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我們黨追求的共同富裕正是馬克思、恩格斯畢生探求的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的共產主義在當代社會和當前階段的中國樣態和具象表達。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邏輯發展上的一致性,前者量變積累到質變的結果就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形態;兩者具有價值理念上的同一性,以人為本是兩者共同的價值旨歸;兩者具有內容要素上的重合性,都包含物質富裕、精神富足、生態文明、社會和諧等多方面內容要素;兩者具有歷史階段上的適配性,前者的提出正好滿足從物的依賴性社會到人的全面發展社會過渡階段的社會形態要求;兩者具有內部層次上的同構性,都包含個人、社會、國家三個層面。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互相促進、互相生成,具有高度的內在契合性。
〔關鍵詞〕共同富裕;人的全面發展;共產主義;契合性
〔中圖分類號〕F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21(2024)03-0047-13
〔基金項目〕2022 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歷史唯物主義基礎研究”(22BKS097)
〔作者〕張曉航,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陜西西安 710049
鄭冬芳,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陜西西安 710049
當前,我國正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進,進入“扎實推動共同富裕”①的新階段。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要“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②,黨的二十大再次將“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③列為2035 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之一。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之間具有密切聯系,二者具有高度契合性。所謂契合,是指匹配、相符或符合的意思。在哲學層面上,“契合就是在兩個既有密切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事物之間找尋相交點或共同點”①。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就是這樣一對既有本質區別又有密切聯系并具有高度契合性的關于社會形態和個人生活狀態的范疇。
目前學界對人的全面發展②及共同富裕③兩個主題均有較多研究,學者們對其各自不同的科學內涵、理論淵源、探索歷程及實現路徑等進行了深入探討,而對兩者之間關系的學理性探究則顯得較為薄弱。深入探討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之間的關系有助于進一步厘清兩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明確新時代共同富裕的發展方向、發展階段、結構層次和價值追求,更好地建設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
一、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邏輯發展上的一致性
2021 年5 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浙江建立共同富裕示范區時曾描繪過共同富裕的具體社會樣態,即“全體人民通過辛勤勞動和相互幫助,普遍達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強、環境宜居宜業、社會和諧和睦、公共服務普及普惠,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④。2021 年8 月,習近平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指出:“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
從以上描繪可以看出,當前中國語境下的共同富裕主要包括三層含義:一是全面。“全面”既體現在目標群體覆蓋范圍的廣泛性(即包含全體人民),也體現在內容的全面性(即包括物質富裕、精神富足、生態友好、社會和諧等方面)。二是目標實現過程的循序漸進性。共同富裕要有遠期的科學規劃,分階段、分步驟地實現,同時共同富裕的實現標準呈現出由低到高的動態變化,既不搞不切實際的同步富裕和平均主義,也不好高騖遠,而要充分發揮政府兜底性的基礎保障作用,根據國家財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實際需求綜合衡量。三是共同富裕的實現方式是共建共享,鼓勵人們靠勤勞智慧致富。
在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里,人的全面發展與共產主義社會一直緊密聯系在一起。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共產主義社會的構想處處流露著已然實現了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形態的具象化場景。例如,在物質生產和財富分配方面,“社會的每一成員不僅有可能參加社會財富的生產,而且有可能參加社會財富的分配和管理,并通過有計劃地經營全部生產,使社會生產力及其成果不斷增長,足以保證每個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滿足”①;在社會分工和個人發展方面,“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②,“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③。
從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的宏觀描摹中可以總結出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內涵也包含以下三層含義:第一,在物質生產和分配方面,人的全面發展是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公有制基礎之上,人們共同勞動、共同參加社會財富的管理分配,平等地享有豐裕的物質生活,并且可以隨著人的需要的增加不斷得到滿足,實現“按需分配”;第二,人的全面發展天然包含著人的自由發展,“在不妨礙他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前提下遵從個人興趣、意愿自由發展和從事各種社會活動”④,真正實現“各盡所能”;第三,與共同富裕的“共同”一樣,人的全面發展同時指認了所有人的全面性和發展內容的全面性,在摒除了僅有少部分人獲得全面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同時,確證了人的全面發展包含“人的個性、能力和知識的協調發展,也是人的自然素質、社會素質和精神素質的共同提高,同時還是人的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和其他社會權利的充分實現”⑤。
從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來看,兩者之間存在質的區別,同時又有著邏輯發展上的一致性。實現共產主義是我們黨的最高綱領,是社會主義中國在未來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前進方向和宏偉藍圖的最終布局;共同富裕是我們黨當前階段的時代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總任務必須完成的階段性目標之一。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也遵循著這一辯證法的邏輯規律, 兩者不是“ 殊途” 而是“ 同路”。換言之, 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一定是已經實現了共同富裕的社會,但實現了共同富裕的社會未必達到了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歷史階段。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形態都是一種只有下限而沒有上限,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的需要的不斷滿足,其標準不斷提高、內容不斷豐富的個人和社會生活狀態。共同富裕的實現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由低到高的、由不完善到逐漸完善的、由逐漸量變到最終積累成質變的過程,其質變的最終結果就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形態。共同富裕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高目標和最終方向,并且共同富裕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前提和基礎。
二、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具有價值理念上的同一性
歸根到底,馬克思主義是人學,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價值底色和核心關切。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對社會形態和個人生活狀態的現在追求和未來追求,都是馬克思主義人本理念的呈現,兩者具有價值理念上的同一性。
從共同富裕的內涵來看,物質富裕、精神富足、生態文明和社會和諧等都體現了人的需要層次從低級到高級,從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到精神需要和社會需要的滿足。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同時“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①,共同富裕的生活就是人的日漸增長的需要的滿足,共同富裕有利于實現對人的承認、尊重和滿足,是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完美呈現。
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勞動能力、社會權利、自由個性和社會關系等得到協調平衡發展的理想狀態,是馬克思針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異化勞動對人的壓抑和扭曲而提出來的理想社會中人的生活狀態。和以人為本的理念相對的是以物為本,即資本邏輯操縱下一切圍繞獲得更多剩余價值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社會運行模式。資本邏輯的本質是物化一切,包括人、生命、理想、信念等等。以物為本的資本主義社會將人看作工具和機器,生產商品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而是單純追求剩余價值,由此衍生出商品拜物教或貨幣拜物教等各種以物役人的錯誤價值理念。以人為本正是資本邏輯下以物為本的價值理念的對立面,是實現人的解放的社會的核心價值目標。
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都是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的核心價值表達,兩者具有相同的價值旨歸,前者代表基本尺度,后者代表前進方向,兩者具有價值理念上的同一性。
三、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具有內容要素上的重合性
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都是在歷史和實踐中不斷生成的開放式概念,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每個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①都會逐漸成為兩者的內容要素。結合當前階段中國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水平,我們僅以物質富裕、精神富足、生態文明、社會和諧四個主要方面為例來分析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在內容要素上的重合性。當然,隨著人類社會不斷發展進步,“合理的需要”日益豐富,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所包含的內容要素會越來越多、標準也會越來越高。
(一)物質富裕是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共同基礎
物質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堅實基礎,沒有物質上的富裕,共同富裕就是一句空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唯物史觀之所以能夠引起哲學領域的巨大變革,就在于他們重新科學定義了唯物主義,給予了“物質”極大的尊重,擺正了“物質生產”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奠基性作用。物質需要滿足之后,才會有精神需要和其他需要的產生。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上來看,我們對共同富裕的追求也是先從物質富裕著手,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才能談得上其他方面的富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首先就是要“充分注意滿足人民需要,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②。在此基礎上,黨和國家又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美麗中國等目標。理論和實踐證明,物質富裕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沒有物質富裕,對其他任何方面的追求都是空中樓閣。
人要全面發展,首先需要生存下去,生存的首要條件就是滿足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需要。馬克思將人類社會歷史劃分為三種社會形態③:人的依賴性社會是第一種社會形態,存在于自然經濟時期,人們每日都需要采集、打獵或從事繁重勞動,掙扎在生存邊緣,這種社會形態下的人們還談不上任何全面發展;第二種社會形態是物的依賴社會,存在于商品經濟社會,主要指資本主義時期,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無產階級為了生存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過長的勞動時間和過大的勞動強度損害了他們的身體健康,異化勞動改變了工人階級作為人的本質,自然也不可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第三種社會形態是個人全面發展的社會,指共產主義社會,人們可以“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滿足了生存需求之后才可以將生命活動當作自己意志的對象,到那時勞動不再是謀生的手段,而僅僅出于自我完善的需要和滿足。 可見,物質富裕同樣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二)精神富足是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
要實現共同富裕離不了對人的學識、智力、才能、理想、道德等精神文化方面的培養。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了給實現共產主義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模式能夠最大限度地激勵勞動者開發自身潛能,這就要求勞動者必須接受更加專業和更高層次的教育及勞動技能培訓以獲得更多的勞動報酬。此外,人們在生產中還會結成一定的生產關系,繼而結成更加廣泛的社會關系,而社會關系的維護必然需要有一定的參與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等公私事務的交往能力,其背后必然有學識素養、道德倫理、精神意志和法律觀念參與其中,這些能夠為共同富裕的實現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共同富裕并不是搞平均主義,所以并不摒棄因個人能力差別導致的致富能力的差異,所以精神富足是實現個人物質富裕、廣泛參與社會交往的重要方面。
從人的本質來看,人是類存在物,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是人的類特性。動物追求生存,而人追求生活;“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因而其生產是片面的;而人“不受肉體需要的影響也進行生產”,并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因而其生產是全面的。① 人要使自己的生活和生命活動符合自己的意志,要實現能夠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都可以進行全面的生產,同樣離不了知識、能力、意志等精神文化層面的積累和發展。因此,精神富足也是人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
(三)生態文明是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必要前提
改革開放40 多年來,我國經濟建設成就有目共睹,但也積累了不少問題,生態環境惡化和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日益引發人們的關注和反思。沒有霧霾的藍天、潔凈的水源和清潔的能源成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② 建設宜居宜業的人類社會離不開良好生態環境的加持,缺少生態文明的人類社會不可能持續發展下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狠抓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并將其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綠色發展理念,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黨的十九大報告還將建設美麗中國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之一。 共同富裕的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社會,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社會,因此必須實現產業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①。自然界一方面給人提供生產資料,另一方面給人提供生活資料。馬克思在批駁拉薩爾“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的錯誤觀點時曾指出:“自然界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而物質財富就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 的源泉。”② 人類學不會與自然和諧相處,就不會與自己和諧相處。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沒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自然界,沒有良好的生態文明,人類的發展遲早會難以為繼,更別說人的全面發展了。
(四)社會和諧是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條件
改革開放之初,國家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經過幾十年的飛速發展,先富的目標已經達成,但先富帶動后富不會自然實現,需要外部力量予以推動。現在我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計算,2022 年我國基尼系數為0.467③,依然處于高位運行狀態。不均衡、不充分的發展狀況是當前實現共同富裕的最大阻礙。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對社會主義本質進行了概括,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④,其中“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指向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則指向生產關系。只有發達的生產力而沒有與之匹配的生產關系,不可能產生和諧的社會關系,這樣的社會不能算作共同富裕的社會。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人均GDP 普遍比中國高出許多,但是因為其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導致貧富懸殊、兩極分化嚴重,社會撕裂導致矛盾重重。與資本主義國家片面追求個人富裕的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不同,中國是公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為價值追求。“共同富裕既是一個經濟領域的問題,又是一個社會領域的問題。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釋放社會正能量、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⑤ 因此,社會關系的和諧是共同富裕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條件。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是社會存在物,“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①。人的永續發展不但需要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還需要有社會關系的生產。因為人不但是社會關系的主體,人的本質還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習近平指出,推動共同富裕“要防止社會階層固化,暢通向上流動通道”,“要完善養老和醫療保障體系”,“建立科學的公共政策體系,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②,等等。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等措施就是為了加快建設形成和諧的社會關系。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更不是社會主義。只有大力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人的全面發展才能達到當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能達到的合理水平。
四、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具有歷史階段適配性
人的全面發展與共同富裕的實現都是伴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升級、迭代的動態化過程,兩者的發展都具有歷史階段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在現階段的中國社會具有高度的歷史階段適配性,共同富裕就是新時代背景下人的全面發展的中國樣態和具象表達。
(一)人的全面發展具有歷史階段性
如前所述,馬克思將人類歷史劃分為三種社會形態,這種劃分方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程度密切相關。在對人的依賴性社會,由于生產力低下,人們需要聯合起來對抗自然力量生存下去,單個人的力量屈服于早期的人類組織,人們先是依附于氏族、部落,后來逐漸依附于奴隸主和地主階級,這一社會形態下的人并沒有發揮出多少自由個性,也沒有得到全面發展的機會。“我們越往前追溯歷史,個人,從而也是進行生產的個人,就越表現為不獨立,從屬于一個較大的整體。”③
在對物的依賴性社會,商品交換從萌芽狀態到發展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滿足交換才能生存下去,甚至最后勞動力也成為商品。人們拜倒在商品和金錢之下,陷入人性異化的狀態。但得益于商品經濟社會,人的獨立性獲得開啟。人們“商品交換能力越強,勞動主體進入的社會關系越廣泛,其勞動能力就越全面”④。尤其是資產階級由于剝削工人獲得大量財富和自由時間,獲得了更多發展機會,而受剝削的工人階級則因被壓制而成為異化的人和單向度的人。
在第三種社會形態即共產主義社會,社會財富充分涌流,消除了異化勞動和不自愿的分工,勞動已經不是謀生手段,而變成“生活的第一需要”①,人們真正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人的全面發展不再受到任何限制,達到“自由個性”這一新的歷史階段。這三個歷史階段中,前一個階段是后一個階段的基礎,為后面階段創造條件,并最終不可避免地走向第三種社會形態。
(二)共同富裕的實現也具有歷史階段性
中國人民追尋共同富裕的實踐歷程漫長而曲折。幾千年來,從《禮記·禮運》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到近代康有為的《大同書》和孫中山一生尊崇的“天下為公”理想,中國人民一直在探索與向往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中國共產黨提出的“ 共同富裕” 和中國傳統文化所推崇的小生產私有制基礎之上的“ 天下大同”“均貧富”思想并不完全相同。在封建王朝時期,存在著階級差別的中國當然談不上共同富裕。尤其鴉片戰爭后,中國更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更加遙遠。中國共產黨成立于民族危亡之際,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才為共同富裕的實現提供了根本社會條件。
新中國成立后,“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共同富裕的實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1953 年,毛澤東在《中共中央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中首次提出“共同富裕”②的概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伴隨著改革開放和黨對社會主義認識的逐漸深入,鄧小平將共同富裕提升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指出“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③,并明確將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達到的目標,其具體實施步驟就是著名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先解決溫飽,再實現小康,到21 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④。2001 年,江澤民在“七一”講話中提出:“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⑤ 2002 年,在基本實現小康社會發展目標的情況下,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⑥。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2021 年我國打贏了脫貧攻堅戰,使“現行標準下9899 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 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 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①,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為接下來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作了全面準備。
(三)共同富裕是新時代背景下人的全面發展的中國樣態和具象表達
早在1990 年,鄧小平就指出:“共同富裕,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② 現在就是共同富裕成為黨和國家中心課題的關鍵時期。2001 年江澤民在“七一”講話中第一次把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聯系起來,提出要“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并“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③ 現在,黨和國家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再次將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聯系起來,是因為小康社會已經完全實現,共同富裕是下一個需要全力以赴實現的目標任務,要久久為功,穩步前進。共同富裕的實現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前進方向和核心理念。如果說與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相匹配的是最高境界的共同富裕,那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追求的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共同富裕,正好適配當前由對物的依賴性社會向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這一過渡時期人的自由個性的發展狀況。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最高價值追求在當前階段的中國,最匹配的目標就是實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共同富裕,這種共同富裕就是新時代背景下人的全面發展的中國樣態和具象表達。
五、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具有內在層次上的同構性
無論是作為我們黨當前階段的綱領還是長遠目標,實現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都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從結構層次上看,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都不是單層結構,而是都包含了個人層面、社會層面和國家層面,二者在結構層次上存在同構性。
(一)個人層面:“個人”是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的基本立足點
馬克思主義理論說到底是人學理論,它以徹底解放全人類作為最高目標和價值追求,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文關懷。馬克思主義對人的關注不僅是對由單個人所組成的共同體的關注,也包含了對個體的理論觀照。馬克思主義有非常成熟且科學的個人觀,“在中歐西方哲學史上,馬克思主義才是真正重視個人的,才真正科學解答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第一次創立了科學的個人觀”①。
馬克思主義哲學以“現實的人”②為邏輯起點,這里的人是“個人”而非人類:“現實的人”是有生命、有物質生活需要的活生生的個體;“現實的人”為滿足需要從事物質生產實踐,在勞動中結成各種社會關系,一方面形成各種組織、社會和國家,另一方面個人也在其社會關系的總和中實現自己真正的本質;“現實的人”通過生產實踐不斷積累起越來越高的物質生活條件,繼而實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更迭發展,由此組成了不斷變遷的社會歷史。在此種意義上,“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的個體發展的歷史”③。人的全面發展所指的“ 人” 既是“ 個人” 也是“人類”,但是“個人”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始終排在“人類”之前。這一原則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屢次得到確證。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 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④, 而不是相反。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再次宣稱共產主義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而非“整個人類”。
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科學個人觀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所追求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落下一個貧困群眾都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是要保證廣大貧困地區的農民富裕起來。為此,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戰的重中之重一直是貧困地區的農村和農民。黨中央突出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在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 承諾“ 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
(二) 社會層面:只有依靠“聯合起來的個人”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
馬克思充分承認并尊重個人,以“現實的人”為邏輯起點,進而探尋并發現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建構起唯物史觀的理論大廈。在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上,馬克思從未遮蔽個體向度,但也揚棄了個體完全依附共同體的整體主義和盧梭、黑格爾等人虛幻的集體主義,而是認為個人與社會、個體與共同體之間是共生關系,實現了個體與共同體的真正和解。
一方面,社會是人的社會,并不在人之外與人處于對立面。“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們交互活動的產物。”① 人的本質在社會關系的不斷豐富中日益豐滿,社會也日漸完善。另一方面,社會也塑造個人,個人的發展同樣取決于他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而這是組成社會的最重要的經濟基礎。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個體雖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政治平等和人身自由,但依然不能擺脫物化關系的束縛,依然實現不了自由個性和全面發展,相反卻陷入自由和共同體雙雙缺失的現代性危機之中。在共產主義社會,個人不是以階級的成員而是以個人加入共同體中來,“個人是社會發展的目的,社會是個人自由的條件”②。資本邏輯主導下的社會通過消解共同體的方式并沒有換來個體的自由和真正的解放,共產主義社會由于消滅了私有制和分工,消滅了個人利益和普遍利益產生矛盾的物質根源,個體與共同體的矛盾得到了真正的解決。共同體始終是個體的存在方式,“各個人——他們的力量就是生產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對立的,而另一方面,這些力量只有在這些個人的交往和相互聯系中才是真正的力量”③。只有在共同體中才能實現個人完成不了的目標,才有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要實現共同富裕同樣不能僅僅依賴于個人,個人所具有的自然條件和所處的社會條件不同,個人致富能力具有天然差別,因此要實現共同富裕還需要“聯合起來的單個人”④,需要集體和社會的力量,“先富帶后富、幫后富”等制度安排也需要集體、社會和國家的力量才能保證。
(三) 國家層面:國家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的主導力量
馬克思、恩格斯向來致力于批判國家這一“虛幻的共同體”⑤形式,并且認為隨著共產主義社會的建立,國家最終不可避免要走向消亡,取而代之是“自由人聯合體”⑥,但絕不能因此而簡單認定馬克思對任何社會發展階段的國家都是消極批判的。在生產力發展水平還未達到與共產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相匹配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不但不能廢除,還是推動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的主導力量。
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必然是實現人的解放的社會,而馬克思的人的解放是“包含政治解放、社會解放與人的個性解放的有機整體。三者在邏輯上雖然存在一定的遞進關系,但在實踐中并非前后相繼或根本割裂,而是伴隨歷史發展互為前提且內在交融”①。從政治解放來看,我們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實現了比現代資本主義國家更高級別的政治解放。但是政治解放之后的社會不會自動通向人的解放,在這一階段,社會“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②,“人的解放的達成,還應當建立在逐漸清除這些舊社會的痕跡,實現社會經濟與文化變革的基礎之上,馬克思實際上將這一過程定義為社會解放”③。除了經濟變革、社會變革和文化變革,我們還要解決經濟飛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新問題,諸如生態環境破壞、個人主義泛濫和貧富差距加大等等,所有這些都需要國家提供政治保證、強力干預和合理引導。由此可見,社會解放的過程與共同富裕過程、人的全面發展過程完美融合,三者統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中。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兩種社會制度并存發展的國際格局不會發生改變,雖然馬克思的社會解放在終極意義上是整個人類社會的解放,但社會解放的實際過程肯定首先發生于民族國家之內,所以在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和國家自行消亡之前,國家始終都是推動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的主導力量。
總之,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邏輯發展上的一致性、價值理念上的同一性、內容要素上的重合性、歷史發展階段上的適配性和內部層次上的同構性,因而具有極大的內在契合性。“促進共同富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高度統一的”④,兩者之間互相促進、互相推動。一方面,人的全面發展越是充分,越是能夠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會愈加和諧;另一方面,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人們的精神文化水平越提高,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的關系愈加和諧,共同富裕的實現程度越高,就越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 肖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