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科學;學習困難;問題解決
我國傳統的教育理念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導,這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而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我國的基礎教育逐漸開始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小學科學課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自然現象,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還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有很多小學生在學習科學課時都遇到了學習困難,不能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深入地分析原因,并有針對性地尋找解決方案。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看法。
小學科學教學的很多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多角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除了直接展示之外,教師還可以在教學中增加一些趣味性、互動性強的活動。比如在講《植物生長需要水分》這一節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講植物生長需要水這一道理,然后讓同學們自己動手做一個植物生長模型。在做的過程中可以用小盆、小碗等器具來模擬植物生長的環境。最后通過觀察、實驗、記錄等方法來探索植物生長需要什么水分。通過這樣有趣的活動能夠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在探索植物生長需要水分這一知識時,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和信息,而是主動地思考和探索,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習效果。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通過實驗教學能夠使學生獲得感性知識,培養科學素養。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探究中提出問題。通過引導學生從實驗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
如在《植物生長》這一課中,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同學們,你們知道植物生長需要什么條件嗎?”當教師提出這個問題后,有的同學說:“水、陽光、肥料……”當教師引導他們進一步思考時,有的同學說:“我知道植物需要這些條件,但是我不知道他們為什么需要這些條件。”這個問題對于小學生來說有些難理解,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進行探究:“植物生長需要這些條件是什么?”引導他們對此展開討論:“水、陽光、肥料……”經過討論學生知道了植物生長需要水分、肥料等。接下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植物需要這些條件的原因是什么?”這個問題就是對教材的質疑,學生的回答雖然有些牽強,但也具有一定的思考價值。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讓學生明白植物生長需要哪些條件。這樣的教學活動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教學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有主動性,還要有一定的參與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進行《植物生長過程》這一節課教學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看一段關于“植物生長”的視頻資料,讓學生對植物生長過程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觀看一段關于“植物生長”的視頻資料,讓他們自己通過視頻資料來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這樣既可以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科學知識,也可以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總之,教學模式的改變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這就要求教師要對自己的課堂進行改革,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改變以往單一的教學方式。在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多媒體課件等現代教育手段,豐富科學教學內容,增加課堂趣味性。比如在講“植物有生命”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有關植物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了解到植物的生命狀態與人一樣是有生命的,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命狀態。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分組觀察、討論、交流、總結等,引導學生將觀察到的東西記錄下來,然后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一份調查報告。這樣既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又能夠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薛松.小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22.DOI:10.
[2]譚利華,馮士季.教師自主支持與小學生的科學學習無畏:學習興趣和創造力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OL].心理發展與教育,2024(03):375-383.
[3]王玉婷.基于伴隨式學習支架培養小學生科學探究能力[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23(06):36-40.
(作者單位:湖北省利川市第二民族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