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高校音樂鑒賞課程作為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的重要一環,如何利用數字化技術為高校的音樂鑒賞課程賦能值得深思。本文分析了高校音樂鑒賞課程數字化教學的必要性和現狀,通過分析數字化賦能高校音樂鑒賞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旨在探討高校如何利用數字化技術優勢提高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質量,進而為高校音樂鑒賞課程的創新與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數字化;高校音樂教育;音樂鑒賞課程;教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4)13-0-03
隨著數字化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也隨之發生了許多創新與變革。作為高校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鑒賞課程在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傳統的音樂鑒賞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難以滿足現代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探討數字化技術如何有效促進高校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將從高校音樂鑒賞課程數字化教學的必要性和現狀入手,試圖找到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系列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希望通過筆者粗淺的分析,能夠為高校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提供助力。
一、數字化賦能高校音樂鑒賞課程教學的必要性
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目的是通過視聽結合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官體驗,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音樂,感受其背后的故事與情感,進而增強審美能力和音樂素養。傳統的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方式主要依賴于播放教材內的音頻資源,教師結合音樂理論進行抽象的講解,對音頻內容進行賞析。這種相對單一和程式化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同時由于資源有限,難以有效地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達到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的目的。因此,利用數字化賦能高校音樂鑒賞課程就顯得十分必要。
(一)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寬了學生音樂視野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迅猛發展,音樂鑒賞課程迎來了教學資源空前豐富的時代,教師可以不必拘泥于教材的內容,通過互聯網輕松獲取各種音樂資源,為學生提供了更多深入了解各種音樂風格和流派的機會,并通過數字化技術,制作或收集高質量的音樂視頻、音頻剪輯、動畫等多媒體資源進行教學。這些資源能夠幫助教師更加詳細和生動地展示授課內容的音樂背景、文化內涵與情感表達。在豐富教學內容的過程中,拓寬了學生的音樂視野。
(二)數字化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
音樂鑒賞課的核心目的之一,是讓學生在視聽中理解音樂所表達的情感,聽懂音樂背后的隱語,增加學生的音樂感受力。數字化技術可以使教師通過互動式教學軟件、虛擬現實技術等工具,營造出更加生動、真實的音樂場景,這種沉浸式的音樂體驗能夠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授課內容,身臨其境般感受音樂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達到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目的[1]。
(三)體驗個性化學習,滿足學生需求
傳統的教學方式受技術、資源、模式等方方面面的限制,在教學中很難實施差異化教學,數字化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體驗,通過智能推薦系統,平臺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興趣偏好等,為他們推薦合適的音樂作品和學習內容。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節奏和方式,自由安排學習時間和地點,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習效率。
(四)精準評估反饋,提升教學效果
數字化技術在教學評估與反饋方面的應用,使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過程更加精準化和高效化。通過學生的學習數據,教師可以精確地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成績,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節,為學生提供更加精準的指導和反饋,進而提高他們的音樂鑒賞能力。
二、高校音樂鑒賞課程數字化教學現狀
(一)數字化教學在課前準備階段的應用現狀
數字化教學的應用使得教學前的準備工作更加精細和高效。教師在課前通過在線問卷、數據分析等工具,全面了解學生的音樂基礎、興趣偏好和學習需求,為制定個性化的教學計劃提供有力支持。同時,教師能夠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篩選出既符合教學目標又符合學生審美的音樂作品,利用數字音樂庫、在線音樂教材、多媒體教學課件等豐富資源,獲取所需的教學素材,通過多媒體展示、互動演示等方式,為音樂作品能夠更為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做足準備,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為授課環節奠定良好的教學基礎。
(二)數字化教學在授課階段的應用現狀
在授課階段,數字化教學的應用進一步提升了教學質量,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教師利用網絡音樂資源,結合不同的呈現方式,如音樂+文本、音樂+視頻、音樂+電影、音樂+舞蹈等形式,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音樂作品,感受音樂的魅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同時,數字化教學還為學生提供了更加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學生可以通過在線學習平臺、移動應用等渠道,隨時隨地訪問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通過在線討論和協作學習等交互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促進了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和交流[2]。
(三)數字化教學在課后評價與反饋階段的應用現狀
在課后評價與反饋階段,數字化教學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教師可以通過在線測試、作業提交等方式,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掌握程度。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習管理系統(LMS)等工具,對學生的學習數據進行分析和挖掘,以評估教學效果和改進教學策略。此外,學生也可以通過在線反饋系統,向教師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幫助教師不斷優化教學內容和方式。
三、數字化賦能高校音樂鑒賞課程教學所面臨的問題
(一)資源建設和統籌管理存在不足
數字化技術為音樂鑒賞課程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但如何有效地整合、管理和利用這些資源是一個挑戰,一是資源分散。音樂鑒賞課程所需要的數字資源往往分散在不同的平臺和數據庫中,師生可能無法一次性找到所有需要的資源,在資源檢索上耗費大量時間,從而影響了教學和學習效率。二是重復建設。由于不同部門或教師之間缺乏溝通和協作,往往會出現數字資源的重復建設問題。這不僅浪費了人力、物力和財力,還可能導致資源的混亂和冗余。三是更新不及時。音樂鑒賞課程的數字資源需要不斷更新以適應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然而,由于管理不善或缺乏足夠的投入,許多高校的音樂鑒賞課程數字資源更新不及時,甚至存在過時的情況,這些因素都為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質量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二)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更高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融入,傳統的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正經歷著深度的變革,同時也提高了對教師綜合素養的要求。數字化教學不僅僅是將傳統的教學內容簡單地轉移到數字平臺上,而是通過利用這些數字化資源和工具豐富教學內容,創造出富有吸引力和教育價值的教學模式,如通過多媒體將音樂、圖像、文字等多種元素融合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或是通過在線教學平臺教師可以與學生互動、分享教學資源、管理學生作業等,進而提高教學效果,但有些教師可能存在缺乏對這些軟件的使用技能,無法更好地利用數字化應用于教學。
(三)學生參與熱情不高
在傳統的音樂鑒賞課堂上,學生往往扮演著被動接受者的角色,他們的學習體驗通常受限于教師的講解和教材的內容,缺乏主動性。數字化教學使教學方式變得更加生動和直觀,在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方面提供了諸多的可能性,但即便如此,仍然存在學生缺乏參與熱情的情況,因此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參與度與互動性是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
(四)數字化與課程的融合程度不夠
在音樂鑒賞課程中深度融合數字化技術,不僅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更是為了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培養他們適應數字時代的學習能力。盡管數字化技術為教學提供了諸多便利,但并非所有技術都適用于所有教學場景,也并非所有的資源都適合教學內容,如何從海量的場景、資源中找到適合教學內容的資源,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是音樂鑒賞課程教學中面臨的又一難題。
(五)評估與反饋機制有待完善
數字化教學強調個性化和差異化的學習方式。通過準確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能力和興趣,從而為他們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學習資源和指導,同時及時的反饋可以幫助教師迅速了解教學效果,并據此調整教學策略。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高校仍存在如評估方式單一、反饋不及時等情況,影響了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掌握,以及數字化教學的持續改進和優化。
四、數字化賦能高校音樂鑒賞課程教學的應用策略
(一)搭建資源與管理統籌資源庫平臺
為解決資源與管理方面不足的問題,高校可以通過開發或整合現有資源,積極打造一個集中、全面、易用且經過初步篩選的音樂鑒賞課程資源庫平臺,該平臺囊括各類符合音樂鑒賞課程教學要求的音頻、視頻、圖片、文本等音樂資源,通過制定規范的資源更新和維護流程,確保音樂鑒賞課程的數字資源能夠與時俱進,滿足不斷發展的教學需求,幫助師生輕松檢索到所需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樣、優質的學習資源,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同時,通過資源庫平臺實現跨部門協作,促進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避免資源的重復建設,保持資源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更好地滿足教學需求,提升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質量。
(二)全面提升音樂鑒賞課程教師綜合素質
為適應數字化時代對教師能力的要求,高校應積極組織教師參加相關培訓,通過案例分析、實踐操作等多種方式,使教師能夠學習到前沿的理論知識的同時,掌握多媒體制作、在線平臺使用等操作技能,并將其靈活應用于教學實踐中。通過技術能力的提升,教師更好地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生動的教學體驗。同時,高校應鼓勵教師積極更新教學理念,摒棄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探索適應數字化教學的教學方法。利用諸如翻轉課堂、項目式學習等注重學生主體性和參與性的新型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提高教學質量。
(三)設計多元化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參與熱情
想要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可以從學生心理發展特點以及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入手,設計更為多元化的教學內容,如在課堂上播放學生感興趣的音樂和電影音樂片段,分析音樂的編曲、演唱技巧以及電影音樂中的情感表達,在興趣中潛移默化地學到了專業的音樂知識;再比如,可以通過視頻連線、虛擬現實技術等方式,邀請其他藝術領域的舞蹈家、戲劇演員等,與音樂鑒賞課程進行跨界合作,通過虛擬真實場景,感受音樂的魅力和氛圍,使不同藝術形式產生碰撞與融合,開闊學生的藝術視野,為學生提供創作靈感。在此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參與音樂教學的設計和實施過程,邀請學生擔任音樂活動的組織者、策劃者等角色,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組織能力和領導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與參與熱情。
(四)明確教學目標,促進數字化與課程的融合
在音樂鑒賞課程中,教學目標的設定是教學設計的起點,想要使數字化教學更加貼近教學,就要先明確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目標,即讓學生了解音樂的基本元素,如旋律、節奏、和聲、音色等,以及音樂的歷史、文化和風格,還要培養學生分析和解讀音樂作品的能力,讓他們能夠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表達意圖和藝術特色等。在明確了教學目標之后,再根據這些目標來篩選和整合適合教學內容的數字化資源。比如,通過選擇具有特定音樂風格或歷史時期的音樂作品作為鑒賞對象,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或者選擇能夠幫助學生理解音樂元素的互動軟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但無論選擇哪一種數字化教學模式參與到課堂教學,都要以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目標為前提。
(五)優化評估與反饋機制,促進學生學習成效的全面提升
在數字化的時代背景下,學校對學生的評估機制也應與時俱進,除了傳統的筆試成績,還需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作品創作、課堂互動、團隊協作能力等多個維度,盡量使評估結果更全面、公正,以便教師充分和全面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同時,正向及時的反饋機制,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明確學習方向、提高學習效率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學校可以利用先進的教學平臺、小程序等工具,定期收集學生的學習數據,包括作業成績、課堂表現、課后作業、在線互動情況等,確保數據的全面性和準確性,運用科學的數據分析方法,深入剖析學生的學習情況,揭示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和不足,基于數據分析結果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學習反饋,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建議和指導,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優化教學內容和形式,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學習成效的全面提升。
五、結束語
數字化技術為高校音樂鑒賞課程帶來了許多便利和創新,但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和問題。為了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的優勢和作用,高校可以通過搭建資源與管理統籌資源庫平臺;全面提升音樂鑒賞課程教師綜合素質;設計多元化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參與熱情;明確教學目標,促進數字化與課程的融合;優化評估與反饋機制,促進學生學習成效的全面提升等路徑的實施,來實現數字化賦能高校音樂鑒賞課程的目的,以此提升高校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質量。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數字化賦能高校音樂鑒賞課程將有著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高校應繼續探索和創新數字化教學模式,推動音樂鑒賞課程教學的持續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博.高校音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路徑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20(12):69-70.
[2]高梓皓.基于“互聯網+”的高校音樂鑒賞改革與創新研究[J].藝術品鑒,2020(06):353-354.
作者簡介:張艷(1982-),女,河南洛陽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從事音樂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