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數字媒體技術可通過現代計算及通信手段來實現對文字、圖像及聲音等諸多信息的綜合處理,使之具備可感知性、可交互性以及可管理性。在影像藝術創作領域,該技術的運用能夠為藝術創作帶來諸多便利,使影像藝術創作內容可以得到全新的觀感表現。較傳統媒體技術而言,數字媒體技術可以為創作者提供豐富的創作手段,賦予影像藝術作品更多的可能性,因而得以在影像藝術設計與創作領域廣泛應用。本文首先概述了數字媒體技術和影像藝術相關概念,其次闡述了數字媒體技術在影像藝術創作中的具體應用,著重探討了數字媒體技術對影像藝術創作的影響,以供參考。
關鍵詞:數字媒體技術;影像藝術;創作;影響
中圖分類號:J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4)13-00-05
現代信息科技的飛速發展催生了一系列新興技術,而數字媒體技術就是其中之一,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現如今,人們生活水平在社會經濟持續進步的過程中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基礎物質生活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在此情況下,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愈發強烈,這也推動了影像藝術業的蓬勃發展。而影像藝術的有效創作需要數字媒體技術為其提供技術上的支持,創作者可基于自身對影像藝術的獨到見解,借助于數字媒體技術更好地呈現影像藝術內容,使作品更具觀賞性及藝術性[1]。從整體角度來看,創作者運用數字媒體技術來實現影像藝術表現形式持續創新的過程中,不管是技術還是藝術,均始終緊跟時代發展趨勢,且數字藝術在這一過程中也得到持續革新和飛速發展。可以說,數字媒體技術于影像藝術創作而言有著重要價值及影響,在藝術創作全過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科技領先的當今時代,數字媒體技術對影像藝術創作的影響愈發顯著,在該技術的輔助下,影像藝術創作更具親和力,能夠更為全面地呈現在大眾面前。
一、數字媒體技術基本概述
(一)數字媒體技術的概念
所謂數字媒體技術,可理解為是以計算機為媒介,能夠利用聲光控制來處理傳統形式的音視頻,使之具備藝術性及觀賞性,并通過數字通信技術廣泛傳播的一種現代化技術[2]。此技術主要用于研究圖文及音視頻等數字媒體的設計與開發,在游戲開發、影像制作、虛擬現實以及多媒體信息服務等領域發揮出應用價值。數字媒體整合了多種現代技術,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存在一定難度,要求使用者具有良好的操作能力,對計算機技術有足夠的了解,并且可以熟練使用各類電子設備來完成數字媒體的有效制作。目前,數字媒體技術已在多個領域得到推廣應用,為行業進步、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二)數字媒體技術的特征
較傳統媒體技術而言,數字媒體這種新型現代技術實際運用價值更高,這與其獨有特征相關。具體來說,數字媒體技術有以下五項特征[3]:①網絡化:數字媒體技術依托于信息網絡來完成信息傳播,不僅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高效傳播,而且還可以促進國際信息交流及傳播,由此形成數字文化產業,這也是傳統技術難以比擬的優勢。②數字化:在信息處理方面,數字媒體通過數字化處理促使傳統媒體內容轉變為數字形式,不僅為媒體內容的存儲、復制以及傳播提供了便利,同時也能保證這些環節的可靠性及穩定性。③交互性:雙向通信及交互是數字媒體技術與傳統技術的本質區別,數字媒體可提供良好的信息交互平臺,為用戶提供參與媒體內容創作機會,讓人們在平臺中共享資源,實現信息的有效交互[4]。④可編程性:從技術構成上看,數字媒體技術由計算機等多項先進技術融合發展而成,因此能夠實現對各種數字信號的編解碼、存儲以及處理,在編輯、調整音視頻及圖像等媒體資源時亦可發揮出作用。⑤聚合性:在實際應用中,數字媒體技術可整合不同類型的媒體內容,由此創作出多樣化媒體產品,譬如交互式游戲。
二、影像藝術基本概述
(一)影像與影像藝術
近些年,“影像”一詞的使用愈發廣泛,但其含義較為繁雜。物理學家柏拉圖在關于可知、可見世界的分類方面提到了影像一詞,他認為可知世界等同于理式世界,而現實世界是“可見的”,等同于可見世界[5]。但現實世界亦有實物、影像之分,一切自然界以及自然/人造物均為實物,但由人們想象或根據實物所繪制的一切圖像圖畫均為影像。由此看出,柏拉圖將影像理解為圖形、圖像。此后,奧古斯丁在分析美的理論時也用到了影像一詞,他將美分成三個不同等級:理智美;精神美;物質美。在奧古斯丁看來,物質之所以美,是因為其是上帝美的影像,可見,他對影像的理解偏向于“影子”。而現代漢語詞典中,影像除了指肖像、畫像之外,還泛指物體在光學或是其他電子裝置作用下所呈現的形狀[6]。鑒于此,我們可將影像定義為包含畫像、肖像以及光學/電子圖像在內的一系列圖像。在科技不斷發展中,影像的表現形式也發生一定變化,活動圖像隨之出現,這也是現如今被人們普遍接受并使用的影像內涵。這種活動圖像的出現與電影及相關派生技術有關,泛指由數字成像、計算機網絡等現代高新技術制作而成的具有可復制性及可傳播性的圖像。在科學與藝術雙向融合的過程中,影像創作及傳播在先進科技的輔助下得到進一步發展,形成了以電視、計算機及信息網絡等新媒體為表現手段的“影像藝術”。
(二)影像藝術的基礎概念
影像藝術與傳統藝術形式有所不同,它整合了圖形、音頻以及動態化特效等元素,給受眾帶來全新的視聽畫面[7]。換個角度說,影像表現出明顯的視覺感知特性,經過光學設備的特殊處理,最終形成集多種元素于一體的動作效果,同時還可以根據特定順序使不同畫面及各個分鏡頭有效串聯在一起,從而制作出完整的作品。影像藝術創作需要以相應的技術及硬件為基礎,而在各種高新技術不斷進步和成熟的大環境下,影像藝術創作得到進一步發展,藝術表現形式也愈發多元化。同時,隨著共享技術的廣泛運用,更多特色鮮明的影像藝術作品映入大眾視野。
三、數字媒體技術在影像藝術創作中的應用
(一)數字合成技術
在影像藝術創作領域,影像合成是十分關鍵的環節,需要借助于數字合成技術來實現對各影像片段、圖像與聲像、影片與文字以及影片與特效的合成處理,從而使得處理后的影像作品更具觀賞性[8]。此外,實拍、虛拍的有效合成也是當前影像藝術創作中影像合成的重點內容。數字合成技術的運用可以整合各種原始素材,利用計算機逐一合成這些原始素材,使之混合為復合畫面,使整個作品更具條理性、次序性和視覺感染力,是創作優質影像藝術作品的必備技術。
(二)虛擬合成技術
影像藝術作品的創作不僅僅要用到攝影實拍技術,同時還需要通過虛擬合成技術對影像畫面進行優化和完善,以達到更為理想的視覺效果。絕美愛情電影《泰坦尼克號》以及《金剛》《魔界》《阿凡達》等優秀影片在初期制作時均用到了虛擬合成技術。上述影片拍攝期間,大多數場景都是在綠幕前完成的,在后期設計與修正過程中,借助虛擬合成技術可以完成背景替換與融合,從而生成震撼人心的影像場景,更好地感染觀眾[9]。現階段,電子計算機飛速發展,在較大程度上促進了數字媒體技術在影像藝術創作領域的推廣與應用,而其中的虛擬合成技術更是在藝術創作中發揮出難以取代的作用,是渲染作品氛圍、增強畫面震撼力的關鍵技術之一。
(三)虛擬預演技術
在以電影為代表的影像藝術作品創作過程中,常用到虛擬預演(Previz)技術(亦有“3D故事板”之稱)。這一技術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預覽效果,便于更好地規劃創作方案。傳統故事板雖能對影像藝術作品形式進行策劃,但在計算分鏡頭時間、人物與環境間的比例及角度等方面存在精確度不足的問題,所以在實際拍攝過程中畫面構圖通常難以達到創作預期,影響作品最終效果[10]。相對而言,虛擬預演可以通過效果預覽使藝術創作者及時了解設備布局、場景布置、人物站位相關信息,而創作者能夠根據這些信息對既定創作方案進行適當的整改,確保鏡頭運動的合理性以及畫面構圖的美觀性,在此情況下作品質量可得到有效保障。早期,影像藝術創作主要通過3DMax等動畫軟件來實現虛擬預演,基于分鏡頭劇本利用3D模型來綁定簡單動畫,以此作為實拍時取景、人物走位、導軌運動以及攝影角度的參考。而近些年,實時演算技術取得全新發展突破,在此情況下虛擬預演在影像藝術創作中的應用也愈發廣泛[11]。此外,在傳感器、動作捕捉以及空間定位等現代智能技術的加持下,虛擬預演也由以往的3D動畫渲染漸漸轉為實時交互渲染,在影像藝術創作方面的運用價值及重要性也得到大幅提升。
四、數字媒體技術對影像藝術創作的影響
經過上文分析不難得知,數字媒體技術用于影像藝術創作領域后,為藝術創作帶來了諸多高新技術,對藝術創作水平的提高、視覺效果的改善、創作質量的改進、表現形式的豐富以及傳播互動性的增強有積極影響。
(一)提高創作者的藝術創作水平
在個人設計思想的基礎上將數字媒體技術引入影像藝術創作環節,可實現對各種影像素材的數字化處理,創作效率得以全面提升。對于影像藝術創作者來說,在數字媒體所提供的技術支持下,其藝術創作水平可得到明顯的提高,藝術創作思維亦可得到有效拓展,從而能夠設計出更多優質影像藝術作品[12]。運用該技術時,創作者能夠以更快的速度完成對影像畫面色彩、虛實變化以及運動空間的有效處理,顛覆了傳統的影像藝術呈現形式,同時可以激發創作者聯想及想象思維,有助于其突破既往創作瓶頸,充分調動其藝術創作熱情。此外,數字媒體還能夠促進影像藝術作品展現效果的進一步改善,讓受眾在觀看作品的過程中深入感受創作者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的想法與感受,領會影像藝術的魅力所在,同時也能夠使創作者在影像藝術創作領域實現自我突破,達到全新創作高度。
信息時代的到來讓我們清楚認識到信息技術的真正價值,不管是平面藝術還是影像藝術,其設計與創作均涉及諸多數據信息,這意味著創作者需要具備出色的信息識別、捕捉及處理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海量信息中鎖定關鍵信息,并從中得到靈感與啟發[13]。現如今,各種新媒體平臺不斷增多,為影像藝術傳播提供了多元化渠道,同時也為藝術創作者提供了大量的反饋信息,如大眾對影像藝術作品類型的偏好、對影像畫面的追求以及對藝術風格的需求等。而創作者可以借助計算機技術對以上信息內容進行系統化分析,從而了解大眾觀影心理與需求,據此創作出滿足大眾視覺以及聽覺需求的影像藝術作品。在此過程中還可以利用數字合成、虛擬合成等數字媒體技術在影像畫面中融入更多元素,提高畫面的寫實性,給大眾帶來更好的視聽體驗,對藝術創作水平的進一步提升有正面影響。
(二)改善影像藝術創作視覺效果
在時代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對藝術的審美要求也持續提高,在此情況下,傳統技術所制作的視覺效果逐漸無法滿足人們在影像藝術審美方面的需求。為更好地應對這一變化,還綜合考慮各式標準下的影像藝術審美發展情況,合理運用現代技術來提高影像藝術創作水準,在聲音、動作以及整體畫面的表現上取得新突破,以達到人們對影像藝術后期特效的預期標準[14]。影像藝術主要由各種富有深意的影像畫面構成,現如今,影像藝術創作得到包括數字媒體在內的多種高新技術的有力支持,由以往的單一維度發展逐漸轉變為多元化立體畫面,視覺效果得到明顯改善。同時,計算機技術的大范圍普及也為影像藝術創作的多元發展提供了諸多便利。譬如,多聲道混剪、動態交互等。在這些技術的共同作用下,影像藝術創作迎來了空前未有的發展契機,音質得到大幅提升,畫面設計結構也不再局限于傳統模式。更為重要的是,各種合成技術的應用有效豐富了視覺畫面,并且提供了更多逼真的動作特效,給大眾帶來了更強的感官沖擊,進一步激發其新鮮感,也使得新媒體技術的藝術創作價值得到充分體現。
此外,3D動畫以及特效技術也是影像藝術創作中常見的數字媒體技術,創作者可以在計算機端通過圖像生成、3D建模以及畫面渲染等手段得到震撼人心的影像視覺效果,同時可以構建出虛擬仿真世界,使大眾在觀影過程中感受超現實世界所帶來的刺激[15]。首先,3D動畫能夠提高影像角色及場景創作的靈活性。傳統模式下,影像動畫制作往往需要以手繪方式來完成,而3D動畫可通過虛擬模型對角色形象進行高效塑造,并且可以對其動作及表情進行精細化處理,塑造出的角色栩栩如生,且創作效率亦可得到提升。其次,在影像藝術創作時正確運用特效技術可以優化影像畫面視覺效果,打破傳統限制,利用數字特效在虛擬影像環境中打造各類超現實場景及特效,譬如影像藝術作品中常見的爆炸、風暴等自然界物理效應,這些都是經過數字特效技術的特殊處理而形成的,其所帶來的視覺沖擊能夠讓大眾為之震撼,猶如身臨其境,同時也提高了影像藝術作品的娛樂價值。另外,數字媒體技術對視覺效果的改善作用也使影像藝術創作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科技及經濟的進步激發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對影像作品的視覺效果有更高的追求,并且對奇幻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故而更傾向于觀賞更具視覺沖擊性的影像藝術作品,如《復仇者聯盟》《阿凡達》等[16]。這類影像藝術作品均具有奇幻的場景與特效,視覺效果優異,上映后獲得較高的收視率,受到觀眾一致好評。
(三)改進影像藝術創作質量
數字媒體時代,不管是通過二維還是三維空間來展現影像藝術畫面,都能夠依托于計算機技術來實現高質量藝術創作。同時,VR虛擬現實以及3D立體的應用,也使得影像藝術創作質量得到全面改進,拓寬了影像畫面的優化發展道路。而全息影像、立體影像以及各種特效場景的融入也進一步強化了畫面感染力,對藝術創作質量的提高大有裨益。影像藝術創作中數字媒體技術的運用不僅僅是順應當今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人類審美革新突破的重要表現。數字媒體對影像藝術創作的影響并非只局限于畫面效果的改善上,還體現在藝術創作質量的改進上,使大眾能夠在全新的視覺盛宴中體會影像藝術的特殊魅力[17]。影像畫面中,人物與環境、圖像與文字特效的完美結合以及虛擬與現實的有效融合極具藝術性,這也是數字媒體技術藝術價值的具體體現。運用數字媒體技術來完成影像藝術創作既能夠彰顯現代科技美,亦能夠弘揚傳統藝術美,并且可以促進二者的深入融合,創作出豐富多彩且含義深刻的影像藝術品。就目前來看,當代影像藝術創作已與數字媒體技術形成“綁定關系”,并且數字媒體本身就是藝術創作的具象化體現,在藝術創作中加入該技術可以賦予傳統藝術現代化特征,使其更貼合當代人的藝術審美。
依托于數字媒體技術,創作者能夠構建數字化場景,使影像角色在超現實環境中演繹精彩情節。在數字化場景中,創作者能夠獲得無限創作空間,迸發藝術創作靈感[18]。傳統影像藝術創作往往要通過實際場地搭建或者是實地取景的方法來制作影像原始素材,而這兩種方法在實施過程中常受到時空限制,且需要投入較多成本。但數字化場景的有效構建則無須考慮上述限制因素,創作者僅需通過計算機操作便能夠制作滿足藝術創作所需的虛擬場景,不管是歷史背景還是科幻場景,在數字媒體技術協助下均能夠順利完成數字化場景創建,有效突破了現實條件的桎梏,便于創作出高質量影像藝術作品。而虛擬現實技術除了能優化視覺效果之外,還可以帶來互動體驗,為觀眾提供與影像藝術中的人物角色互動的機會,不僅實現了創作質量改進,而且能夠對影像藝術的長效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具體來說,在觀賞影像藝術作品時,觀眾可以通過佩戴顯示設備“進入”影像畫面中的虛擬環境,并通過操控手柄與其中的角色進行交互,從而獲得更加真實的觀影體驗[19]。此技術的應用,可增強觀眾對影像藝術作品的參與感以及情感共鳴,這無疑是對影像藝術創作質量的高度認可。
(四)豐富影像藝術創作表現形式
雖然藝術源于現實、源于生活,但藝術創作同時也具有抽象性和虛幻性,正因如此,藝術品才會擁有無限魅力。影像藝術是一種以動態圖像為呈現載體的藝術形式,既往階段由于技術水平滯后,在影像藝術創作中難以制作出一些虛幻場景與特效,但數字媒體的問世與應用較好地解決了影像藝術創作所面臨的種種阻礙,使得影像藝術創作表現形式得以不斷豐富[20]。得益于數字媒體技術的輔助,創作者可以自由發揮想象,對于無法通過攝影實拍獲取的影像素材,可通過虛擬合成技術來呈現所想內容,以更加生動的形式表現藝術內容,這是傳統創作難以企及的高度。而這種藝術創作方式常常被用于電影制作,《星際穿越》就是很好的例子。雖然人類長期以來都在探索外太空知識,但仍存在認知不足的問題,對外太空真實情況的了解還不夠全面,此時只能將希望寄托于數字媒體技術,通過技術的合理運用來呈現導演腦海中想象的外太空場景,最終完成影片的制作。據此不難看出,當代數字媒體技術的融入,彌補了傳統藝術創作在場景表現方面的短板,豐富了影像藝術創作內容的表現形式,為影像藝術創作及發展帶來了極大便利。
(五)增強影像藝術傳播的互動性
傳統模式下,影像藝術傳播存在一定缺陷,如傳播形式單一、靈活性不足等,但隨著數字媒體的引入,以上問題得到較好的解決[21]。原因在于,在影像藝術創作中,當代數字媒體技術以信息網絡為藝術傳播媒介,同時能夠實現互動性藝術傳播,促進了大眾與藝術品間的有效交互,提高了影像藝術的親和力。在這一過程中,人機交互技術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人機交互的主體分別為人類和計算機系統,二者之間的交流互動科技領域被稱作“人機交互”,涉及交互信息采集、加工、處理及反饋等流程。初期,人機交互多通過輸入設備(譬如鍵盤、鼠標)來實現,隨著科技的進步,人機交互也得到較大程度的發展,語音、手勢以及肢體動作識別成為當代人機交互體系中的主流技術。而傳感器的引入使得人機交互得到進一步完善,在交互信息的實時捕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22]。
在影像藝術創作階段,為了給大眾帶來更加真實的體驗,通常會借助于人機交互來增強觀眾與作品的交流,而紅外線、溫濕度、聲音、圖像、運動及電容傳感器則是常用的交互信息采集設備。數字媒體時代,互動性是影像藝術作品的典型特征之一,觀眾的參與能夠促使藝術影響力得到進一步發揮,而這種互動性的實現離不開數字媒體技術的支持。在實際創作中,應結合影像藝術作品表現形式科學選擇交互技術。譬如,互動影像藝術作品《大過年》在創作階段選擇通過觸摸式電容傳感器來促進觀眾與作品的互動。觀影過程中,觀眾可以做出相應的手勢或者移動身體來觸發作品中的各種元素(如投影、聲音等)[23]。與傳統靜態影像藝術展覽相比,這種互動影像作品在調動觀眾參與性方面有突出優勢,能夠讓觀眾在欣賞藝術的過程中享受“藝術創作者”的獨特體驗,同時也能通過動態影像領會傳統文化內涵。由此可見,當代數字媒體能夠增加影像藝術傳播的互動性,使觀眾在互動中更好地感受藝術以及作品內容中蘊藏的深刻意義。
五、新技術下影像藝術未來發展的新方向
經過以上的探究與分析,可得知新興技術如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在藝術領域內的革命性應用是不可被忽視的。新技術拓寬的不僅是藝術表現的邊界,同時也為創作者開拓了多種創作手段及渠道,用全新視角重新定義藝術創作,并開創性地打造作品與觀眾的互動,面對新技術不斷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影像藝術的未來發展將更側重于藝術與新技術融合的新方向。
(一)沉浸式的藝術體驗
在未來,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將成為影像藝術創作的新手段。此技術的運用可以讓觀眾沉浸在由藝術家創造的虛擬世界中,全方位的感官體驗會極大地增強其作品的表現力,從而吸引更廣泛的觀眾,增加影像藝術的可達性和參與度,加強作者與觀眾的共鳴,降低藝術鑒賞的門檻,使藝術創作更為普及化、大眾化、定制化、商品化。
(二)人工智能的助力創作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社會各領域都與其結合應用。人工智能通過不斷訓練、深度學習算法、歷史藝術作品的數據分析、觀眾感官數據收集等方式,輔助創作者形成獨有的風格特色,開創全新的表現形式,推動影像藝術作品的個性化及定制化的發展。這既能簡化作品的創作過程,又能為創作者帶來更多的藝術探索可能。所以影像藝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結合與應用將成為必然趨勢。
六、結束語
當代數字媒體技術現如今已被廣泛用于影像藝術創作領域并且對影像藝術創作帶來了較大影響,體現在提高創作者藝術創作水平、改善藝術創作視覺效果、改進藝術創作質量、豐富藝術創作表現形式、增強藝術傳播互動性等方面,為影像藝術發展鋪墊了良好基礎。如今,技術、藝術的雙向融合已然成為影像藝術創作的主流趨勢,同時也是影像藝術創作實現突破性進展的必由之路。未來,二者的深入聯動將進一步推動影像藝術創作水平及質量的提高,我們應積極探索數字媒體技術潛在的應用價值,為影像藝術產業的創新發展助力溢彩。
參考文獻:
[1]張繼江.數字媒體與當代藝術的融合發展研究[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3):27-29.
[2]關夷君,邵長順.淺析數字媒體技術在影視藝術創作中的應用[J].藝術教育,2022(08):144-147.
[3]廉利.當代數字媒體技術對影像藝術創作的影響[J].參花(下),2021(09):106-107.
[4]張娟.數字媒體技術在影視動畫后期制作中的應用[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3(10):48-50.
[5]趙夢月.淺談數字媒體技術對電影藝術的影響——以電影虛擬角色制作的發展為例[J].中國報業,2021(18):62-63.
[6]王晉寧,黃心淵,趙偉然.人工智能數字影像的電影化之路——未來影像奇觀構建[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23(11):71-79.
[7]張寶龍.融媒體時代數字媒體技術在動漫設計中的應用探析[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3,3(11):60-62.
[8]王巖松,梁又雙.現代新媒體技術對藝術類高校學生創作的影響[J].大觀(論壇),2022(06):117-119.
[9]周玥.運用數字媒體技術進行校園漢服影像設計的研究[J].旅游與攝影,2022(13):154-156.
[10]張勃漢.數字媒體技術在影像創作中的應用[J].傳媒論壇,2021,4(09):119-120.
[11]史德巖.數字媒體語境下影像藝術的創新與應用[J].藝海,2020(07):79-81.
[12]殷莉.數字媒體技術對影視文化傳播的影響力分析[J].藝術品鑒,2023(23):138-141.
[13]王保存,王濛.數字媒體時代影像藝術特征及發展研究[J].藝術大觀,2023(07):91-93.
[14]王剛,邵俊翔.數字媒體中的智能手機影像藝術的聲畫關系探究[J].明日風尚,2022(13):175-178.
[15]魏文爽.從再現到再造:數字電影影像新變探析[J].電影文學,2022(18):52-56.
[16]李錦繡.“擬像—造像—虛像”數字影像藝術創作主體和形式的轉譯[J].藝術與設計(理論版),2022(12):91-94.
[17]馬丁丁.數字媒體下非遺動態傳播的影像表達[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20(07):135.
[18]劉曉玉.數字媒體視域下科幻電影的技術美學與奇觀化敘事[J].電影文學,2023(20):105-108.
[19]王旭東.數字媒體時代時尚電影的制作與內容轉變[J].現代視聽,2022(10):64-67.
[20]湯鑫悅.基于數字媒體技術對當代藝術創作的影響分析[J].藝術大觀,2020(15):123-124.
[21]宋璐瑤.后影像時代的新媒體藝術探索——數字媒體與當代藝術的融合[J].傳媒論壇,2019,2(10):38.
[22]劉天成.當代數字媒體技術對影像藝術創作的影響[J].藝術品鑒,2022(09):133-135.
[23]王志強.數字媒體技術在新媒體藝術創作中的應用——以互動影像裝置作品《大過年》為例[J].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22(04):23-26.
作者簡介:陳偉星(1995-),男,山東莒縣人,博士,從事影像藝術設計、影視制作、數字媒體技術、影像媒體傳播、影像制作教育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