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音樂美學理論是以當代社會為背景的藝術理論體系,反映著當前社會生活和大眾審美趨勢的變化,對于聲樂表演藝術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在現代音樂美學的指引下進行聲樂表演,有助于更精準地響應群眾需求,同時也能促進聲樂藝術創新,豐富和拓展表演的藝術表現形式。本文分析探究現代音樂美學的特點及其對聲樂表演的作用,并探討二者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以期為聲樂藝術創作與表演提供參考。
關鍵詞:現代音樂美學;聲樂表演;音樂藝術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4)13-00-03
一、現代音樂美學與聲樂表演的關系
聲樂表演是眾多音樂藝術表現形式中的一種,屬于藝術實踐。表演者利用自身優美的嗓音、精湛的口技將觀眾引入各種藝術場景中,使其獲得美妙的審美體驗。而音樂美學則是在眾多實踐中研究、提煉而來的藝術理論,從更高維度闡釋了音樂的深層含義和美學價值。所有藝術理論和藝術實踐形式都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當下的社會現實面貌。現代音樂美學是由時代的發展所雕琢而成,與聲樂表演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互動關系[1]。
聲樂表演具有時代特征,反映了不同時期大眾對音樂的審美需求。例如,在革命年代,聲樂表演的風格深受當時社會背景影響,通常曲風激昂,旋律振奮人心;到了改革開放時期,社會物質條件日益豐富,民眾心中充滿幸福、喜悅,聲樂表演也多為輕盈愉快、歡欣熱烈的風格和旋律,生動展現出時代變遷帶來的新面貌;進入21世紀,社會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國際的交流與互動日漸增強。在音樂領域,東西方音樂元素的交融創新,推動了聲樂表演的演變,更具有多元化特色,更加側重情感表達和表演技巧的展現[2]。在聲樂表演形式、內容、風格不斷演變的過程中,相關學者也不斷進行研究、提煉,對音樂實踐中的要素進行分析總結,不斷完善其理論體系,逐步形成了現代音樂美學。現代音樂美學為聲樂藝術實踐指明了理論路徑,賦予其明確的發展導向和目標,而聲樂表演在實踐中遇到的新挑戰則反過來推動音樂美學的持續成熟和完善,兩者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只有深刻理解并巧妙融合現代音樂美學與聲樂表演實踐之間的聯系,以此為根基進行創新,才能創作出深受大眾喜愛的音樂作品,促進聲樂表演藝術的持續發展。
二、現代音樂美學的特點
(一)多元化特點
現代音樂美學的理論來源豐富,研究途徑多樣化,使其呈現出多元化特點。與傳統音樂美學僅關注音樂內在邏輯不同,現代音樂美學研究敢于突破界限,積極借鑒了哲學、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等多領域的理論與方法,構建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研究領域,為音樂美學的理論發展提供了更豐富的可能,使其能夠從多層面、多維度進行研究分析,深入探究音樂內涵與價值[3]。例如,從哲學的角度來闡釋音樂的意義和美學評判標準,利用心理學理論來洞察音樂如何觸動人心、調節情緒,再從社會學視角來研究音樂在社會文化結構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影響力。
(二)跨文化性特點
進入21世紀后,經濟、信息、文化的全球化步伐不斷加快,跨文化交流對話越來越頻繁和深入,使現代音樂美學也逐漸認識到音樂和文化存在著深厚的共生關系。音樂創作的文化背景不同,使其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特點,映射出各民族、地域的獨特審美和藝術特色,其風格的發展變化也彰顯出不同文化間的互動與融合現象?,F代音樂美學對來自各種文化環境的音樂實例進行對比分析,不斷深化對音樂豐富多樣性和復雜性的洞察,同時也能更加全面地把握不同文化的差異與共通之處。
(三)強調主觀體驗
傳統音樂美學傾向于將音樂看作獨立且客觀的藝術實體,而現代音樂美學非常注重聽眾的主體地位,強調聽眾的主觀體驗,認為聽眾感受在賦予音樂價值和意義中具有關鍵作用?,F代音樂美學認為,音樂不僅是單純的聲波組合,更是能夠觸動心靈、傳達情感的主觀體驗,每位觀眾對音樂的感知和情感反應都是個人化的。因此,在現代音樂美學下的音樂藝術研究更側重分析聽眾的內心體驗和期望,力求從聽眾的立場去揭示音樂的真諦及其在生活中的意義。
(四)鼓勵創新實踐
現代音樂美學鼓勵人們在音樂實踐中激發創造性思考,對于音樂藝術的演變與革新發揮著重要的助推作用。在當今時代,音樂藝術的革新與進化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F代音樂美學作為音樂理論的根基和創新的催化劑,應倡導創新理念,積極促進音樂實踐的探索與突破,為音樂藝術的持續演進提供養分和支持。借助創新實踐與跨領域的協作,現代音樂美學為音樂藝術的進化開辟新的視角和途徑,同時為音樂的多樣性和個性化創作創造更自由、更豐富、更廣闊的平臺。
三、現代音樂美學對聲樂表演的作用
(一)理論指導的作用
音樂美學起源于實踐,最終需回歸實踐中。縱觀全球音樂發展的歷程,音樂美學始終是推動各類音樂藝術創新與進步的關鍵理論支撐。音樂作為一種充滿表現力的聽覺藝術,其創作意圖并非僅限于展現個人風格,而是要與大眾產生深刻共鳴。唯有當聲樂表演能夠觸動廣大聽眾的心弦,才能擁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和傳播效果。因此,聲樂表演的創作不能盲目,需要巧妙地運用現代音樂美學的理論作為靈感源泉,只有將前沿理論成果作為實踐的堅實基礎,才能確保聲樂藝術的持續穩定進步和長遠發展。卓越的聲樂表演藝術創作者會以社會對音樂的期望和需求為導向,確保其創作靈感和技巧緊貼時代的審美主流,這種與社會共鳴的創作態度正是音樂藝術主觀性的體現。
以川劇為例,這種盛行于中國西南的戲曲形式,在歷史的演變中孕育出川西、花仙、丑行等多樣化的風格流派,每個流派都擁有各自完備的理論框架。這些理論基礎使得川劇的劇目創作獨具地方特色和藝術個性。隨著時代發展,人們的音樂審美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音樂的發展受到巨大沖擊。為了跟上時代發展腳步,川劇藝術家積極以現代音樂美學理論為指導,對傳統劇目進行革新,巧妙地融入現代元素,從而使這些作品更鮮明地反映出時代特征,從而更好地吸引年輕觀眾的審美興趣。在現代音樂美學理論的基礎上,對傳統如川劇的聲樂藝術進行創新性改造,適當轉變其表演形式與內容,對于川劇之類的傳統聲樂表演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二)促進創新的作用
若聲樂藝術始終固守舊貌,難免會逐漸失去其魅力和生命力,因此,緊跟時代步伐并持續推動藝術創新至關重要。聲樂表演是一種歷史悠久且深受人們喜愛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漫長發展過程中已形成特有的理論體系和表演框架[4]。為了適應時代變遷并為作品注入新意,藝術家需要在音樂美學的理論框架內探索創新,確保變革之路既尊重傳統,又能呼應現代審美,否則創作出來的聲樂藝術作品很難與當代的審美期待相匹配,無法真正觸動現代觀眾的心靈。音樂美學作為一種完備的理論體系,如同諸多社會學理論一樣,往往理論發展先于實踐。因此,音樂美學在音樂實踐中扮演著導航者的角色,為聲樂藝術的未來發展提供理論依據,指示其前進的道路,引領著聲樂藝術的創新。
聲樂表演藝術的創新應遵循現代音樂美學的理論框架,既要保留并發揚傳統聲樂的精髓,保持其獨特的本質和文化標識,同時也要善于接納并融合現代音樂的審美特點,以實現藝術的傳承與革新并存。例如,某劇團對傳統劇目《黃粱夢》進行了創新改編,巧妙地融入了現代流行元素,從而使表演的感染力倍增。這種融合古典與流行的創新手法,使傳統聲樂藝術更符合當代音樂美學的追求,使其節奏更加明快,唱詞更容易被理解,同時憑借其優美流暢的動作、獨特的表現手法深深吸引著觀眾的目光,抓住了當代年輕人的注意力,讓聲樂表演獲得了更好的效果。在現代音樂創作中也同樣如此,例如,如今許多流行音樂作品巧妙地融入了傳統的戲曲唱腔,提升了作品的情感深度和表現力度。這種融合創新的嘗試,正是在現代音樂美學的理論啟發下完成的,它將古老的聲樂技法與當代的音樂風格相融合,既為傳統唱腔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極大地拓寬了現代聲樂藝術的表現邊界。
(三)增強藝術感染力的作用
現代音樂美學強調聽眾在欣賞音樂表演時的主觀體驗,重視情感的表達。而傳統音樂教育往往比較側重技藝的磨煉,導致學習者可能在重復枯燥的練習中喪失對音樂的情感共鳴?,F代音樂美學提倡技巧磨煉應當與音樂理論學習與歷史學習相結合,使表演者在精通技巧的同時,能夠拓寬視野,積累文化知識,更深刻地領悟音樂的精髓和內涵。只有充分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歷史、藝術追求,才能從內心激發對音樂作品的喜愛和感悟,從而更加準確地進行演繹,將其音樂內涵與音樂魅力充分展現出來[5]。同時,現代音樂美學具有創新性特點,注重培養聲樂表演者的個性和創新精神,激勵表演者在聲樂藝術中展現個人的創意,突破傳統表演方式的束縛,敢于探索新穎的表演手法和表達手段。在現代音樂美學的指導下,聲樂表演藝術家從單純的技藝執行者轉變為音樂內涵的闡釋者和音樂文化的傳承者,更容易引發聽眾的共鳴,實現情感的交流互動。
例如,許多聲樂表演藝術家在詮釋傳統作品時,常常會結合現代的音樂審美理論,將個人的洞見和藝術品位巧妙地交織其中,這樣不僅賦予了演唱鮮明的個性,也使得音樂表演展現出別具一格的吸引力。被譽為“鋼琴詩人”的鋼琴巨匠傅聰在對眾多古典鋼琴曲目的演繹中注入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如他覺得德彪西的音樂作品給人的感覺輕松自然,于是在演繹時便注入了這種情感,使聽眾感受到如同呼吸般自在流暢的音樂;他認為莫扎特的曲子十分宏大,在演繹時便自然地展現出磅礴壯麗的氣勢。表演者在聲樂表演中融入自身獨特的理解,使聽眾能夠獲得更加獨特的審美體驗?,F代音樂美學的觀念深入表演者的內心世界,從而深刻地豐富了音樂作品的情感層次,顯著提升了表演的藝術水準。
四、現代音樂美學與聲樂表演融合的有效路徑
(一)加強理論結合,深入分析作品的內涵
現代音樂美學為聲樂藝術的進步提供了靈感來源和理論基石。因此,藝術家在進行聲樂演出之前,需牢固掌握這些理論,以此為依據來深入分析、洞察作品的深層意義,增強演出效果,以達到技巧與藝術修養的共同發展。在對同一音樂作品或劇本進行演繹時,不同表演者的表演技巧、表演方式有著較大的差異,呈現出不同的表演效果。在現代音樂美學的指導下,表演者在遵循樂譜和劇本的統一要求進行表演的同時,也需洞察其中的多樣性,將個人的情感與獨特見解融入其中,以賦予作品鮮活的個性,使舞臺更具特色和魅力[6]。如今,現代音樂美學仍在不斷發展變化,聲樂表演藝術需緊隨音樂美學的發展而更新變革,以更好地適應時代審美。例如,借助互聯網技術的革新,音樂美學理論得以拓寬和進化,從而催生出既契合當代審美趨勢又引領潮流的卓越聲樂藝術表現方法。
(二)突出美學特征,增強作品藝術表現力
聲樂藝術以其直抵人心的特質,構筑了與聽眾之間最直觀的審美交流。它承載著豐富的音樂美學特質,充當著音樂美學理論與聽眾之間的橋梁。因此,推動現代音樂美學與聲樂表演的交融,應聚焦于那些能突出聲樂表演美學特征的理論內容,針對性強化藝術表現力,從而為聽眾帶來更加豐富、深刻的審美享受。首先,要追求整體和諧之美,避免零散或不協調。整體美包括音調的準確、旋律的流暢、語言的運用、情感的傳遞等,確保各個元素互相協調,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構圖。這需要對現代音樂美學理論有深刻理解并進行實踐應用。通過深入學習音樂美學,表演者能形成全局觀,進而調整各個細節,以實現聲樂作品的整體和諧與美感。其次,強調聲樂表演的個性化魅力同樣重要。這種獨特性能夠給聽眾帶來新鮮感,并逐漸塑造表演者的個人風格,成為他們與眾不同的標識。表演者需要利用現代音樂美學理論,廣泛探索、深入挖掘作品的個性化元素,從多維度剖析作品的內涵和獨特價值,尋找最能體現個性美的演繹方式,以達到最佳的表演效果。
(三)結合現代審美,促進作品的融合創新
音樂審美與時代和社會背景有著密切關系,不同時期對聲樂表演的內容和形式有著不同的期待。隨著時間流逝,曾經風靡一時的表演風格可能不再適應當前的社會審美,影響其傳播影響力。因此,表演者需基于現代音樂美學理論,對聲樂表演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創新,以期與時代共鳴,增強其藝術感染力,獲得更廣泛的傳播效果。當前時代下,各行業快速發展變化,互聯網加速了創新與融合的進程。在聲樂表演領域,音樂美學理論的突破與革新為聲樂表演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新的指引。作為當代聲樂藝術家,既面臨著機遇,也肩負著使命,需要將創新精神融入表演中,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審美趨勢,確保聲樂藝術在新時代能夠持續發展并保持其影響力。
五、結束語
現代音樂美學與聲樂表演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現代音樂美學積累了深厚的學術理論和藝術觀念,具有多元性、主觀性、創新性、跨文化性等特點。這些與時俱進的理論為聲樂表演提供了有力的指引,有助于促進聲樂藝術創新,增強其藝術感染力和表演效果。聲樂表演者應勇于突破傳統思維,融合多元化的音樂美學理念,持續創新,使作品更好地契合當下社會的審美期待,推動音樂事業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芳.聲樂表演與現代音樂美學的關系及結合路徑[J].藝術評鑒,2023(20):177-182.
[2]王靜.現代音樂美學對于聲樂表演藝術的作用分析[J].戲劇之家,2022(30):79-81.
[3]張昊.現代音樂美學融入聲樂表演藝術探討[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2):129-131.
[4]黃斯琪.現代音樂美學對聲樂表演藝術的啟示分析[J].大觀(論壇),2022(12):44-46.
[5]劉婷婷.音樂美學視域下聲樂表演中的要素及技巧研究[J].文化產業,2022(26):49-51.
[6]侯曉.美學對音樂表演藝術的啟示[J].中國民族博覽,2022(12):165-168.
作者簡介:韓潤竹(2003-),女,遼寧葫蘆島人,本科,從事音樂學(聲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