爭帶來的悲慘后果。在詩詞朗誦期間,教師要讓學生重點分析古詩詞中的詞語、句子,深化對古詩詞思想的理解,提升學生的詩詞朗誦能力。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是古詩詞的開篇,學生在誦讀中能夠感知到一種“盛大筵席”的場景,將戰士們的情緒和情感表達出來。在第二句中,詩人用了“催”“欲飲”等詞語,表達的是戰士們正要飲用美酒的時候響起了琵琶聲,這仿佛在督促戰士飲酒后馬上出發。在最后兩句詩詞中,詩人用了“幾人回”“莫笑”“醉臥”等詞語,展示了戰士視死如歸的決心,短短幾個字,生動形象地刻畫出戰士的心理。學生在朗誦《涼州詞》這首詩的時候,讀到以上詞語時要加重語氣,做到讀出情感,用心感悟中華文字的博大精深,提升人文素養。
3.配樂朗誦,引發學生情感共鳴。
古詩詞具備較強的音律美,學生只有投入情感去品析、朗誦,才能真正理解古詩詞想表達的內涵、情感和人文主題。在以往的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通常讓學生反復朗誦,以記憶生字和生詞,課堂氛圍較為枯燥,學生無法抒發真情實感。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開展配樂朗誦活動,讓學生一邊聆聽朗誦、一邊思索,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深化對古詩詞知識的記憶和認知。例如,在《塞下曲》古詩詞朗誦活動中,為了體現將軍李廣的自信和英武,學生需要讀出那種氣勢,而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朗誦過程進行指導,注重語氣停頓,可以在此過程中播放一首與詩詞基調相同、鏗鏘激昂的背景音樂,讓學生結合音樂中起伏的音調來朗誦古詩詞,以此調動自身情感,喚醒學生參與詩詞朗誦活動的自信心,實現與詩人的心靈和情感共鳴,提高詩詞朗誦活動質量。
(二)滲透德育,挖掘人文情懷
在新課改背景下,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強調對學生的德育,讓學生在探索古詩詞知識的同時,形成積極健康的審美價值觀,突顯古詩詞的人文價值和德育優勢,從而提高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
1.挖掘古詩詞中的德育素材。
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挖掘古詩詞中的德育素材,如很多古詩詞都表達了憂國憂民、歌頌祖國大好河山、渴望建功立業的情感,這些都值得小學生去傳承和學習,對于學生的成長來講是一種啟迪。例如,《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展示了廬山瀑布的宏偉和絢麗;《望岳》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展示了泰山的磅礴和雄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表達了一種博愛精神和崇高品德;《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展示的是詩人偉大的抱負和理想;《涼州詞二首·其一》中的“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展示的是邊塞戰士視死如歸的決心和勇氣。以上古詩詞都蘊含著濃烈的德育情懷,教師要帶領學生深入挖掘這些內容和思想,實現古詩詞教學和德育的相互滲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2.拓展古詩詞文化背景。
基于新課改背景,在小學語文古詩詞中,要想滲透德育內涵,教師就要重視拓展古詩詞中的文化背景,學生只有充分了解文化背景,才能用心剖析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情懷和精神,才能理解性地探索古詩詞知識,實現古詩詞教學與德育的相互融合。例如,《暮江吟》是一首風景古詩詞,詩人描繪了新月東升和紅日西沉景象,以此來抒發自身的情感。在正式講解這首古詩詞之前,教師可以先介紹古詩詞對應的文化背景,讓學生深入剖析古詩詞內涵的同時滲透人文教育。《暮江吟》是詩人赴任杭州刺史途中創作的,當時的社會背景較為復雜,黨爭激烈,詩人在看清楚真實的社會發展趨勢后,一心想要遠離黨政、尋求輕松自在。因此,古詩詞描繪的是詩人愉快、輕松的真實寫照,表達了其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分析古詩詞的社會背景,能夠讓學生深層次剖析詩詞中的人文內涵,喚醒學生的思想覺悟,培育學生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體現古詩詞教學的德育優勢。
(三)應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率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教學活動中,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教學服務。同樣,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也要凸顯信息化教學的優勢,借助信息技術來營造氛圍、創設情境,將學生心目中晦澀難懂的古詩詞知識用圖片、視頻、聲音的方式展示出來,喚醒學生學習古詩詞知識的動力,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
1.借助音頻來渲染古詩詞教學氛圍。
古詩詞的音律較為和諧、內容對仗,但是節奏較快,具有較強的音樂美感。因此,在講解古詩詞時,教師可以借助音頻來渲染氛圍,這樣既能夠烘托古詩詞意境,又能夠引領學生融入情感品析古詩詞內容,展示古詩詞中的音律美,讓學生全神貫注地參與古詩詞教學活動,取得理想的學習成效。例如,在教學《浪淘沙》這首古詩詞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提問:“你們知道黃河為何被譽為母親河嗎?為何黃河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你們有游玩黃河的實際經歷嗎?你們所看到的黃河是什么樣的?”在教師提出問題后,真實見過黃河的學生能夠快速聯想、回憶,并回答問題,但是還有部分學生沒有真正見過黃河,這時教師可以插入一段“波濤洶涌黃河聲”的音頻,讓學生感知黃河的磅礴氣勢,以及詩人想要表達的豪放情懷,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和領悟能力。之后再讓學生參與古詩詞誦讀活動,營造活躍的誦讀氛圍,提高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質量。
2.借助教學視頻營造美好意境。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古詩詞追求“詩畫合一”,詩句中蘊含著一幅幅美好的畫卷。因此,在小學語文古詩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關聯詩詞內容來播放視頻畫面,讓學生立體化、真實化、形象化地感知詩人想要呈現的情景,激發學生探索古詩詞的欲望,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例如,在《望洞庭》古詩詞活動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導入畫面,為學生展示洞庭湖的風景,讓學生回憶與視頻風景相關的詩句,調動學生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入本堂課內容:“接下來,老師帶同學們去洞庭湖走一走。”營造一種美好的教學意境,讓學生談一談對洞庭湖的感知,之后投入古詩詞朗讀活動,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感知能力。
教師還可以在古詩詞教學活動中引用動畫故事,幫助學生感知詩人想要傳達的思想情感,營造美好的詩詞意境。例如,在講解《從軍行》這首古詩詞的時候,教師可以先介紹詩詞背景:“在五年前的華夏文明中,一直都存在著戰爭,每一個朝代都有戰爭的影子,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探索這場硝煙彌漫的戰場”,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古代戰爭的畫面,并讓學生談一談自身真實的感受,精講古詩詞內容,形象體會古詩詞中的艱苦生活和惡劣環境,從而明確詩人的真實寫作意圖,提高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效率。
(四)創設教學情境,提升學生詩詞探究能力
1.創設問題情境,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基于新課改背景,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問題來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主動探索古詩詞中的情感內涵和人文意境,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同時,在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反問、疑問、設問為教學抓手,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形成嚴謹的學習思維,系統剖析古詩詞內容。例如,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設定以下問題情境:“涕淚”和“忽傳”間有何關聯?圍繞上下聯進行探究;詩人在詩中所描繪的回鄉路線能夠體現其怎樣的情感與心緒?圍繞杜甫的真實生平經歷,對古詩詞中的寫作立意展開系統分析。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有條理地探索古詩詞內容,提升學生的詩詞解析能力。
2.創設詩意情境,提升學生審美鑒賞能力。
古詩詞具有較強的藝術審美價值,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詩意情境,引導學生研究“詞眼”“詩眼”,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例如,在《山居秋暝》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重點體現王維山水詩的特征,引領學生全方位解讀古詩詞內容,打造一種“詩情畫意”的氛圍,喚醒學生賞析古詩詞知識的動力。在此期間,教師要重點講解“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基于畫面再現、意象表達、寫作技巧層面來探索古詩詞的情感意蘊,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又如,在《示兒》古詩詞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再現詩詞內容,學生通過扮演陸游和陸游之子,用心體驗詩人渴望收復失土、心系天下的情感,從而提升詩詞理解水平。
三、結語
基于新課改背景,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實踐中,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了解古詩詞中的陌生詞語的含義,還要讓學生挖掘古詩詞中蘊含的藝術精髓和人文精神,增強學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培育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道德修養,凸顯古詩詞教學的德育作用,提高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同時,在教學古詩詞的過程中,教師要改變以往“重復誦讀”的現狀,而是讓學生用心領悟詩人的內心情感,重視對學生的啟發,讓學生理解性地探索古詩詞知識,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促使學生綜合成長。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