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7日,記者來到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分公司。研發中心大樓前的空地上,0.4噸到35噸全系列裝載機、滑移裝載機、挖掘裝載機等樣品一字排開。不遠處就是裝載機生產車間,車間里分成不同的生產工區,對應生產裝載機的一個個零部件,偌大的廠房里忙碌有序。
與傳統的以人力為主的車間不同,這里的生產“主力”是工業機器人,它們通過運行預先編好的程序,精準執行下料、切割、焊接等動作。“教會”它們工作的人,就是我們本次采訪的主角——25歲的智能制造工程師陳星達。
既敲代碼,也干“手工活”
按照陳星達的表述,我們大可將他的工作比作是給工業機器人“裝”上大腦,讓它們“自己干活”。
他主要負責工業機器人離線編程,即利用離線編程軟件,對工件進行焊接編程仿真。程序編好后,先在電腦上模擬運行,觀察程序執行過程中工件有無碰撞、工件的焊達率如何等。程序運行正常,再導出并置入車間里的工業機器人控制設備,或者通過數據平臺直接傳輸,車間里的操作工人可以直接調取程序對工件進行焊接。
焊接過程中,工件存在熱變形問題,假如變形在規定范圍內則無需干涉;如果沒規定好焊接順序或焊接方向導致變形過大,后續的裝配工作就麻煩了。針對工件變形問題,陳星達要測量相關數據,之后利用焊接變形軟件進行分析,結合車間實際,在電腦軟件里進行同步設置,通過軟件里面的算法,把變形量算出來,然后根據數據曲線對焊接流程進行優化和調整。
為提高生產效率,科技分公司不斷引入新機器、新設備,陳星達也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技能。
“生產車間引入了全新的數控加工中心,我們正在做數控設備的離線仿真編程,這些設備包括設備的尋位軟件我們以前沒接觸過,操作工人也不會用。”陳星達說。雖然是新設備,但在他看來,原理跟工業機器人離線編程仿真類似,他也要編寫程序,“告訴”數控設備怎么對工件進行銑、鏜、鉆孔,軟件模擬運行無誤,就將其導入數控設備,供車間里的操作工人調取使用。
腦力工作之外,陳星達還得干一些“手工活”。
他要利用3D掃描儀,對車間里的拼點工裝進行掃描。他說:“拼點工裝的尺寸不合格,肯定會導致拼點出來的工件也不合格。”通過掃描,如果發現拼點工裝的尺寸不符合要求,他會要求工裝組進行更改,然后再對工裝進行測量,觀察其拼點出來的工件是否符合公差。
科技分公司生產的裝載機中,已有不少新能源產品,新能源裝載機的電瓶框架可能會存在一些裝配問題。利用3D掃描儀,他要分析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電瓶框架在組裝時無法穿孔,或者螺絲的孔紋為何對不上等問題。
每天都跟機器、代碼打交道,在外人眼里或許是枯燥的事情,陳星達卻樂在其中。這份工作并非關在辦公室里“閉門造車”,反而要深入生產一線,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實踐最能檢驗真知
陳星達從事的工作或是傳統機械制造企業轉型升級的縮影。
數字經濟時代,“智改數轉”正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有效手段。在信息化、智能化的大潮中,傳統機械制造企業如果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勢必會被潮流所淹沒。
為此,徐工集團不斷探索覆蓋產品設計、生產制造、供應鏈協同、市場營銷和售后服務等全價值鏈的智能制造模式,以數據驅動業務運營,通過全價值鏈信息系統貫通、全業務全流程協同、關鍵制造設備互聯互通、工業控制系統安全可控、工業知識軟件化等數字化轉型,打造虛實融合、數字驅動、安全高效的智能制造體系。
在徐工集團的部署下,科技分公司成了裝載機械智能制造示范工廠。
入職徐工集團,陳星達可謂踩準了企業發展的步點。
陳星達的老家在江蘇邳州,高中畢業后,他進入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學習。在校期間,除了打好理論基礎,他還參加了不少比賽。后來,學校在全校學生中選拔50人組成學徒制班,將他們往省級、國家級技能大賽選手方向培養,他就是學徒制班的成員之一。
很快,陳星達就在省級比賽中嶄露頭角,獲得不錯的名次。經過大賽洗禮,他對機器人、自動化、編程、仿真、數控等知識有了深入理解和認識。
擇業時,陳星達決定回老家工作,向徐工集團投遞了求職簡歷,2021年入職科技分公司工業機器人運維與操作工作崗位。
學校所學和企業所需是有差距的。他說:“在校學習和比賽,基本以仿真為主,沒有實際生產,允許試錯。而在企業里,每個流程都是真金白銀的投入,容錯的空間很小。”
憑借扎實的功底,陳星達“絲滑”融入工作。但一件事情給他潑了一盆冷水,他本以為很簡單的新品零部件焊接程序,在執行中產生了誤差,導致工件焊縫偏焊。在師父的帶領下,他對工業機器人實際運行的軌跡進行計算、驗證,發現由于工裝定位、機器人耦合運動穩定性、焊絲均勻度等原因造成了焊接偏差。這個經歷給他上了生動的一課:只有深入一線,理論結合實踐,才能真正成為合格的人才。
他來勁了,每天都在辦公室、車間來回奔波。在車間發現問題,馬上回到辦公室敲代碼,編好程序就跑到車間利用機器人進行驗證,他說:“編程仿真跟生產實際有偏差,比如焊接的位置點偏差等,我要自己去找點,設置偏移量,糾正模型。我們用的模型都是自己搭建的,包括基于坐標系生成的位置,我們還要重新校正坐標系。”
沉浸在工作中,時間過得飛快,他總感嘆:怎么這么快就下班了?那段時間,他腦子里縈繞的問題始終是怎么樣才能讓工作達到預期標準。
瞄準目標,一步一步向前走
徐工集團鼓勵、支持技能人才走向更寬廣的舞臺,推動他們實現從“工”到“匠”的成長提升。
2022年,徐州市青年職業技能大賽開賽,陳星達作為種子選手積極備賽,獲得第二名,被選派參加第十七屆“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職工組)江蘇省選拔賽。
“市賽表現并不是很好,壓力很大。”接到省賽通知,陳星達一方面總結工作中遇到的不同難題,深究原理,另一方面根據賽題不斷模擬電機裝配和運行檢測。
由于訓練設備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斷出問題,在教練的細心指導下,他把每一次設備故障都當成訓練內容,經過成百上千次的磨練,最終取得省賽第二名,拿到了國賽的入場券。
歷經市賽和省賽磨練,陳星達的心態越來越穩,發現問題、排除問題的思路也更全面。
國賽前幾個月時間,陳星達給自己特制了一份訓練“套餐”,每天7點前來到實訓教室學習理論,并通過老師和教練分享的視頻、推文學習更多創新理論和實操技巧,幾乎每天都到深夜才離開。“我的目標很清晰,就是站上國賽的領獎臺。”他說。
國賽現場,十幾個小時的比拼,陳星達將疲憊和雜念拋諸腦后,最終順利完成比賽,獲得國賽金獎第三名。
榮譽面前,他沒有沾沾自喜,回到崗位,還是那個勤奮的小伙兒。
科技分公司推進“智改數轉”的工作一刻不停。“公司未來的發展趨勢傾向于更加智能化、自動化,生產車間傾向于真正無人。我們下發任務給機器人,機器人自動完成任務,AGV小車自動進行生產流程的流轉,我們坐在辦公室里就能實時監控車間里的生產狀況。”以目前的水平來看,想實現夢想中的工作場景還有一定的難度,陳星達說,“現在一點一點向前走,總有一天,我們會看到曾經想象中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