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近期國家頂層會議的連續表態,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正漸行漸近。
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今年3月,“謀劃新一輪財稅改革”被首次寫入財政預算報告。6月25日,審計署發布《2023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再次提到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
財稅體制的新變化也為財稅信息化帶來新的需求,每一輪財稅改革均伴隨著一輪新的財稅IT建設機會。財稅IT行業景氣度上行,有望迎來長期增長。
華泰證券研報指出,新一輪財稅改革潛在方向之一是消費稅改革,預計將帶來消費稅的征管系統、監管系統和風險防控系統的改造升級需求。
1)若消費稅從生產環節轉向消費環節,在稅收征管的對象上將從原來的相對集中轉為分散,需要將廣泛分布的成品油、煙、酒、汽車等銷售網點納入到稅務的征管對象,因此需要對原來的稅收征管系統進行重構。
2)消費環節一直是增值稅專用發票虛開發票的重災區,消費稅轉移到消費環節后,稅務部門或將會利用技術手段加大對虛開發票的監管。
因此,如果消費稅從生產環節改到消費環節,且以消費網點為征管對象的話,B端企業的財會核算、納稅申報、發票合規等需求將會大量涌現。
另一方面,2021年開啟的金稅四期工程的重點是“以數治稅”,核心主旨是發票數字化的改革。數電票是不以紙質形式存在、無需PDF等介質支撐的全面數字化的電子發票,推動了企業財務處理流程從開具、報銷、入賬、檔案、存儲等環節全部電子化,同時有望提升稅企財務準確性和透明度、降低稅企征納成本。
伴隨數電票的全面推廣,一方面促使中大企業必須面對數電發票的業務特征對自身票財稅業務系統進行適配性改造和填空;另一方面,面向中小企業數電票開、收、管、用、存的全流程管理產品及聯通記賬、報稅、風控等業務域的解決方案和SaaS服務預計迎來推廣契機,有望打開巨大空間。據智研瞻預測,2024-2030年中國稅收信息化行業市場規模增長率在7%-10%,2025年中國稅收信息化行業市場規模1092.46億元,同比增長9.27%(見圖一)。

新一輪財稅改革的另一個重點是推進財政資源統籌,包括提高預算管理完整性、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等。當前數字財政建設中,生產系統建設和大數據應用同步推進,前者以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建設為代表,后者主要以財政大數據應用為代表。
1)為滿足中央轉移支付的常態化監督需求,基于預算一體化的轉移支付監控模塊需求正加速釋放。根據《2023年中國財政政策執行情況報告》,2023年中央財政對地方的轉移支付金額已達到10.29萬億元。為了實現對如此龐大的轉移支付資金使用情況進行更好的監督,預算執行監督系統建設需求有望加速。
2)為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智慧財審系統需求有望加速。根據《2023年中國財政政策執行情況報告》中對2024年財政政策展望: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加大財會監督力度,規范財政收支行為,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和資金使用效益,而智慧財審系統可以有效解決財政預算的績效評價問題。
3)財會監督數字化建設有望加速。2023年2月9日,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成為新時代財會監督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和行動指南。財政部對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1562號建議的答復中提到,下一步財政部將在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中,加快財會監督模塊建設,統籌推進財會監督數據匯聚融合。
根據2023年11月IDC發布的《2022年數字政府IT解決方案市場份額報告》,2023年我國數字政府IT解決方案市場規模同比增長5.6%至291.2億元。根據國泰證券的預計,財政信息化新政釋放市場需求或超過80億元。
我國財政稅務信息化市場格局呈現向頭部企業集中的態勢,專業化程度高。隨著財稅IT景氣度提升,相關產業鏈供應商有望深度受益。
稅務解決方案頭部企業主要包括稅友集團、中國軟件、神州信息、航天信息、金財互聯等,它們依托技術積累及廣泛的市場基礎,一共占據了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在推動技術創新、標準制定及行業解決方案優化升級中發揮著核心作用。

稅友股份(603171)是國內最早從事稅務信息化綜合服務商的企業之一。面向B端,公司為企業提供SaaS訂閱服務,是國內領先的數智財稅云SaaS服務商;面向G端,公司為稅務機關提供稅費治理數字化開發服務,是國家金稅三期、金稅四期工程核心供應商,先后承接了國家個稅稅制改革服務項目、全國領先智慧電子稅務局、大數據稅收風險管理、全國電子發票等重大改革項目。
財政行業解決方案市場上,太極華青、博思軟件、中科江南、久其軟件、用友政務份額位居前列,先發優勢較為顯著(見圖三)。

博思軟件(300525)是我國財務票據電子化管理及非稅收入管理信息化系統的領軍企業,目前公司已經為超過60萬家行政事業單位提供產品及服務,在財政及醫療電子票據、非稅收繳電子化、高校采購等多個領域市占率領先。公司全面發力智慧財政業務,截止2023年年末,已經深度承建財政部及11個省市一體化核心業務系統,共計參與19個省級預算管理一體化相關系統建設,成為市場核心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