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任窮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政治工作的卓越領導人。他為黨和人民事業英勇奮斗、無私奉獻,咬牙渡過無數難關,被老百姓譽為“咬牙干部”。其崇高的政治品格和精神風范永遠激勵著我們奮勇前進。
對黨忠誠,矢志不渝
宋任窮原名宋韻琴,1909年7月11日出生于湖南瀏陽。幼時曾人讀私塾和初級小學,后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1922年,考入瀏陽金江高等小學,在陳昌、夏明翰等進步教師的影響下,接受了革命啟蒙教育。1926年,宋任窮經金江高小同班同學熊振華介紹,加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年底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從此走上了為民族獨立和人民幸福而奮斗的道路。
大革命時期,宋任窮組織帶領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大革命失敗后,他隨秋收起義部隊到達江西省永新縣三灣村,參加了三灣改編。1927年10月,宋任窮到達井岡山,之后參與了五次反“圍剿”斗爭。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宋任窮擔任中央縱隊干部團政治委員,先后參加了強渡烏江、激戰土城、攻克遵義、四渡赤水、南渡烏江等一系列重要戰役。1935年5月,宋任窮指揮部隊日夜兼程,搶占皎平渡,掩護紅一方面軍北渡金沙江。同月.又率部扼守安順場及大渡河沿岸警戒陣地,策應主力部隊奪取瀘定橋,掩護大部隊渡過大渡河。
全國抗戰爆發后,宋任窮率領一個騎兵團、一個獨立支隊和一個機槍連奔赴冀南,與陳再道等同志一起,開辟、鞏固和建設冀南抗日根據地。1939年6月,宋任窮全面擔負起領導冀南區抗戰的重任。他放手發動群眾,發展壯大武裝力量,使冀南抗日根據地成為華北敵后威脅日寇交通要道和中心據點的堅強陣地。1943年起,宋任窮歷任中共中央冀魯豫分局委員、組織部部長、代理書記、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兼代理政治委員,組織指揮抗日軍民對敵偽軍展開全面大反攻。在冀南的日日夜夜,宋任窮始終戰斗在對敵作戰的最前線。
解放戰爭時期,宋任窮歷任晉冀魯豫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2縱隊政委、晉冀魯豫中央局組織部部長、豫皖蘇中央分局書記兼豫皖蘇軍區政治委員、中原局委員、華東野戰軍第三副政委,參加了中原地區的解放斗爭,領導了中原解放區豫皖蘇地區的全面建設。1949年4月,宋任窮協助劉伯承成功接管南京,擔任中共南京市委副書記兼南京市軍管會副主任。同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服務團成立,宋任窮擔任團長。在新中國誕生之際,宋任窮率領西南服務團云南支隊挺進大西南。
在20多年戰火硝煙的革命歲月中,宋任窮始終滿懷信念,舍生忘死,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新中國成立之后,他相繼在黨、政、軍多個崗位上擔任重要職位,對黨和人民事業無限忠誠。十年動亂中,宋任窮受到殘酷迫害。盡管身處逆境,他依然剛正不阿,堅定立場,同反革命集團的倒行逆施進行斗爭,展現了共產黨人的崇高氣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宋任窮擔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積極穩妥推進黨的建設、干部培訓、老干部工作和知識分子工作。退出工作第一線和領導崗位后,他仍然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嘔心瀝血。宋任窮曾語重心長地說,革命戰爭年代,沒有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革命意志,不能設想我們能夠在人民中扎下根,并成長壯大起來。同樣,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沒有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革命意志,也無法設想能夠挑起祖國建設和發展的重擔。共產黨員只有具備堅定的理想信念,才不會為困難所壓倒,才能無往而不勝。
求真務實,真抓實干
宋任窮一生擔任過多個領導職務,每到一個新崗位,每承擔一項重要任務,他都堅持從實際出發,深入調查研究,制定科學對策,狠抓落實。
1952年7月,宋任窮到西南局擔任第一副書記,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深入貫徹中央關于在農村發展農業互助合作組織的決定。農業互助合作是個新生事物,經過一段時間的大力發展后,領導骨干缺乏、勞動力不夠等問題逐漸凸顯出來,一些地方的互助運動甚至出現了急躁冒進傾向。面對各種問題,西南局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注意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想方設法解決貧苦農民在生產和生活上的各種困難,使他們逐步懂得互助合作比單干更具優越性,啟發他們由個體經濟逐步過渡到集體經濟。通過多措并舉、真抓實干,西南地區的農業合作化運動迅速升溫。
1954年1月,宋任窮被任命為總干部部副部長。當時,人民解放軍處于大轉變時期,要建立正規化、現代化的國防軍,總干部部的任務十分繁重。宋任窮到總干部部后,協助部長羅榮桓推進授銜授勛工作。這項工作要求高、難度大、時間緊迫。當時少將以上的軍銜評定由中央軍委直接掌握,由總干部部排隊平衡后再報中央審定。總干部部專門就相關問題進行研究,作出具體部署。宋任窮帶領總干部部根據評銜的條件和標準,反反復復比較,多方面征求意見,仔細斟酌,盡最大努力做到公平合理。經過大量耐心細致的工作,這項艱巨任務順利完成。
1960年,東北局成立之后,宋任窮擔任第一書記。他帶領東北局真抓實干,貫徹落實周恩來總理提出的“統帥一切,貫徹一切,承上啟下,頂上護下”十六字要求。在東北局看來,“貫徹一切”就是要根據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結合東北地區的具體情況貫徹執行。做到這一點,也就自然能夠做到“統帥一切”。“頂上護下”就是要緊密結合東北地區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貫徹執行。在東北局擔負領導工作期間,宋任窮推進農業生產恢復,推廣大慶油田經驗,推動“雙改”“雙革”運動。他始終立足東北的具體實際,深入基層、深人群眾,走遍了東北三省100多個縣,確保中央的路線、方針在東北地區得到貫徹執行。他曾反復強調,在領導機關工作,不能脫離實際情況,一定要認真處理好理論和實際的關系,一定要腳踏實地解決問題。
在中央組織部工作期間,宋任窮秉持求真務實的原則,積極落實干部政策,使一大批受錯誤處理的干部特別是一些久經考驗的老干部重新走上領導崗位,使有專業才能的知識分子得到起用,調動了廣大干部的積極性。他經過反復醞釀,集思廣益,提出了干部隊伍“四化”方針,即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方針來培養、選拔合格接班人,調整配備好各級領導班子,推進建立青年干部管理機構。還通過深入調研,發掘人才,薦賢舉能,并組織大規模干部培訓,全面提升干部素質。宋任窮曾說,改進干部作風,最有效的辦法之一是深入群眾、深入實際調查,在此基礎上研究問題、總結經驗,辦法就會多一些,提高就會快一些。
顧全大局,勇擔重任
宋任窮的一生,是戎馬倥傯、波瀾壯闊的一生。無論任何時期,他都始終堅定黨性原則,把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無論遇到何種困難,他總是能從大局出發,迎難而上,勇擔重任。
1928年冬,井岡山根據地遭到敵人重兵“圍剿”。為了保存革命力量,彭德懷等人決定轉移。宋任窮率領特務連,擔負起掩護大部隊撤離的重要任務。他帶領部隊奮力拼搏,但由于敵我力量懸殊,特務連最終被敵人打散,與組織失去了聯系。在尋找組織的過程中,宋任窮失去了戰友康健,但他依然堅定革命信念,憑借堅強的意志,“跋涉千余里,九死一生,以乞討、耍蛇掙路費”,克服萬千險阻,終于在1930年2月重新找到紅軍找到黨。1930年10月起,宋任窮先后參與粉碎蔣介石發起的三次“圍剿”。在第三次反“圍剿”中,他和團長石金山帶領四個連在山上與敵人展開遭遇戰。盡管傷亡很大,但他們不負眾望,完成了戰斗任務,守住了前沿陣地。
全民族抗日戰爭打響后,因為冀南地區的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日軍對抗日根據地連續發起“圍剿”和“掃蕩”,每到一處,便實施“三光”政策。面對嚴峻的形勢,上級建議把冀南區領導機關搬到平漢線以西辦公。宋任窮主動擔起留駐冀南地區、開辟平原抗日根據地的重任。面對敵人的“鐵壁合圍”和嚴重自然災害,宋任窮沒有被壓倒。他勵精圖治,堅持斗爭。為了渡過災荒,他親自帶隊到附近的村子組織群眾生產自救,組織互助組,開展以工代賑,挖河筑堤,興修水利,開荒種糧。為了更好阻擊日、偽軍,宋任窮指揮部分部隊化整為零,分散到各縣開展游擊戰。冀南軍民還吸收冀中開展地道戰的經驗,將用于堅壁、藏身的地洞,逐步發展成能藏能打的地道,利用地道與敵人展開戰斗。冀南老百姓親切地稱宋任窮為“咬牙干部”。“咬牙”二字,生動展現了宋任窮顧全大局、勇擔大任,面對困難不低頭、身處逆境斗志堅的錚錚鐵骨。
1948年2月,為適應作戰需要,淮海戰役總前委建議成立中共安徽省委,宋任窮被任命為省委書記。他扛起大任,集中力量在皖北地區開展支前工作。他們在合肥、蚌埠設立辦事處,在部隊運動途中和集結地設立兵站,組織和運用各種運輸力量,提供部隊所需的物資和器材。宋任窮還帶領安徽人民組織數十萬民工日夜趕送軍糧,并派出大批干部搜集、打撈和修補船只,確保部隊“要糧有糧、要人有人、要船有船”,為渡江戰役提供有力保障。
1956年,宋任窮主動請纓加入地質戰線。同年11月,第三機械工業部成立,宋任窮被任命為部長。他團結部黨組成員,研究制定原子能事業發展方針和規劃,組建原子能事業領導機構,選拔優秀干部、科技專家和技術工人。他還不辭辛苦,深入地質隊、礦山、建設工地和研究所開展調研,指導工作。宋任窮堅持貫徹黨中央提出的“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方針,帶領核工業戰線的同志們團結奮戰。在蘇聯單方面撕毀關于援助中國研制核武器的協定后,他領導團隊克服困難,較快實現了自力更生的大轉變,為中國國防工業和核工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熱愛人民,心系百姓
宋任窮始終堅持人民利益至上,畢生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守共產黨人廉潔奉公的高尚情操。他曾經說,只要真正和群眾在一起,真正想著群眾,就什么困難都能克服。
宋任窮在擔任冀南和冀魯豫領導期間,始終秉持“兵民是勝利之本”的理念。他堅持依靠和發動群眾,推進民主,關注民生。為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他在冀魯豫邊區實行民主建政,堅持“三三制”原則,團結邊區黨外人士、開明士紳和廣大人民群眾。在開展民主建政工作時,村民采用選舉的辦法,選出能為群眾辦事的新村長。盡管選舉有時用選票,有時甚至采用“丟豆粒”的方式,但都使民意得到了表達,讓村民產生了翻身做主人的自豪感。宋任窮與革命老區人民同甘苦共患難,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直到晚年,他依然心系革命老區,牽掛著老區人民,希望老區人民都能過上好日子。
在南京城市接管工作中.宋任窮發揚黨的優良傳統,以身作則,嚴于律己。他生活節儉,克己慎行,每天上下班從不坐車,都是步行。他多次強調,接管南京之后,恢復和發展生產,必須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眾。為了多方了解情況,宋任窮經常深入工人、青年學生、知識分子中,同他們懇切談心,講解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講解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和歷史使命。南京解放之初,他致力于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物價、復工、工資等問題,穩定人民群眾的生活。在他看來,只有照顧了公私、勞資、城鄉、內外這四面八方,才能達到發展生產、繁榮經濟的目的。他總是強調一刻也不能脫離群眾,展現了深厚的人民情懷。
1964年7月,時任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的宋任窮到遼寧省金縣三十里堡公社“蹲點”。“蹲點”期間,他就住在公社的供銷社,同職工一樣在公共食堂排隊買飯。他還經常到生產大隊參加干部群眾座談會,深人群眾當中。他對到基層“蹲點”的干部提出要求,必須時時刻刻想到群眾,堅持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不搞吃喝招待,不要讓群眾稱“官銜”。每次下基層調研和視察工作,他總是強調廉潔奉公,不允許鋪張浪費。他對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一貫嚴格要求,不允許以他的名義辦任何違反原則的事情。
1977年10月.宋任窮擔任第七機械工業部部長。他特別重視抓好群眾生活問題,解決他們工作上的后顧之憂。當時,七機部在一線已建成比較系統、完整的科研生產試驗基地,完成了許多試驗任務,同時初步建成了同一線相對應的三線基地。但無論是一線還是三線單位職工,生活上都存在不少困難。宋任窮親自到三線單位視察,了解到三線職工生活上的困難更多、更突出。他發動黨組一班人協調指標,一次解決七機部兩地分居干部職工的戶口1000多戶,對解決職工子女上學、就業、吃水、住房等問題,也做了大量工作。
宋任窮一生功勛卓著、德高望重。他以一心為民、兩袖清風的人格力量,贏得了人民的尊敬和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