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小學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體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由此可見,推動習作教學生活化順應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為習作教學的變革與發展提供了方向。習作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是天然的“素材庫”,也是靈感的源泉。然而,就當前習作教學的現狀而言,絕大多數語文教師都將關注的重點放在語言技能的培養方面,沿用“教師教,學生寫,教師改”的思路,導致學生的文章與實際生活相脫節,無法體現出真情實感。
小學階段是學生習作學習的起步階段,在學生未來習作學習中起到積蓄能量、打下基礎的關鍵作用,同時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多以形象思維為主,生活化習作既符合他們當前的認知特點,又為他們未來的習作學習奠定了思維與情感的雙重基礎。由此可見,小學語文習作教學需要走生活化教學之路,讓學生的習作內容與實際生活相匹配,激發學生基于現實生活的寫作動力,并能夠通過寫作彰顯自己對生活的熱愛,最終讓學生樂于動筆,熱愛生活、觀察世界,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一、小學語文生活化習作教學的意義與優勢
(一)引領學生入境,關注個人體驗
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工作中發現,當前的學生作文存在一個顯著問題,即不同學生筆下同一主題的文章都是“千篇一律”的,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思維不同、認知不同、生活經歷也不相同,但是所寫出的作文無論是選材、結構還是內容都大同小異。這一普遍性的問題凸顯了傳統程式化寫作教學的弊端,說明不少學生在寫作時并沒有“走心”,換言之,他們只會機械性地模仿范文、運用寫作套路,寫出來的文章既沒有關注個人體驗,也沒有反映個人情感。這樣的寫作模式或許能夠讓學生在小學階段取得還不錯的作文成績,但是對未來的習作學習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尤其到了初中和高中,習作考查要求更關注學生的思維與情感體驗,這樣程式化的作文勢必難以取得理想的成績。基于此,教師要深刻認識到在小學階段開展生活化習作教學的意義與優勢。
分析人教版小學語文習作主題能夠發現,不少主題都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也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領學生關注生活、結合生活,但是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往往走馬觀花,并沒有真正將寫作主題與個體生活建立起密切聯系,導致其在寫作中缺乏獨特的發現與體悟,讓作文淪為平庸。生活化寫作教學是一個引領學生“入境”的過程,通過生活元素的運用與生活場景的創設,學生能夠隨著教學的逐步深入將自己與周遭的萬事萬物建立起聯系,只有當學生感受到生活種種與自己有著密切關聯時,才能夠擁有一雙會觀察生活并解讀生活的“慧眼”,在寫作中才能感同身受,寫真實事物、抒真情實感。寫作教學從來不應該是套路化的機械模仿,而是以我手寫我心,執筆抒胸臆。
(二)發揮育人價值,推動個性發展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教學已然從傳統的知識教育轉變為當今的素養教育,作為教育教學者,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課程知識,更應該在教學實踐中發揮課程的育人價值。基于此,在寫作教學中,教師需要將寫作素養的提升與學生的個性發展和人格塑造相結合,通過寫作教學讓學生學會“說人話”“傳人情”“寫人性”“觀人心”,最終達到“立人生”的境界,而生活化教育就有這樣的意義與優勢,能夠將習作教學與立人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生活化教學能夠推動學生寫作的個性化發展,讓學生在習作活動中實現個性的舒展,給學生創設了自由的寫作空間,關注個人心聲的吐露與傳達。在生活化教育視域下,通過習作教學,學生能夠用筆書寫自己的故事,用自己的語言描摹自己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生活不僅是作文的“素材庫”,而作文也會成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長久以來,受“唯分論”的思想桎梏,功利化寫作教學在實踐中層出不窮,致使寫作教學與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相背離,如果學生只是將寫作視為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那么他們不可能從中收獲快樂,培養學習的自主性更是無從談起,習作終將不會推動他們的個性發展。而生活化教育理念讓習作教育回歸真本,充分發揮了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
二、小學語文生活化習作教學實踐路徑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習作興趣
在學生的習作學習過程中,不少學生都面臨著兩大難題:其一,不知道該寫什么;其二,缺乏寫作動力。實際上,小學語文習作主題多圍繞學生的實際生活而展開,因此,針對學生當前面臨的兩大難題,教師需要做的就是調動學生的記憶與情感,讓學生能夠“寫真事”“抒真情”。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通過生活情境與情感情境的設計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首先,生活情境能夠將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元素引入習作課堂,突破課堂教學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學生自主自發地總結自己的生活經驗,從中提取可以作為寫作素材的具體內容,在習作中體現個人經驗與個性思考。其次,要想讓學生有寫作動力,并能夠流暢地寫作,教師需要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強化學生的習作內在驅動力,而創設情感情境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實現這一要求。
在生活情境的創設工作中,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引入生活元素或設計貼近生活的課堂活動,為學生還原真實、具體的生活場景。這樣的教學手段不僅能夠消除學生在習作學習中的畏難情緒與恐懼心理,還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課堂生活化的同時,讓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踐經驗無縫銜接,引發學生基于具體的生活場景進行學習、想象與感悟。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習作“我的心愛之物”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預習作業中找到自己的“心愛之物”,并帶到課堂上進行展示。這一教學設計既能夠活躍語文課堂氣氛,又引入了個性化的生活元素,為習作教學做好鋪墊,同時,學生能夠結合具體事物產生真實情感,進行真實描述,讓文章內容詳實、具體。
在課堂展示中,教師可以設計四個環節:首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心愛之物討論一下心愛的含義,并相互介紹自己的心愛之物,說一說心愛之處;其次,讓學生更加仔細地觀察自己的心愛之物,從物品材質、外觀以及獨特之處等多方面進行展示與討論;再次,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的心愛之物有怎樣難忘的回憶,是哪件具體的事情或者哪段難忘的經歷讓自己如此心愛此物;最后,通過以上教學環節,學生的思維、感官與情緒都得以調動,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將以上環節的內容和感悟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以此作為后續寫作的基礎。
寫作文需要真情實感,而感情也是作文習作的重要內驅力,尤其在很多抒情類習作主題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積極創設情感情境,讓學生有情可抒,訴說自己的真情實感。在情感情境的創設工作中,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影音視頻資料渲染情感氛圍,調動學生情緒,在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的同時,讓學生回憶自己親身經歷的情感體驗,讓課堂教學更具有感染力。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我想對您說”習作為例,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一些有關親情、友情、敬畏之情的視頻片段,并配以沉浸式的音樂,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引發學生的寫作沖動,讓學生能夠以我手寫我心,說說自己的心里話。
(二)聯系實際生活,延伸習作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在生活化寫作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通過生活進行教育,讓學生的作文學習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需要聯系實際生活,延伸習作教育。具體而言,學生的習作學習不能一味地受限于課堂,更應該走進生活,讓習作教育在學生的生活實踐中得以延伸。
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現教材與生活的結合點。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適時引入生活元素,讓學生能夠通過感知教學內容中的生活氣息發展寫作思維,積極用筆去記錄生活點滴,創作出具有生活氣息的作品。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學生學習了《慈母情深》《父愛之舟》兩篇文章,教師就可以引發學生的思想感悟——文章中所寫的皆不是驚天地的大事,卻傳遞出了濃濃的愛與親情,以此為基點,鼓勵學生講一講自己生活中與父母相處的場景,通過這兩篇課文的學習延伸習作教育,而學生既能夠在分享自身故事的同時豐富寫作經驗,又能夠深化對所學文章的理解。再如,在四年級上冊第10課《爬山虎的腳》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走進生活,觀察生活中的爬山虎,結合具體的生活場景感受文章的精妙之處,從習作者的角度提煉習作思維、豐富寫作技巧。
其次,習作訓練不能只停留于語文課堂上。與有所限制的作文相比,學生更喜歡自由自在地寫作,由此,教師可以培養學生寫日記、周記或隨筆的好習慣,這些習慣既有助于學生鍛煉文筆,又能夠讓學生及時積累寫作素材,成為未來作文寫作中的能量,同時思維能力與想象能力能夠得到提升。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寫觀察日記”的教學為例,在完成這篇習作的過程中,不少學生就參考了自己以前寫過的日記、周記、隨筆等,寫出來的文章素材豐富、文筆細致、情感真實,是他們基于自己以前寫作內容的凝練與升華。
習作教學不能囿于習作課堂,因為作文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體現,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找到教材與生活的結合點,又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練筆習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被動學習自覺轉變成為主動學習。
(三)培養觀察能力,提煉生活素材
要想寫出一篇優秀的作文,學生不僅要具備一定的寫作思維與技巧,更應該擁有善于觀察生活的一雙慧眼,學會發現生活之美、總結生活感悟、提煉生活素材。而要想達成這一點,觀察能力的培養必不可少,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生活的“走馬觀花者”轉變為生活的“沉浸式體驗者”,只有這樣,生活才能成為學生習作的來源與豐富的“素材庫”。
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的每一面,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留意自然景物,學會觀察自然之美,沉浸其中生發出獨特感受,有助于學生在“我眼中的繽紛世界”“這兒真美”的習作學習中妙筆生花;留意校園生活,觀察校園生活點點滴滴的經歷,助于讓學生在“多彩的活動”“那一刻,我長大了”的習作中行云流水;留意家庭生活,有助于學生在“我想對您說”的習作中具有思路與動力。由此可見,只有學會觀察生活、深入生活,在寫作時才不會無話可說。
除了向學生強調觀察生活的重要性,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讓學生的觀察有重點、有要點,更有針對性,而不是茫然、無目標地“胡看亂看”。例如,在一次校園運動會上,班里的體育委員一開始在長跑比賽中遙遙領先,但中途摔倒了,被不少選手超過,但是體育委員并沒有氣餒,依然咬緊牙關站起來堅持比賽,雖然最終沒有取得冠軍,但是依然贏得了全班同學的贊揚與對手的尊重。在這一事件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觀察體育委員的神態——從領先時的得意自豪,到摔倒時的驚訝失落,再到站起身來的堅定不屈,直至繼續跑時的咬牙忍痛,最終在贏得全班同學贊美時的自豪與害羞,這一連串的神態變化反映了體育委員的心情變化,凸顯了其不放棄的精神品質,更能成為寫人主題作文的重要著力點。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開展生活化寫作教學作為順應新課程要求的教學改革,值得教育教學者的高度重視與深入研究。生活化寫作教學真正關注學生的個體感受,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作為語文學科的教育教學者,需要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在生活中進行寫作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此實現理想的教學成果。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