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事實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為適應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培養農民運動干部,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以國民黨的名義,共產黨人在廣州主持舉辦了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以下簡稱農講所)。在以毛澤東、周恩來、彭湃為代表的中共早期領導人的關心和努力下,農講所發展成為大革命時期“農民運動的大本營”,培養了大批骨干,為中國革命作出重要貢獻。
毛澤東主辦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
1925年9月,第五屆農講所開辦,彭湃任主任,毛澤東任教員,講授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農民運動等課程。1926年3月,毛澤東主辦第六屆農講所,招生327人,招生范圍從廣東及周邊省份擴大到全國20個省區的農民運動積極分子、優秀青年學生等。在毛澤東的努力下,第六屆農講所成為招生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一屆。
1926年5月3日,第六屆農講所在番禺學宮舉行開學典禮,毛澤東介紹了農講所籌備和招生情況。毛澤東在報告中指出,農講所既要造就農村革命人才,成為以馬列主義為指導培養農運干部的中心,又要按照馬列主義研究農民問題,成為傳播和交流農民運動經驗的中心。他強調,一切教學活動都須圍繞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農民問題展開。
第六屆農講所實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政治訓練與軍事教育并重的辦學方針。毛澤東精心組織了以共產黨人為主體的教員隊伍。教員大多是具有比較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實踐經驗的農民運動領導者。第六屆農講所主要教員和課程有:毛澤東講授中國農民問題、農村教育和地理,周恩來講授軍事運動與農民運動,蕭楚女講授帝國主義、中國民族革命運動史、社會問題與社會主義,彭湃講授海豐及東江農運狀況,惲代英講授中國史概要,李立三講授中國職工運動,張秋人講授各國革命史,周其鑒講授廣寧、高要、曲江農運狀況,于樹德講授農村合作概論,陳啟修講授中國財政經濟狀況、經濟學常識和蘇聯狀況。
1925年12月1日,毛澤東首次發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初步提出關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毛澤東在農民運動講習所向學員講授《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時,為了把各個階層的關系講清楚,當堂在黑板上畫了一座多層塔,從塔基到塔頂,把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地主階級以及帝國主義等,自下而上一一展示清楚,然后鼓勵大家:只要大家齊心團結,勞苦大眾起來斗爭,何愁“塔”不倒!1926年9月1日,毛澤東為《農民問題叢刊》撰寫題為《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的序言,指出“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這套叢刊共有26種,是毛澤東以調查研究廣東農民運動和總結國內外經驗為基礎編印的,為全國各地從事農民運動的革命人士提供了重要參考。為了讓學員畢業后能盡快組織、領導農民革命武裝,毛澤東非常重視學員軍訓,規定軍事訓練時間占課程的三分之一,達到了10周。根據毛澤東的指示,軍事教官帶領學員進行各種嚴格的訓練。每天清晨,軍號聲一響,學員們立刻起床,五分鐘內穿好軍裝、戴好軍帽、打好綁腿、背起漢陽造步槍,精神抖擻,歌聲嘹亮,到東校場操練。學員們學習各種戰術動作,還到兵工總廠進行實彈射擊,錘煉吃苦耐勞的品格和堅毅頑強的革命意志。
結合調查實踐開展理論研究,一直是毛澤東治學的特點。第六屆農講所開學后,恰逢廣東省第二次農民代表大會在番禺學宮舉行,毛澤東便組織學員到現場旁聽,學習農民運動經驗。6月23日,率領全體學員冒雨參加了紀念“沙基慘案”一周年的反帝示威游行。8月,組織學員到海豐實習兩周,調查了解農民訴求,實地學習開展農民運動的方法。據《中國農民》報道:“赴海豐實習在將屆畢業之時,學生于上課已久,接受各種理論之后,親人革命的農民群眾中,考察其組織,而目擊其生活,影響學生做農民運動之決心極大。”毛澤東還在學員中組織了13個農民問題研究會,擬定了36個項目,組織學生展開深入調查。毛澤東生活非常儉樸,穿的是粗布衫,居住兼辦公用的是農講所一間小小的東耳房,睡的木板床用兩條長凳架成,鋪上陳舊的草席和白被單,床頭放著一對湖南制的方形竹籠,里面盛衣物,上面堆放書報雜志。室內還有幾把木椅和一張辦公桌,桌上放著筆墨硯臺之類。毛澤東謙虛認真、艱苦樸素的革命作風,給學員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至六屆農講所共培養了約800名學員。畢業后,學員們奔赴全國各地,將農民運動的火種播撒四方。
周恩來與農民運動講習所的軍事教育
1924年9月至1926年12月,周恩來在廣州戰斗了兩年多的時間,歷任中共廣東(兩廣)區委委員長、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中共廣東區委常委兼軍事部長等職。期間,周恩來對廣州農民運動十分關注,對農講所的軍事理論和實踐教育給予多方面支持。
1924年11月,周恩來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他親自制訂政治課教學計劃,先后開設社會主義原理、中國農民運動、中國職工運動、軍隊政治工作、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史、蘇聯研究等課程。毛澤東、張太雷、蕭楚女等曾任農講所教員的共產黨人都擔任過黃埔軍校政治教官。為了建立工農武裝,大力推動工農運動的發展,在農講所舉辦期間,黃埔軍校抽調一批優秀學員到農講所負責軍事訓練,政治部還派員到廣寧、東莞、海豐等地農會充任軍事教官,協助訓練農民自衛軍。周恩來在廣東區委軍委工作期間,十分重視共產黨員的政治思想教育,經常在農講所召開黨小組長以上和積極分子參加的報告會或演講會,毛澤東、周恩來、鄧中夏、彭湃、惲代英、蕭楚女經常來作形勢教育報告。
1925年1月15日,廣州政府號令東征討伐陳炯明。東征軍主力由黃埔軍校學生軍組成,周恩來以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的身份踏上東征的征程。主力部隊出發后,農講所選派20名原籍東江的學生參加宣傳隊,以方言向群眾進行通俗易懂的宣傳。1925年2月,周恩來率領東征軍到達海豐,與第一屆農講所主辦者彭湃緊密配合,建立中共海豐支部,組建訓練海豐縣農民自衛軍。1926年初,彭湃結合自己在海豐開展農民運動的經歷,對農民階級的革命性、農運開展的過程和斗爭經驗進行了詳細梳理和總結,寫成了《海豐農民運動》一書,成為農講所的重要教材。周恩來親自為該書題寫了書名。
1926年夏,周恩來作為教員,在毛澤東主辦的第六屆農講所講授軍事運動與農民運動一課。他以參加武裝斗爭和領導東江地區革命斗爭的親身經歷,重點講授軍事運動與農民運動的相互聯系。對革命形勢的分析,是周恩來授課的重要內容之一。他指出,北洋軍閥的部隊由專制軍隊化身而來,壓迫平民群眾,而“現在的軍隊,絕不如從前那樣腐敗的,因為社會的制度,環境略不同了”。周恩來向學員們強調了農民運動的重要性,指出“西方的社會革命與東方——中國的國民革命不同的地方雖多,而其最重要的就是農民問題”。針對學員多為青年的情況,周恩來認真分析了青年對武裝斗爭的重要作用,號召青年積極投身國民革命。他十分重視建立農民革命武裝,指出,黨領導的海陸豐農民運動,把廣大農民組織起來,建立了農民自己的武裝——農民自衛軍,就能把地主階級打下去;我們之所以能平定商團叛亂,能打敗反動軍閥陳炯明和楊希閔、劉震寰反動軍隊,就是因為有革命的武裝,有廣大工人和農民的支援。如果沒有革命武裝,沒有工農支援,革命政權就不能鞏固。由此可見,軍事運動與農民運動有著很密切的關系。
周恩來經常在教學中開展現場討論。為了讓學員深入理解革命形勢和任務,他提出了三個討論主題:“一是民眾的運動,漸次變為有民族思想的運動,于是影響到軍閥。第二點是軍閥制度的來源。第三點是軍閥制度的成立。”周恩來希望學員們能夠通過個人的思考和相互討論,對革命形勢、革命武裝和農民運動的重要性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進而對革命的性質、任務作出正確的判斷,將農民運動和軍事運動結合起來,迸發出強大的力量。
周恩來曾對第六屆農講所的歷史作用作過如下評價:“1925年五卅運動以后,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在全國得到空前的大發展,規模之大是過去所從來沒有的。從這個運動中,能看到革命的發展是走向農民的革命戰爭,能看到革命發展這個全局的,在我們黨內的代表是毛澤東同志。他接辦農民運動講習所,進行農民土地問題的調查研究,出了20幾種小冊子。歷屆講習所的學員后來分散到湖南、湖北和其他各地,發動了廣大的農民運動。”1953年,身為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為廣州農講所紀念館親筆題寫“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彭湃與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創建
作為農講所創始人,彭湃主持了廣州第一、五屆農講所以及海豐農講所的工作,擔任了歷屆中央級農講所教員,開創了農講所培育農運骨干的先例。
1924年4月,彭湃出任中國國民黨農民部秘書。他利用自己在國民黨任職的便利,積極倡議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1924年6月30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三十九次會議決定創辦廣州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在彭湃的積極籌備和主持下,第一屆農講所于1924年7月3日開學,招收學員38名,均為志愿從事農民運動的進步青年。彭湃為第一屆農講所精心設計了教學內容,包括國民革命的基礎知識、農民運動理論及實踐方式,以及嚴格的軍事訓練。針對絕大部分農民文化水平較低,沒有學習過革命理論,對農民問題了解不深的情況,他設計了主課程——關于農民運動之理論及其實施方略者,分為農民運動之理論、世界農民運動史略及其現勢、農民協會與自衛軍之組織法、農民運動現況及其趨勢、中國農業情形及改良方法、農村教育、合作社運動與農村之關系、中國工人運動及工人狀況8門子課程。他還結合海豐農民運動實際進行理論教育,其《海豐農民運動報告》陸續登載在《中國農民》第1、3、4、5期,對農民運動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第一屆農講所開辦期間,彭湃親自給學員講課。課堂上,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科學分析農村政治經濟狀況和階級關系,指出只有教育農民組織起來,與地主階級和一切反動勢力作斗爭,才能獲得解放。他鼓勵學員,只要深入農村做艱苦細致的思想工作,農民便會組織起來,革命就一定會勝利。彭湃非常重視軍事訓練,親自帶學員到黃埔軍校學習持槍、刺殺、瞄準、實彈射擊,以及利用地形地物進行山地戰、村落戰、森林戰和夜戰等實戰技術,軍訓時間約占整個課程的五分之一。彭湃還引導學員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除正式授課外,最注意所外活動,凡星期日須有農村運動實習,步行之訓練,馬術之訓練,又有農民黨員聯歡大會之組織,市郊農民協會之成立,及東西南北四郊之實際調查與宣傳組織”。這些教學模式和經驗,為第二至六屆農講所的舉辦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1924年8月27日,彭湃把第二屆農講所的200名學員組織起來,創建了廣東省農民自衛軍,并親任團長。這是中國現代史上第一支以農民自衛軍名義建立的正規武裝。1924年10月,彭湃組織自衛軍協助政府平定了廣州商團叛亂,充分顯示了組織起來的農民的強大力量。
1925年9月14日至12月8日,彭湃主辦了第五屆農講所。這屆農講所共有學員114人,來自廣東、湖南、湖北、山東、江西、安徽、福建、廣西等地。彭湃在主持此屆農講所時,除了進行理論教育和軍事訓練外,更加注重學生自治。農講所設立了學生自治會,旨在培養訓練學生自治能力,把學生培養成“有組織、有紀律、最革命”的戰斗員。為促進各省學員交流經驗、聯絡感情,農講所組織學員到兵工廠參觀,召開聯歡大會。彭湃還親自率領學員赴韶關參加曲江農民協會成立大會,并調查該地農民生活狀況。
大革命是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錯綜復雜的革命斗爭給尚在幼年的中國共產黨提出了許多缺乏現成答案的新問題。以毛澤東、周恩來、彭湃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通過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的革命實踐,厘清了農民運動是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基本內容,形成了一套堅持革命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軍事訓練并重的干部教育模式,培養了大批“能文能武”的革命干部。從廣州農講所畢業的800多名骨干,奔赴全國各地,燃起全國農民運動的燎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