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科學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目前的教育形勢下,科學閱讀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全閱讀”是以“閱讀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為理念、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重點的一種教育模式。本文主要從“五維要素”中的“全科、全媒、全員、全程”四個不同維度來推進閱讀,讓科學課堂教學從被動走向自覺,讓科學閱讀從單學科走向全學科,從學生個體走向全員參與,從而讓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向縱深處發展。
〔關鍵詞〕 小學科學;“全閱讀”;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 G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4) 17 013-015
在科學教育中融入有效的、系統的科學閱讀可以促進學生科學學習,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茖W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目前的教育形勢下,科學閱讀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全閱讀”是以“閱讀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為理念、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重點的一種教育模式。本文主要從“五維要素”中的“全科、全媒、全員、全程”四個不同維度來推進閱讀,讓科學課堂教學從被動走向自覺,讓科學閱讀從單學科走向全學科,從學生個體走向全員參與,從而讓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向縱深處發展。
一、科學閱讀個案分析
通過對本校3~6年級280名學生的調查問卷研究發現,只有33.21%的學生經常閱讀與科學有關的課外書籍,有49.29%的學生沒有閱讀的時間,43.93%的學生缺少自己喜歡的科學讀物;在閱讀過程中,有46.79%的學生認為科學書籍或文章語言晦澀難懂,是自己閱讀的障礙,23.21%的學生認為內容過于抽象;64.64%的學生通過收看紀錄片或科幻電影來增長科學知識。大部分學生在回答“如何克服閱讀科學書籍障礙”時提出,希望教師能夠在課堂上通過組織閱讀或者實驗探究的形式來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科學概念,在生活中,希望家長能夠幫助購買科學類書籍以及陪伴自己一起閱讀。
基于以上情況,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融入“全閱讀”理念,讓學生通過整體、全面的閱讀活動,重視閱讀、學會閱讀,整合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以實現科學課程的育人價值。
二、“全閱讀”融入課堂教學策略
(一)科學課堂閱讀融入“全科”策略
“全科”是“全閱讀”理念中的策略要素。本環節以強化科學學科教學中的閱讀滲透為主要實施路徑,以課內聚焦教材、課外全科拓展為抓手,推薦全閱讀內容,探尋全閱讀模式。
1.課內閱讀,聚教材
眾所周知,教材任務不僅僅是呈現信息,還要為學生的知識建構提供必要的支撐,即提供知識建構的“腳手架”。科學課堂閱讀教學不能脫離教材,天馬行空,我們在教學中選擇的閱讀內容應始終圍繞2022年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及教材。蘇教版小學科學主要以符合學生年齡特點以及認知水平的形式展現,如每個單元前生動形象的配圖加上充滿意趣的科學詩或科學美文,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科學知識與概念的表達也言簡意賅,剝離專業抽象的術語,閱讀量不大,貼近學生的生活。教材中最吸引學生的科學小故事,如五年級上冊的《小孔成像》《七色光》等,潛移默化地為學生滲透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通過課堂閱讀,輔助將“光沿直線傳播”“色散”等抽象的科學概念具象化。
2.全科延伸,促發展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是一門體現科學本質的綜合性基礎課程,具有實踐性。科學作為綜合性學科,與各個學科密不可分,每個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能夠有效地鞏固閱讀素養、深化高階思維。在蘇教版五上《露和霜》的課堂學習中,我們會把科普小短文《二十四節氣之白露、霜降》作為課堂拓展,深化學生對露和霜的認知。課后,我們可以結合語文讀本《二十四節氣》,以探究節氣與農事奧秘為鏈接,利用學校的耕學園種植活動,多層面引導學生深入研究二十四節氣,讓中國傳統文化滲透學生心靈,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逐漸形成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
數學是科學的語言,我們也可以利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與數學語言來拓展科學閱讀。數學語言包括數字、符號、圖表、圖形等,能化繁為簡,邏輯性較強,適合閱讀推理。例如“比較降落傘下降速度與什么因素有關”時,我們可以借助表格來記錄不同材料降落傘的下落時間,分析時間的長短,推測傘面材料是否影響降落傘的下降速度。閱讀圖表、曲線圖,觀察、記錄是科學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如能熟練掌握閱讀數學語言的能力,學生搜集信息、分析數據的水平將會得到有效提升。
(二)科學課堂閱讀融入“全媒”策略
“全媒”是“全閱讀”的介質要素。倡導全媒閱讀方式,就是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倡導以紙質閱讀為主的基礎上,借助多媒體閱讀平臺,引導學生開展多介質閱讀。
例如,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食物的旅行》,本節課在內容上涉及消化系統,科學概念抽象。消化器官作為“暗箱”隱藏在身體內部,無法被觀察到。雖然學生對于消化器官已有一些先前認知,但三年級學生對于這些器官的順序以及其結構及作用,在認知上普遍存在偏差。教材中的閱讀材料雖然簡單易懂,但還不夠具體形象,學生也很難對那些器官名稱及作用產生興趣,即使認真閱讀之后也有可能只是一知半解。此時我們應挑選符合三年級學生身心特點和認知能力的輔助視頻資料,利用生動形象甚至是有趣的卡通形象來幫助學生突破科學知識建構的難點。
全閱讀理念中閱讀方式的“全”包括視、聽、觸摸等多種感覺器官的共同參與,因此我們還可以借助各種課外資源拓展學生的認知。譬如科技館中“食物的消化旅行”體驗區,在課前或課后,學生都可以前往館區進行互動設施的親身體驗,結合館內的介紹和展示,激發學生探究熱情,建構或強化其對消化系統的認知。大量的課外閱讀文本補充也是延伸此課的一種有效措施,《科學原理早知道——食物的旅行》《人體》等科普圖書內容與本課教學同步,并有一系列關于生命科學讀本,促進知識的延續。其精美有趣的插畫和直觀立體的翻頁設計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使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將其已有的概念與新的認知相連接,促使其探索新的科學領域,逐步完善自己的學習歷程。在多媒體閱讀手段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會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分析理解能力也會隨之不斷提高。
(三)科學課堂閱讀融入“全員”策略
“全員”是“全閱讀”的人員要素。教師和家長作為學生閱讀的引導者,本身勤于閱讀、衷于閱讀,三者之間會形成有效的學習共同體。
蘇教版四下冊第三單元“昆蟲”是學生探究興趣極濃的一個學習內容,他們時不時抓螞蟻、斗甲蟲、養蠶、養蝴蝶,開展動手動腦的探究實踐的同時,建構科學概念,促進思維水平的提升。但對于這種地球上種類最多、數量最大的動物群體——昆蟲,知識專業性強,范圍廣,若非相關專業的科學教師,要解答學生奇奇怪怪、數不勝數的昆蟲問題并非易事。因此跟著他們一起探究一起分享解答,我們可以從昆蟲讀本著手。《昆蟲記》是小學四年級的語文推薦讀物,無疑也是一本極其符合科學課程的科普讀物,我們可以在課間、午讀時與學生共讀,并在科學課上讓學生上臺分享最近發現的各種蟲趣。在營造閱讀探究氛圍中,學生自發分享關于蟲子類的繪本或讀物,如《蟲子旁》《昆蟲漫話》等。在師生、生生共讀中,會極大地調動學生的閱讀主動性,其思維發展也會更加活躍。
在校園內,我們還可以通過各種課內課外的閱讀體驗活動,為師生、家長創建良好的共建平臺。例如我們可以結合語文的“讀書節”,分別為不同年級推薦一本科普讀物,營造師生共讀、親子共讀、生生共讀的閱讀氛圍。利用科技節活動,邀請專家為學生開辦科普講座,舉辦親子閱讀打卡活動。通過拍照、視頻等方式分享科普讀物,實現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參與,全閱讀、全覆蓋。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僅能夠打破固有傳統的閱讀模式,幫助學生提升閱讀能力,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更能促進親子關系、家校融合。
(四)科學課堂閱讀融入“全程”策略
“全程”是“全閱讀”的時間要素。通過全閱讀融入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一系列活動,打造閱讀周期,讓全閱讀滲透科學閱讀的每一個環節,使科學閱讀的內涵得到延伸、科學閱讀的空間從狹隘走向寬廣,從淺入深,讓學生沖破時空界限,隨時隨地讀科學、學科學。
利用課堂教學的課堂隨練、校本作業,實現日常閱讀。學生的時間有限,有時無法做到閱讀整本書,我們可以在作業設計中設置“閱讀巧回答”環節來提倡學生閱讀,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如在六年級上冊“物質的變化”第4課《化學家的研究》中,設計“拉瓦錫測定空氣成分”的閱讀題,用一定的文字閱讀量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并深化學生對化學家拉瓦錫的了解,同時建構空氣成分的科學知識,利用題目進行知識遷移,實現零散知識的整合。又如課前三分鐘最新的科學研究信息分享會,形成定期閱讀。以小組為單位,每節課推薦代表分享近期的科技前沿資訊,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關注科技信息,閱讀相關的書報雜志,養成定期閱讀的好習慣,滿足學生對科技知識的好奇,激發科學興趣,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
三、結語
全閱讀融入科學課堂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策略,能幫助科學教師由淺入深地建構科學概念,提升學生自身的結構知識,創設多元化、自主性的閱讀空間,延伸思考的深度和廣度,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讓閱讀真正深入課堂、深入生活。
【本文系廈門市湖里區教育科研“十四五”規劃課題“全閱讀融入小學科學教學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3148】
參考文獻
[1]徐杰.在閱讀中與科學結緣[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8(1):4-8.
[2]郝京華.新編蘇教版《科學》教材的編寫理念與設計思路[J].江蘇教育,2019(65):7-10.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4]虞哲中.兒童視角下“全閱讀”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21(1):4-8.
[5]劉艷.“全閱讀”課程,成就孩子的全面發展[J].四川教育,2019(5):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