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褥期是指自胎盤娩出后,產婦身體機能逐漸恢復的過程,一般需要6-8周,也稱“月子期”。隨著國家三胎政策開放,大眾對生育健康關注度逐漸增加。通過食養藥膳幫助產褥期婦女能較快地恢復身體,日常均衡飲食能夠幫助產婦補益氣血、排泄惡露、分泌乳汁,同時促進嬰兒健康發育。
產褥期食養調理的第一階段是產后1-7天,由于產婦脾胃功能較弱,需排惡露,也是初乳分泌,此時以活血化瘀、通絡下乳為主;第二階段是產后8-42天,產婦脾胃功能逐漸恢復,需及時補充營養,以通絡下乳、補血養血、益氣健脾為主。《素問·藏氣法時論》中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提出了人們應以糧食類食物為主,以果、肉、菜等為輔的膳食結構。本文筆者根據產婦體質特點與產褥期婦女食養藥膳技術指南《中國藥膳研究會(2022)》,根據產褥期不同階段整理歸納食藥物質、膳食物質和藥膳方,產褥期常用食養藥膳方的主要原料、功效統計;并列舉產后8種體質偏頗狀態的表現、食藥物質和藥膳方。產婦及家屬可基于不同階段和不同體質選擇相應的食藥物質和藥膳方,根據自身情況合理搭配食用(見表1、表2、表3)。
由表1可見,產后1-7天,食藥物質選用山楂、益母草、紅糖等活血化瘀,膳食物質選雞蛋、牛奶、鯽魚、烏雞、豬肝等補氣養血通乳,以小米、黑米等性味以甘平為主,大多有益胃健脾、補中益氣的功效,藥膳方為湯羹類和粥類,以活血化瘀、通絡下乳、養血補血為主。產后8-42天,食藥物質選用山藥、黃芪、桂圓、枸杞、蓮子、大棗益氣健脾、養血補血,膳食物質增加性味平和的蔬菜和果品,藥膳方增加菜肴類、面點類、膏滋類,達到通絡下乳、疏肝理氣、溫經散寒的效果。
由表3可見,產后體質偏頗狀態調理根據不同體質辨證施膳及不同食藥物質,藥膳方中使用最多的藥物有黨參、黃芪、當歸等,達到補氣補血的效果。
結語
中醫婦科食養藥膳范圍廣泛,以食品和食藥物質兩用為主,應用于產后不同階段和不同體質的調養。因產褥期婦女獨特的生理特點,產褥期應忌生冷寒涼、油膩粘滯、熏炸香燥、辛辣發散、酸澀收斂食物;忌煙酒、濃茶、咖啡;慎用熱性食物;初產婦忌盲目進補。
綜上所述,根據產褥期不同階段和不同體質的特點,分析總結產褥期婦女的食養藥膳指南,進一步為產褥期婦女的身體康復和產后體質的偏頗調養提供重要的指導。
基金項目
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雙創項目:中醫婦科藥膳雙創基地;藥膳與食療雙創基地。
第一作者
楊雅琴(1987-),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醫養生保健藥膳食療研究。
*通訊作者
陳琪琦(1985-),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醫婦科藥膳食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