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南溟決定從收繭、制絲開始,打造他的企業王國。薛氏幾代人為絲廠的發展殫精竭慮,為推動民族絲繭業進步作出了貢獻。
薛氏是無錫的大族,于明代遷居到無錫,曾被稱之為“薛半城”,意思是無錫城有一半都是薛家的地盤。薛氏家族企業是近代無錫民族工商業的六大資本集團之一。
薛氏代表人物薛福成(1838—1894年),字叔耘,號庸庵,清末外交家、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者之一。他自幼廣覽博學,致力經世實學,同治四年(1865年)上書曾國藩,建議改革科舉,裁減綠營,學習西方軍事技術。他曾受命出使英、法、意、比歐洲四國,在處理外交事務之余,認真考察西方各國,汲取先進思想,提出許多富民強國建議,主張學習西方,實行君主立憲,支持私營工商實業,創辦新式學堂。
1894年,薛福成去世,早就不滿官場現狀的長子薛南溟趁為父發喪而申請丁憂,隨后毅然棄官從商,開始了新的人生追求。1896年,薛南溟邂逅了在上海發家的同鄉周舜卿,二人合資5萬兩銀(約折合銀洋7萬元),在上海開辦了永泰絲廠。永泰絲廠的創辦是薛氏家族進入絲繭業的發端。此后,薛氏幾代人為永泰絲廠的發展殫精竭慮,為推動民族絲繭業進步作出了貢獻。
創辦絲廠 一波三折
甲午戰敗后,維新變法思潮風起,朝廷允許外人在華設廠的同時,也取消了民間工商業者設廠的禁令,期望發展實業,與洋爭利。薛南溟認為,“中國非貧國也,而日患貧,救國之道在辟利源以欲民生”。他棄官經商,投身實業之時,列強對華經濟侵略已由商品輸出進入資本輸出階段。
外商依恃政治經濟特權,在各通商口岸設洋行、辦工廠,一方面瘋狂掠奪中國的資源,另一方面確立行業壟斷地位。絲綢雖然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優勢產業,但在技術設備及生產規模方面都已落后。美、日、意等國商人紛紛在華開辦繅絲廠,在蠶繭產地設立繭行,壟斷蠶繭的購銷,危及華商絲綢業的生存。
無錫是有名的桑蠶之鄉,也是列強競奪資源的重災地。薛南溟決定從收繭、制絲開始,打造他的企業王國。薛南溟與周舜卿開設的永泰絲廠擁有繅絲車200架、職工200人,是規模較大的華商絲廠。絲廠為了便利采購原繭,更看到繭行收購鮮繭,烘干后運往上海有高利可得,就在無錫開設繭行。到辛亥革命前夕,薛南溟已在無錫各地開設了永泰隆、永泰昌等14家繭行,有烘繭灶532副,不僅可供自辦絲廠之用,還可在蠶繭收購中獲得不菲的利潤。
當時江浙一帶絲廠紛紛在產繭地設立繭行,加上本地原有繭行,競爭異常激烈。當時中國的蠶繭和生絲市場完全操縱在洋行手里,洋行通過提前囤積蠶繭和壓低生絲收購價格來打壓華商,實力不濟的絲繭廠紛紛倒閉。1900年,薛南溟、顧勉夫等繭業大亨為了避免過度競價,抵制洋行壟斷,倡議成立無錫繭行公所。
公所公訂行規,要求每年開秤收繭前,同行集會,公議收購價格,并校正繭秤等,行業秩序有所好轉。不過春繭上市時間很短,遇到歉收,貨源減少,仍有哄抬價格互相搶收之況,繭業公所無從控制。薛南溟又提出:只準有烘繭灶的繭行收購鮮繭,不準分設出莊及攔路收繭,經同業議決,向官廳備案。這對實力雄厚、繭行眾多的薛南溟來說無疑是有利的。
通過幾年的大買大賣,薛南溟在蠶繭購銷中獲利豐厚,但永泰絲廠因出絲質量不佳,運行不盡如人意。1903年,薛南溟又投巨資收購春繭,豈知收繭過濫,繭質過差,遭到上海絲廠拒收,最后不得不低價拋售。合伙人周舜卿也抽走資金,永泰絲廠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焦頭爛額之時,有人向薛南溟推薦了原上海綸華絲廠的總管徐錦榮。深諳企業經營之道的徐錦榮,狠抓管理和產品質量,很快生產出“金雙鹿”牌高質量生絲,形成市場、價格雙重優勢,企業才得以扭虧為盈。
打造品牌" 持續發展
1908年,永泰絲廠絲車擴充到480架,工人增加到700余人。1921年,徐錦榮代表薛南溟參加了美國紐約萬國博覽會,“金雙鹿”牌生絲再度揚威,成為國際知名品牌。
薛南溟的用人之道值得稱贊,對于業績突出、才能出眾的技術人才及管理人才都不吝予以高薪。徐錦榮是永泰絲廠的大功臣,薛南溟除為其提供優厚的待遇外,還獎勵他一定的股份,使之成為永泰絲廠的股東。這種做法在當時的華商工廠中還不多見。薛南溟還給徐錦榮以極高的禮遇,將他購買的一家絲廠命名為“錦記絲廠”,以示優尊。
永泰絲廠的成功為薛南溟的擴張戰略奠定了根基。1909年,他與人籌建耀明電燈公司并任副董事長兼協理。同年,他又在無錫西門倉浜里租下錫經絲廠,改名為“錦記絲廠”,也叫永泰第二絲廠,有絲車400余架、工人600余人。薛南溟將永泰絲廠的管理模式復制到錦記,經營也大獲成功。到1912年,薛南溟干脆買進了這家廠,該廠的資產這時已擴大到11萬兩白銀,比原來增加了一倍以上。
永泰絲廠和錦記絲廠成為薛南溟建立其企業王國的兩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使民族企業獲得了難得的發展。薛南溟的事業也步入了快車道。1918年,薛南溟投資5萬兩,在無錫創辦了永盛絲廠,該廠有絲車288架,商標有“花船”“雙鷹”兩種。1920年,薛南溟又創辦絲廠,資本金48000兩,擁有絲車240架,商標有“進行”“古錢”兩種。至20世紀20年代初,薛南溟已擁有永泰、錦記、隆昌、永盛、永吉5家絲廠,1814架繅絲車,14家繭行,成為無錫絲業的魁首。他還投資慶豐紡織廠和豫康紗廠,并任兩廠董事長。
薛南溟在無錫有很高的威望,在無錫商會及地方公益組織中擔任要職,1924年9月任無錫商界聯合會會長。1929年2月,薛南溟病逝于無錫,終年67歲。
“絲繭大王”曾創輝煌
薛南溟去世之后,由他一手創辦的企業王國在其三子薛壽萱的手中繼續得到快速發展。如按長子繼承的舊規,薛氏企業的掌控人本不是薛壽萱。不過薛南溟生前經過考察,發現在美國留學的三子薛壽萱很有經營天賦,遂于1926年將上海永泰絲廠遷至無錫并交薛壽萱管理。
薛壽萱思想開放,意識超前,熟知西方企業管理理念。他接任后,在管理、技術、設備、原料基地建設、人員培訓等方面實施全方位升級改造,使薛氏絲廠競爭力大為增強。他在主持永泰絲廠的10年間,先后聘請在日本東京高等蠶絲學校畢業的鄒景衡任繅絲技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薛祖康為機械技師,運用歐美和日本的一些先進設備、技術和管理經驗來經營企業,并在鎮江投資60萬銀元,創辦了有千余畝地、年產13萬張“永字牌”良種的永泰第一蠶種場。之后又在無錫錢橋和榮巷投資創辦了永泰第二、第三蠶種場,從而控制了繭源,為生絲生產和生絲質量提供了基礎性保障。
1935年出版的《申報年鑒》稱薛壽萱新創辦的華新制絲養成所“設備系最新式,管理之合法,可為全國之冠”。1936年,薛氏利用技術、資本、原料和銷售的優勢,聯合同業中的一些大戶,投資法幣100萬元,成立興業制絲股份有限公司,有36家繅絲廠參加(包括薛氏自己的16家),共有繅絲車7000架,占當時無錫繅絲車總數的78%,同時還經管了蘇、浙、皖三省約600多所繭行,一年盈利法幣200多萬元,成為當時聞名的“絲繭大王”。
正當薛壽萱雄心勃勃準備在繅絲工業大展身手時,抗日戰爭爆發,自此永泰絲廠銷量急轉直下。隨著日軍的入侵,絲廠、機器遭到摧毀,永泰系企業更是遭受滅頂之災,一代絲業傳奇就此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今天,人們沒有忘記永泰曾經的輝煌,永泰絲廠后改建成中國絲業博物館。館區以永泰絲廠舊址為中心,運用現代聲光電技術全面展示中國絲綢文化、無錫絲業文化、傳統絲織技術和絲綢制品等絲業文化主題。永泰絲廠廠房、繭庫等建筑按歷史原貌修復,使游覽者仿佛重回那個絲綢工業的繁盛年代。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