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西省呂梁市興縣縣委縣政府因地制宜、結合實際,建基地、育龍頭、闖市場、打品牌,一系列組合拳精準打出“興縣雜糧、中國好糧”的靚麗名片。小雜糧不僅成為農民增收的“金種子”,更成為推動農業產業升級、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力量。
下好品牌先手棋 謀劃產業大文章
梁峁起伏的地形地貌、深厚的土層給興縣雜糧產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自2021年以來,興縣縣委將打造“興縣雜糧、中國好糧”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工作來抓,主動扛起“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守牢國家糧食安全底線的重要責任。
近三年來,興縣與中國農業科學院長期密切對接,中國農業科學院先后派出6支科研團隊、13名專家、20多位研究員助力興縣雜糧產業,建立起中國農業科學院興縣育種基地、專家院士工作站,新認定3個蕎麥新品種、2個豇豆新品種,選育的晉汾107比傳統晉谷21號谷子平均畝增產超20%,試驗的蕎麥新品種在全省種植品種中畝產第一,全縣雜糧種植面積穩定在40萬畝左右。
目前,全縣共認證綠色雜糧產品73個、有機雜糧產品54個、無公害雜糧產品40個和地理標志產品2個;擁有省級龍頭企業8戶、市級龍頭企業17戶,年小雜糧生產能力4000萬公斤;產品銷售到全國29個省(區、市),出口海外,總銷售額3.5億元。
與此同時,興縣借助電子商務的東風,在風光秀麗、景色宜人的南山腳下,開辟出一塊“風水寶地”,精心打造了興縣農產品特色館,引進11戶電商企業,通過“公益助農、直播帶貨”等活動長期幫助雜糧企業解決銷售問題。2023年,全縣雜糧電商銷售額突破1億元大關,進一步擴大了“興縣雜糧”的市場份額,在全國各地叫響了興縣雜糧的名聲,“小雜糧”已做成了“大產業”。
一系列豐碩的成果正在助推興縣農業向更大、更強、更優、更精的目標邁進,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蓄勢賦能。
賦予雜糧新內涵 畫出發展“同心圓”
2024年3月9日,興縣雜糧宴研發推廣暨餐飲文化發展座談會隆重召開,圍繞打好“精品雜糧牌”,興縣依托“中國雜糧美食之鄉”“中國生態好食材雜糧基地”等榮譽,深入推進餐飲文化和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精心打造“興縣雜糧宴”,大力發展雜糧預制飯菜產業,努力開發健康、營養、綠色、功能、安全的食品,不斷譜寫興縣雜糧產業發展新篇章。
高規格的會議、高水平的交流,智慧思想的碰撞,勾勒出了2024年興縣雜糧產業發展的“宏偉藍圖”:要做到有故事、有文化、有品牌、有帶動、有標準,深入挖掘全縣紅色文化內涵,講好“興縣雜糧宴”故事,不斷深化與晉菜晉面產業學院的戰略合作,積極創建中國雜糧廚師之鄉,籌劃舉辦“興縣雜糧宴”品鑒大會、第二屆中國山西(興縣)雜糧面食文化節,大力推廣“興縣雜糧宴”120道標準菜系,積極培育雜糧餐飲企業,有效帶動群眾增收。要著力提升興縣餐飲業協會的發展質效,打造雜糧宴原料基地、總部基地、培訓基地、就業基地、創新基地,籌劃建立雜糧宴廚師廚娘培訓就業學校、王力群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站、興縣雜糧宴餐飲文化發展中心。縣委縣政府將堅定不移推進雜糧全產業鏈發展,充分吸收借鑒專家團隊的意見建議,真正把“興縣雜糧宴”餐飲品牌打造成帶動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支柱品牌。
2024年,興縣將以有力舉措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理念,全面實踐“端牢中國飯碗”的要求,持續高質量打好“精品雜糧”牌,穩面積、提單產,深加工、延鏈條,建基地、育品種,“三向發力”推動雜糧全產業鏈發展。堅持鏈條化、融合化、綠色化、品牌化、標準化發展,抓好基地建設、平臺建設、市場建設、品牌建設、園區建設,再建設雜糧種業試驗示范基地200畝、適應性試驗基地1萬畝,打造雜糧院士專家工作站、全國試驗示范創新基地、全省種業示范基地、全國供應基地;看市場,建設雜糧博物館、現代雜糧示范園區、雜糧特色專業鎮,搭建全國宣傳展示平臺,對接交易會展和電商銷售平臺,打造晉西北農產品交易市場;看品牌,大力發展雜糧預制飯菜產業,精心打造“興縣雜糧宴”,持續辦好雜糧面食文化節、雜糧產業博覽會。
擔當國家責任、踐行時代使命,興縣將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抓手,擦亮“中國雜糧之鄉”這塊金字招牌,用擔當作為和具體行動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產業振興提供有力支撐,推動雜糧產業再創新業績、續寫新輝煌。
(轉載自人民論壇網 作者:譚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