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雙減”政策的深入落實,小學語文學習環境也在發生變化。小學語文是學校教育的重點,能夠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語文能力。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可以幫助教師對同一主題的單元內容進行組織或重組,形成系統、全面的課程體系,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的深層含義,在螺旋式上升的學習環境中實現學習語文的最終目標。小學語文教師應通過對教材、單元主題和內部交流的深入研究,加強語文單元整體教學,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水平。
一、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現狀與不足
(一)教師的語文教學素養不夠
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過于注重細節,缺乏整體規劃,導致教學內容無法串聯起來,學生難以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在語文課堂上,很多語文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狀態不夠關注,對教學內容、學習方法、學習規律等未引起重視。有的語文教師喜歡將課堂搞得很活躍,但實際上教學內容與教材不符,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還有的語文教師不能擺脫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過于重視對學生的知識傳授,而忽視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二)單元備課不足,教學方法陳舊
首先,教師往往照本宣科、照搬教案,沒有從整體上把握學習目標和單元內容,沒有對單元目標進行闡述和交流。其次,教師沒有引導學生比較、鑒別和理清單元內各課之間的聯系,人文價值的界定比較僵化,導致學生在專題學習中缺乏自主感。最后,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仍然采用講解法,不能充分反映學生的主觀情況,語言要素的學習往往被簡化為記憶特定的句子、推理或方法,不能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掌握語言實踐活動策略。
(三)忽視單元整體教學與單篇教學的協調
課文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課文中蘊含著大量的語文信息和生活信息,這些充滿生活氣息的課文能夠觸動學生心靈,加深學生對社會和生活的認識,這就是整體單元教學的重要性。雖然單元的整體教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單篇教學的弊端,但是單篇教學是單元教學的基礎,單篇教學的實質應該是對整體教學重要內容的繼承和發展,是教與學的統一。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往往只注重單篇教學的說教內容,忽視了不同單元之間的內在聯系,導致學生學習的信息支離破碎,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難以形成知識框架。
(四)缺乏對學生合理的教學評價
課堂評價是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難點,課堂教學與學生評價的整體聯動是解決這一難點的有效方法。為了滿足不同形式學習的需要,課堂評價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充分發揮潛能,實現個體的自由發展。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是通過考試來進行的,主要考查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而新課程標準下的評價體系不僅要傳授基礎知識和技能,還要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單元測試是學生評價的一部分,雖然單元測試加強了對態度和價值觀的考查,但只是從分數上進行考查,缺乏對結果的有效分析。
二、小學語文進行單元整體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靈活思維能力
小學語文課程要求學生提高對語言的感知能力和綜合理解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理解能力。單元整體教學強調類比課型,教師逐一梳理全班學生的思維關注點,在完成每門課程的歸類后向整體邁進。整體分為部分,再融入整體,既要領悟課型的全貌,又要有部分情景體驗,通過整體性教學手段的引入,培養學生的全局意識,從一般了解課程內容,到掌握核心知識,不斷建立整體性的知識結構。整體性單元教學促進了學生感知能力和一般理解能力的提高,培養了學生的良好語感,鍛煉了學生的推理能力。
(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按照最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繼續加強學生課外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將小學語文課程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分層次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利用所學知識創設問題,讓學生全面了解與問題相關的知識來源和形式,并為其創設語言交際環境,培養其語文實踐教學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切教學都應與不同年齡階段學習者的發展特點和自身掌握知識的水平有效地聯系起來,與情境單元的學科特點以及與語文教學實踐相關的優勢資源搜集方式有效地聯系起來,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積累知識,學習、整合并運用信息材料。
(三)有助于培養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學生主動認知的內驅力。傳統的教學方式思維固化,新時代學習途徑多元,學習方式各異,死板的板書教學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情緒。而單元教學滿足了學生求知的需要,調節了學生的消極情緒,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在單元教學中,導入課可以讓學生參與相關課文的學習,通過練習鞏固對新知識的掌握;單元總結課可以讓學生自主發揮,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在語文課堂實踐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四)豐富語文教學內容
語文教學更加注重跨學科知識的融合,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加強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流,拓展跨學科知識領域,達到綜合性的學習效果。在學習語文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考,加深其對人文知識的理解,精心選擇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語言學習任務。課后,學生可以獲取更多信息,積極構建語文知識庫,培養全局觀,從而更加全面地思考學習主題,構建人文知識體系,最大限度地獲得思維的發展。
三、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策略
(一)合理確定單元教學目標
在進行單元教學之前,教師應首先明確單元整體學習目標,然后將這一整體目標轉化為每節課的學習目標。單元學習目標對整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起著指導作用,是教學活動有序開展的保證。要想使教學活動有序開展,目標必須明確、合理。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結合單元主題、單元的一般學習需求和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確定單元學習目標。備課時,教師要深入分析單元教材,對單元主題和課文的內在邏輯聯系進行分類,提前確立單元總體學習目標和每節課的學習目標,然后對這些目標進行細化。
例如,在講解五年級有關父母之愛的主題單元時,《慈母情深》和《父愛之舟》這兩篇課文雖然作者的國度不同、選材角度不同,但都是通過場面描寫或細節描寫贊美父母之愛,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教師在教學本單元時,應從整體上考慮,尋找各部分之間的聯系,優化整合教學資源,以達到語文教學綜合化的整體效果。從先前理解到結合經驗再到深入理解,可以將重點放在理解本單元主題上,通過課堂上不斷地熏陶,讓學生理解情感的升華需要內化,言行需要錘煉,學生才能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例如,在一年級的第八單元,以“觀察”作為核心主題,課程通過《雪地里的小畫家》《烏鴉喝水》以及《小蝸牛》三篇文章,將故事的焦點放在了小動物身上,通過寓言和童話故事的形式,向學生們展示了一系列有趣的故事情節。在《雪地里的小畫家》中,課后問題詢問雪地中出現了哪些“小畫家”以及他們進行了哪些活動;而《烏鴉喝水》的課后問題則是讓學生描述烏鴉是如何喝到水的。這些課后問題都旨在引導學生從文章中提煉出基本概念。通過這些練習,教師能夠明確教學目標,并清晰地規劃課堂教學的流程。《小蝸牛》的課后練習則要求學生依據圖片來閱讀文章,目的在于幫助學生聯系文章內容,并通過圖片捕捉文章的重點,以此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前兩篇文章的練習側重于從文字中提取信息,而最后一篇則是通過圖片來理解文章內容。在這樣的教學框架下,教師可以設定學習目標為:從文章中提煉簡單知識,并通過圖片閱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小學的綜合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從文章中提取基礎知識,并通過閱讀圖片在課外活動中進行深入探索,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技能,還能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新課程強調情景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語文源于生活,教師要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感悟生活。因此,小學語文教學應積極立足于生活,讓學生將抽象枯燥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在實際生活中掌握語文知識,更好地指導實踐。貼近學生生活的生動有趣的情景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其抽象的語言能力,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語言趣味情境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創設生動精彩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理解課文內容,增強情感體驗、提高學習效果。
例如,在傳授《守株待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將先前教過的《拔苗助長》與之相結合,借助寓言故事內涵的生活哲理層面來進一步強化課程主題,連接故事和生活的關系。學生依據對故事的領悟,并參照他們的生活經歷來暢快淋漓地發表個人的見解和感想,這樣會加深他們對主題的理解。這般一來,語文課程的教授,就超越了單純傳遞語文知識的層面,更重要的是推廣正確的人生觀念,建立適當的洞察,增強道德和審美的感受。因此,體驗式的課堂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對學科課程的情感參與增強,情感教育融入了全體教育中,既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又使得他們接受了正確的觀念,促使語文教育前行。
還有,在以《雪地里的小畫家》為主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會將讀圖解文和提取信息作為聯合教學策略,引領學生探尋學習。首先,教師讓學生觀看課文插畫并詢問他們“圖片描繪的是什么?他們在做什么?雪地里面留下了些什么?”當學生在觀察插畫時,圖畫中的小動物在雪中嬉戲的快樂情景真實觸動了他們的生活記憶。之后,教師帶領學生仔細觀察圖片,分別確定哪些是小雞畫的竹葉與哪些是小狗畫的梅花。細心研究的過程幫助提升學生的基礎分析技巧和判斷力。最后,教師要求學生將圖片與所描述的動物進行對比,使他們在腦海中建立起雞爪、竹子的圖像。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小雞畫竹葉”。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頭腦中的形象愈發豐富,所學的東西越多,表現能力就越強。
(三)明確教學思路,突出教學重點
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和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將自己的教學風格與本單元教材內容相結合,以獨特的教學思路推動小學語文教學進程。單元整體教學方法有利于拓展教師的教學思路,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由淺入深、深入淺出,做到思路清晰、胸有成竹。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神州謠》《傳統節日》《貝的故事》等傳統文化主題單元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聯系文章內容,引導學生從中國傳統文化入手,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在講解過程中,教師從中國傳統文化節日、飲食、工藝等方面入手,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根據本單元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教師進行了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結合文章內容制定了規范的教學計劃,從而使本單元的整體教學更具條理性、規范性和針對性。
又如,在教學二年級愛國教育單元時,教師結合文章《八角樓上》《朱德的扁擔》《難忘的潑水節》《劉胡蘭》這幾篇文章,引導學生進一步探討文章內涵,整合教學重點。這些文章描寫了我國革命家的事跡,抒發了作者的愛國情懷,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文章類型進行深入研究,引導學生思考文章主要講了哪些故事,以及這些故事中主要人物的特點。在理解文章的同時,教師鼓勵學生回顧革命歷史,緬懷革命英雄,內化革命精神,傳承革命文化。
再如,在講解《姥姥的剪紙》《牛郎織女》《安塞腰鼓》這三篇課文時,“民族文化”是本單元的主線,而每篇課文所折射出來的文化、精神、力量就好比這串“項鏈”上的“珍珠”。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在多媒體平臺進行合作探究活動,探究民族文化和工匠精神,了解民間故事。
四、結語
總而言之,確定具有整體性的主題和學習目標,加強小學語文單元教學至關重要。首先,教師要整合單元文章,分析文章的內在聯系,加強學生對單元整體的理解和感悟,找到單元語法規則,提高單元的可理解性。其次,教師要深入探究文章細節,找到與單元主題相關的閱讀技巧,發現文章的重難點,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提高語言知識和技能。最后,結合新課程改革背景,教師著眼于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在推進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既要重視高層次的審視,使語文單元教學由淺入深,又要重視每節課梯度目標的制定,使單元核心素養的培養從零散走向完整,從戰略層面出發,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深化聽、說、讀、寫、思的體驗,發展語言能力。當然,學生的成長條件和能力是有差異的,教師要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設計課堂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全面發展。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