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裝飾紋樣作為一種高度凝結的藝術符號,承載著各民族獨特的風俗習慣與文化信仰。它們的表現形態受生產力水平、時代審美、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例如,朝鮮族傳統十長生紋樣是其民族先人從生活中提取出十種物象,并通過藝術化裝飾將其變為寓意吉祥長壽的紋樣。十長生作為中國朝鮮族的代表紋樣,指日、云、山、石、水、鶴、鹿、龜、芝(不老草)、松等自然物象。本文將從朝鮮族的起源入手,對十長生紋樣的起源、構成元素、形成過程中所受的影響以及實際應用等多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十長生紋樣;朝鮮族;藝術符號
中圖分類號:J5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4)13-0-03
“十長生”紋樣的出現不僅可體現出朝鮮族先人對日常生活的細心觀察,更表達了該民族對健康長壽的渴求。他們通過日常生活中看似永恒存在的事物進行元素提取,創作出了這些寓意吉祥長壽的裝飾紋樣。這不僅是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日臻豐富的歷程,也是自身文化認同的重要表現。
一、朝鮮族十長生
(一)中國朝鮮族簡述
關于朝鮮族的起源與歷史有著多種解釋,早在明末清初時期就已經有一部分朝鮮族的祖先定居于我國東北、華北等地區。19世紀70年代受朝鮮北部頻發的自然災害與高麗政府腐敗統治的影響,越來越多的朝鮮人民迫于生計選擇向外移民。
(二)十長生紋樣的構成
十長生紋樣中的“長生”二字就直接反映出了朝鮮族人民對其寄予的美好期望。傳統的朝鮮族十長生紋樣主要是由日、云、山、石、水、鶴、鹿、龜、不老草、松等物象組成。按照自然界中的關系可將其以天、地、動物、植物四大類進行劃分。
1.天
(1)日
生于高麗王朝后期的大儒李穡①曾在其詩《歲畫十長生·其一》中寫道:“日輪萬古無停處,可笑姮娥或后先。”這句詩前半句的意思可大致理解為太陽自古以來從未停息,晝夜之間輪轉不止。從此處可以明顯看出,太陽被賦予了永恒不滅的象征意味。此外,在朝鮮族神話故事中,主神桓因也被視為太陽神,其孫為檀君朝鮮的開國國君,代表了萬事萬物的生生不息與無所不能的神力,在十長生的物象中占據著崇高的地位。
(2)云
李穡在其《歲畫十長生·其二》中描繪道:“觸石漫空勢迥殊,藏形海市與天街。雖然舒卷迷人眼,興雨祈祈萬物蘇。”云在神話故事中多出現于仙人腳下,其本身連綿不絕,不知源盡的特性也多被賦予壽元悠長的意義。云紋本身在十長生中與其他紋樣相互連用,將本身的祥瑞寓意與長壽思想結合,具有更廣泛的運用范圍[1]。
2.地
(1)山與石
山與石本身也被視為堅韌隱忍與永恒不變的代表。在泰山岱廟雨花道院“石刻園”中就有一顆“百壽石”,上鐫“壽”字百個,書體不一,大小不同,相互錯雜。不止朝鮮族聚居地區,全國各地也不乏向奇石祈福的風俗,不同形狀的巖石也被賦予了不同的象征意義,但究其根本都與“福祿壽”的美好期許緊密相連。
(2)水
水是生命之源的觀點出現在許多民族關于世間萬物起源的論斷中。水本身滋潤萬物,其湍流不止、連綿不息的特質代表了生機與活力。李時珍將水視為百藥之王②,這與朝鮮族先祖認為水可凈化萬物、延年益壽的觀點不謀而合。
除此之外,水可根據其特征有動靜之別。水以靜態形象示人時體現的是包容萬象、仁慈寬厚的特質,這一點也可以與古人形容長者“六十而耳順”的品性相結合。而動態示人的水如瀑布,湍急的江流等就更可以表現出生命的奔騰不息與蓬勃向上。十長生紋樣中的水也多以洶涌不息的瀑布、漣漪分明的江流示人,以此表現出生命的活力。
3.動物
(1)鶴
仙鶴獨立,眺望遠方,端莊美麗,色彩典雅。在古代人們經常用有仁慈紳士之風的白鶴來形容一個有德行的賢能之士。如藏于上海市博物館的宋代龜鶴紋玉飾就是鶴紋與龜紋、靈芝紋聯用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淮南子·說林訓》中也曾提道:“鶴壽千歲以極游賞。”中國古代以仙鶴作為壽的標志,常將其與仙山、流云,以及仙人等形象相結合。而在朝鮮族十長生紋樣中,鶴就經常被置于云紋、山林之間,或口銜靈芝用以表達延年益壽之意[2]。
(2)鹿
鹿與三福神“福祿壽”中的“祿”同音,因此有吉祥長壽和升官發財之意。晉葛洪在《抱樸子》中稱:“鹿壽千歲,滿五百歲則白。”汪肇也曾作過一幅《五鹿圖》③,畫中五只鹿立于山林之間,有的正低頭嚼草,有的恰巧回頭張望,這五只鹿與一側的松樹、竹林等物象一同出現,有著賀喜祝壽、流年吉祥的寓意。鹿在十長生紋樣中多為白鹿,也由此進一步表現出鹿作為祥瑞仙獸為人間帶來長壽,送予安康的美好寓意。
(3)龜
龜紋一向是長壽紋樣中最為典型的代表。古人認為,龜可耐饑渴,又能匯聚靈氣,厚積薄發,具有相當頑強的生命力。龜的長壽寓意也常出現于古詩中,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效陶潛體詩十六首》并序中提到的“松柏與龜鶴,其壽皆千年”,以及宋代詩人丁謂在《龜》中寫到的“膺期千歲色,垂世九疇文”等一眾詩人都贊嘆了神龜壽命的悠長。在傳統的十長生紋樣中,龜紋常與鶴紋等結合,共同表達長壽寓意,也多出現于水邊的巖石上表現出愜意的自然氛圍[3]。
4.植物
(1)松
《說苑·談叢》中記載“草木秋死,松柏獨在”。每逢冬季,其他的樹木已在寒風中僅剩殘枝瑟瑟發抖,而松樹卻仍以蒼翠的模樣傲然示人,因其四季常青,近乎不老無變的特質故而產生“松喬之壽”“松柏之壽”等成語用以形容長壽。在日常的祝壽宴上,也可常常聽到諸如“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的賀詞,可以看出松樹被人們視為長壽的代表物象之一。松樹紋樣也常與鶴紋聯用,繪成“松鶴延年”“鶴發松姿”“松形鶴骨”等圖案,被用于服裝、建筑等諸多方面的裝飾中彰顯其長壽寓意。
(2)不老草
在民間,“不老草”即為“靈芝”的別稱,具有安神保健、延年益壽的功效,在古代也被稱為仙草,在封建王朝時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4]。《神農本草經》對靈芝的描述為:“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輕身益氣,不老延年。”在朝鮮族民俗中,它不僅代表長壽,且與多子、多產、多男等信仰聯系在一起,是“富貴多男、希求多產”的象征物[5]。
(三)組成十長生紋樣的物象選擇
除了上述所提到的自然元素之外,具有長壽象征的物象還有許多,但十長生紋樣的元素固定不變與朝鮮族主要聚居地區的自然環境以及中原漢地農耕文明的影響密不可分。
十長生紋樣中的“松”紋,以當地的赤松為原型。這種松樹主要分布于圖們江流域以北,逐漸延伸,其憑借優良的天然更新能力成為長白山東北部地區獨特的森林景觀類型之一[6]。
朝鮮族人民在如此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下不懼險阻,勤懇開荒,發展出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朝鮮族人民多傍河生活,周圍多山丘,因此水、山、石等物象納入十長生紋樣中也就不足為奇了。
需要注意的是,十長生紋樣并非自古以來一成不變。如成伣④在其詩《受賜歲畫十長生》中提道:“日月常臨照,山川不變移。竹松凌雪霰,龜鶴享期頤,白鹿形何潔,丹芝葉更奇。長生深有意,臣亦荷恩私。”同時,出現了“月、川、竹”這些特殊物象,“桃”偶爾也會被歸入“十長生”紋樣中,這些元素都被視為長壽的象征。然而,無論組成元素有何替換,最終呈現的數量總以十個為主,其象征意義也離不開健康長壽的美好寓意[7]。
二、形成“十長生”紋樣的思想基礎
中華民族對于長壽的追求根植于人們的潛意識中。《尚書·洪范》中有五福之說,“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而“五福壽為先”,人們把壽作為五福之首,表達了人們把長壽作為享受一切福氣的前提。[8]朝鮮族先人們將與長壽相關的多種物象組合起來,形成了后世流傳的十長生紋樣,相信可以借由十長生紋樣本身的祥瑞之意趕走厄運,獲得健康長壽,生活幸福安康。
《管子·禁藏》中也有記載:“夫凡人之情,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在此,可將長久的壽元與穩定的生活理解為“利”,對死亡的避諱與恐懼理解為“害”,就這種趨利避害的本能下人們對長壽的追求也就合乎情理了。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提出:“對死亡的恐懼是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人類本能之一。”[9]在這種生與死的矛盾中,人們越發渴望長壽,因此,對長壽的崇拜與追求便應運而生。
三、承載“十長生”紋樣的物質載體
裝飾紋樣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產物,需要依附于其他的物質載體上才能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價值,十長生也不例外。如李穡的詩歌《歲畫十長生》的題目一般,在高麗王朝后期就有過年時親友間相互贈送印有十長生紋樣的“歲畫”這一風俗。除此之外,“屏風”與“刺繡藝術”則為承載十長生紋樣最常見的載體。
又在花甲壽宴上,兒孫們會在十長生屏風前恭祝家中老人健康長壽。此外,繪有十長生紋樣的屏風也被視為藝術珍品收藏于世界各地。位于美國西北部太平洋沿岸的俄勒岡大學博物館中同樣藏有一架十長生屏風,該屏風一共十扇,其中兩扇記錄官職與名稱的座目,剩余的八扇屏風則顯現出華麗的青山綠水十長生圖[10]。
朝鮮族刺繡,是中國朝鮮族民間傳統手藝之一,也是朝鮮族婦女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反映了她們細膩的生活情感和聰明智慧的優美品格。⑤十長生紋樣伴隨著刺繡技藝出現在朝鮮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結束語
十長生紋樣作為朝鮮族最具代表性的裝飾紋樣,凝結了長久以來朝鮮族人民及其先輩們對長壽這一信念最樸素的情感。十長生紋樣的形成原因以及構成其物象選擇,無不深受多方面的影響。無論如何,其健康長壽的象征意義在歲月的更迭中越發定型,成為后世朝鮮族人民世代認同的文化標志。其象征的長壽文化始終在朝鮮族文化乃至民族文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凝聚朝鮮族先民智慧并為后輩世代銘記的重要文化符號。
參考文獻:
[1]韓曉增,李娜.中國東北黑土地研究進展與展望[J].地理科學,2018,38(07):1032-1041.
[2]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評論員.中華文明的根在農耕文明[N].農民日報,2024-01-18(001).
[3]王麗娜.壽神崇拜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6.
[4]張金霞,陳強,黃晨陽等.食用菌產業發展歷史、現狀與趨勢[J].菌物學報,2015,34(04):524-540.
[5]李錦海.中國朝鮮族“十長生”紋樣研究[D].山東工藝美術學院,2020.
[6]金永煥,代力民,李鳳日.長白山區天然更新赤松幼樹的構型分析[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3(04):4-6.
[7]王純信.朝鮮族民間刺繡中“十長生圖”釋[J].藝圃(吉林藝術學院學報),1995(02):28-31.
[8]張賽.中國壽神崇拜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9.
[9]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10]樸本洙,李賢淑.俄勒岡大學博物館藏十長生屏風研究——王世子痘候平復陳賀契屏之一[J].沈陽故宮博物院院刊,2009(02):153-164.
作者簡介:王晨晨(1997-),女,河南商丘人,碩士,從事職業技術教育、藝術設計等研究;張毅恒(2002-),男,安徽合肥人,本科,從事民俗文化、中國傳統藝術等研究;王卓(1982-),女,吉林長春人,碩士,副教授,從事視覺傳達設計、藝術教育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