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后早期應以消腫止疼為主要目標,以靜力性練習為主,避免髖關節內收和旋轉活動。同時,傷口要保持干燥清潔,術后短時間內不要洗澡沾水。視傷口情況拆線,一般術后2周拆線。傷口恢復良好后,便可以洗澡。
適當的冰敷可以預防患側的腫脹與疼痛。將醫用冰袋放在患側,每次冰敷10~15分鐘,間隔時間超過2小時1次,術后一周內應保證每日冰敷患側3~5次;術后早期康復訓練后,均應予以患側冰敷10~15分鐘。
由于術后需要進行必要的生活自理,術后3個月內必須使用雙拐行走,且手術側的腳不可以踩地,不可以負重。因此術后早期不鼓勵患者多走路。術后3~6個月根據個人恢復情況可以逐漸過渡為單拐,直至棄拐。
術后2周內以制動和臥床休息為主,逐步開始活動足趾和踝關節的屈伸練習;盡早激活下肢肌肉收縮,并可利用下肢肌肉收縮促進靜脈血回流,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風險。該階段可進行如下康復運動訓練:(1)踝泵運動,是指踝關節做緩慢背伸、跖屈訓練,20個1組,每日重復5~8組;(2)踝關節活動,是指踝關節向內外側各個方向旋轉,每個方向重復 5 次,每天 3~4組;(3)床上足跟滑動訓練,是指仰臥位患側腳向臀部滑動屈膝,同時保持腳跟不離開床面,避免膝關節向內旋轉,一組10次,重復 3~4組。
術后3~12周,繼續上述練習,并增加強度。同時,可進行仰臥位直腿抬高練習:用大腿肌肉的力量將整條腿抬起,在抬到和床面呈30°的時候保持住,并堅持3~5秒,慢慢將腿放下,每組10次,重復4~5組。還可在直腿抬高的訓練基礎上,在腳踝位置使用彈力帶給予相反的力量,每組10次,重復5組,并逐步加大彈力帶的阻力。
在經過X線檢查,并確認骨折愈合程度良好的情況下,可以嘗試用患腿做負重訓練,以減少術后發生并發癥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恢復關節活動和肌肉力量。負重訓練可如此開展:(1)背靠墻站立,腳跟離開墻20cm以上,向前挺髖,使背及臀部離開墻面,僅以頭、肩撐墻,保持10秒,最后頭、肩用力向前,使身體全部離開墻面并站穩,重復10次。(2)上樓時,肌力較差的腿先上邁臺階,下樓時,肌力較強的腿先邁臺階;或將肌力較差的腿直接置于臺階上,讓另一腿連續上下臺階,每組10~20次,重復3~5組。
在術后23周,就可進入功能強化階段,進行環境適應性訓練:在康復治療師的指導和保護下,在安全環境開始步行訓練,并逐漸延長步行距離。當一次獨立穩定的步行距離達到100m以上時,可以考慮在相對開放的環境下進行步行訓練,比如過馬路訓練。
總之,股骨頸內固定術后康復是一個漫長且艱辛的過程。患者本人作為運動訓練的主要參與者與受益者,應該按照醫生和康復治療師的建議,堅持長期有效的康復訓練,才能早日更高質量地重返正常生活,享受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