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食品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快速提升。伴隨著冷鏈技術發展、消費觀念多元化等影響,預制菜成為食品產業發展新業態、市場關注的新風口。預制菜作為食品行業的新風尚,在消費端的市場規模逐步壯大,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當前背景下,筆者以廣西為例,建議從以下五個方面加快推進預制菜產業發展。
1.堅持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優化集群規模和鏈條融通
(1)立足區域特色,推動預制菜產業集約化和規模化發展。一是因勢謀布局。要貫徹落實大食物觀發展要求,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充分發揮廣西地域產業優勢,挖掘當地在預制菜的原料食材、制作加工、冷鏈物流和老字號傳統品牌等要素方面的基礎特征,在預制菜產業基地、區域品牌打造和服務體系構建上有明確的行動計劃。在已有現代特色農業、食品加工和冷鏈物流園區等建設基礎上,將預制菜元素因地制宜融合到已有現代農業園區內,加強預制菜縣域相關產業合作,優化預制菜產業基地布局。二是借勢搭便車。加強預制菜產業發展與西江經濟帶和平陸運河經濟帶規劃建設銜接,充分挖掘沿線特色農業產業資源,規劃布局預制菜原材料供應基地和倉儲物流基地,發展訂單式農牧漁業。三是搭配差異化。要加強統籌,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破解當前預制菜品種繁多、行業集中度低的問題。比如,將預制菜與非遺美食結合、與特色農產品結合,加強市場需求調研,形成更加細分化、多元化的產品結構,提高產業發展競爭力。
(2)加強全產業鏈打造,強化行業主體協同作業和整合。一是以合作形式引鏈條。國內預制菜企業集中分布在中東部地區,這些省份經濟較為發達、有完備的農業生產體系、強大的消費市場、便捷的交通和發達的冷鏈物流體系,要利用當地特色農業和粵菜、川菜等國內菜系品牌優勢促進預制菜產業企業及上下游產業鏈配套企業集中入園,加強與預制菜第一大省廣東、四川等省市合作,以資源換產業,打造預制菜全產業鏈。二是以招商形式補鏈條。建議農業農村、招商等相關部門組成工作專班,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開展預制菜項目以商引商活動,積極承辦預制菜產業峰會、預制菜產業論壇等設計或服務于預制菜產業的專業展會,引進重點龍頭企業在當地建立生產基地、集采中心等,推動形成集種養殖—加工—銷售產銷于一體的預制菜產業基地。
(3)推進產業結構升級,推動產業融合發展。一是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通過發展預制菜產業,推動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和完善,加強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推動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從餐飲行業優化升級餐飲品牌的角度來說,預制菜是新的賽道和銷售增長點。比如,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廣東茶樓(廣州酒家)等,他們的上游工廠就直接為他們提供預制菜,引導廣西本土知名餐飲企業參與到預制菜產品研發與銷售。二是整合農業產業鏈條。一方面,深入研究《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2030年)》和《廣西加快推進現代設施農業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精神,根據當地實際,大力發展設施種養產業,重點發展以節能宜機為主的現代設施種植業、以高效集約為主的現代設施畜牧業、以生態健康養殖為主的現代設施漁業,不斷夯實預制菜產業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要圍繞當地發展基礎較好的特色農業產業,整合農業產業鏈、要素鏈、利益鏈,以共建平臺為基礎,統一規劃、統一配套,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專業化、特色化“園中園”,實現產業協同,做優做強預制菜產業。
2.堅持供給改革與內外循環相結合,深化內外聯動和對外開放
(1)聚焦“因產施策”,為產業發展創造機遇。2019年以來,廣西進口東盟農產品每年保持在120萬噸以上,進口額年均增長16.3%。RCEP生效實施后,廣西面向RCEP的15個國家、超22億人口的消費大市場,廣西“東融、西聯、南向、北輻”的國際市場的前沿和窗口地位更加凸顯。一是建設交易中心。要圍繞把廣西建成中國—東盟預制菜產業發展高地的目標要求,率先建立中國—東盟預制菜原材料及食品交易中心。二是拓展自貿區的功能作用。大力推進港航物流、國際貿易、大宗商品交易和多類型加工等業務,推進北部灣冷鏈保稅交易中心、中國—東盟水果交易中心等一批示范項目建設,擴大進口東盟國家農產品,為預制菜產業發展提供原料支撐。加強與東盟國家的重點食品企業合作,在廣西預制菜產業發展基地投資,加工生產東盟特色預制菜產品,讓更多東盟元素的優質預制菜品走進國內國際市場。
(2)注重拓展市場,推動產品走向國際化。要依托廣西自貿區的三個片區打造中國—東盟合作示范區的戰略發展機遇,推動預制菜產業走向國際化。根據海關和倉儲公司公開披露的信息,預制菜走向國際市場有三個特點:一是從品類看,首先是主食類預制菜最受海外消費者歡迎;其次是魚蝦等水產品預制菜;再次是雞鴨預制菜。二是從目標國或地區看,美國、德國、東南亞各國對預制菜需求較大,與海外華人居住地分布高度重合。三是從路徑看,貨柜出貨和跨境電商出貨并存,大部分國外消費者青睞從電商平臺選購預制菜。魚蝦雞鴨都是廣西特色農業產業資源,廣西特色農產品綠色牌、生態牌、富硒牌和長壽牌一直得到海內外市場的廣泛認可和歡迎,有能力也有條件推動預制菜走出去。要加強與中國—東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利用“螞蟻洋貨”等跨境電商平臺,建立海外倉、冷鏈物流倉以及預制菜國際交易平臺,推動預制菜行業與海內外消費市場對接,促進農產品融合國際市場、滿足消費新需求、推動餐飲業態變革和提升農產品產業鏈。
3.全面統籌與關鍵領域相結合,亮化“桂字”品牌和“壯美”特色
(1)強化特色品牌建設。一是挖掘組合廣西本土元素。要搶占預制菜市場就必須有自己特色的預制菜品。要結合廣西優勢產業、特色產品和文化稟賦,深度開發具有廣西民族地域特色的預制菜品,著力提升差異化競爭優勢。比如,浦北陳皮產業具有很好的基礎條件和產地優勢,2022年浦北陳皮產業產值達30億元,產值年增速達29.2%,要做足“陳皮+”文章,學習借鑒廣東“柑三好”品牌建設經驗,推出“陳皮+黑豬”系列,如陳皮排骨、陳皮肉脯等。二是加大特色農業品牌的創建力度。引導支持預制菜生產企業申報進入廣西農業品牌目錄和“廣西好嘢”目錄,打造更多的“桂字號”品牌。同時,著力解決市場上“一品多牌”現象,整合分散細小的品牌,組織預制菜企業加大參展力度,提升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競爭力。用本土特色文化為預制菜產品賦能,結合廣西及少數民族特色,推進預制菜產品研發和品牌建設。三是依托行業產業協會開展預制菜評優評先活動,通過評獎,逐步培樹一批既有地方特色又有市場前景的預制菜品牌。
(2)拓展多元銷售渠道。一是加強營銷平臺建設。在后疫情時代,線上購物成為了很多人購物方式的首選,預制菜要充分利用線上銷售多元化的特點,加強市場營銷和推廣。鼓勵預制菜企業以互聯網營銷為突破口,大力支持企業發展網絡自媒體平臺,通過小紅書、抖音、微博等平臺,或通過直播帶貨、KOL種草、社區團購等方式銷售預制菜產品,主打綠色、安全、優質品牌,加強與美團、盒馬生鮮、京東生鮮和叮咚買菜等生鮮電商合作,拓展消費市場。線下銷售要聚焦消費者需求,充分利用預制菜的效率優勢,從社區、商超等餐飲新零售場景,加強供應鏈對接。二是探索推行O2O線上與線下結合模式。開發推廣“原料基地+中央廚房+物流配送”“中央廚房+餐飲門店”等形式,商家可以通過線上平臺的精準營銷和線下實體店的優質服務體驗來提高銷售效率并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線上線下協同力度。同時,完善現代物流網絡,配建冷鏈物流園和城市配送體系。
4.堅持整體規劃與分塊實施相結合,細化行業規范和配套體系
(1)加強政策扶持和引導。一是鼓勵制定行業標準體系和企業標準體系。2024年3月21日,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隨著預制菜國標出臺,將有助于行業的標準化、推動行業規范化,而監管也將“有法可依”。要在此基礎上,本著預制菜行業熱度升溫、市域原有餐飲產業基礎以及食品企業轉型需求的基礎上,抓緊出臺有針對性的利好政策。要借鑒粵港澳大灣區預制菜行業特色標準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從田頭、餐桌等一系列預制菜標準,主動引導預制菜行業有序發展。二是加強要素資源保障。對自治區級重點預制菜產業項目新征用地、能耗等指標,要通過自治區層面統籌保障,對符合條件的預制菜產業項目可以申請“一事一議”政策支持,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對遷入預制菜產業園的項目在搬遷、裝修、設備調試等方面給予適當補助。同時,加強產業基金支撐,引導廣西鄉村振興投資集團等國有企業基金投向預制菜產業。
(2)加強企業體系建設。一是優化企業組合。當前整個預制菜行業準入門檻較低,規模化企業較少,眾多中小企業通過模仿與復制技術生產的產品,導致產品相似度極高,產品可替代性強。建議組建廣西預制菜行業協會,對預制菜研發、生產、物流、培新等多個環節進行分工合作。鼓勵有條件的生產型企業將中心放在產品制造和新品研發上;中小型生產企業重點結合自身資源條件,提升技術水平,擺脫傳統的“作坊式生產”。二是組建產業協會。組建廣西預制菜原材料種養殖企業、生產加工企業、流通企業、餐飲企業、電商企業等相關經營主體,成立廣西預制菜產業協會。建立預制菜重點培育企業名錄,開展培育預制菜標桿企業專項行動,培育一批競爭力較強、影響力較大、市場占有率較高的預制菜龍頭企業。三是強化行業監管。要規范預制菜生產加工技術,形成包含生產許可、質量認證、原料溯源、品質評價等過程完整的生產和質量管控體系。建議市場監管部門要牽頭研究完善產業監督方式,提高準入門檻,加強生產資質審核,提高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防范食品安全風險,促進產業規模化及效率提升,助力產業長遠健康發展。
5.堅持鞏固拓展與創新推進相結合,強化科技保障和人才支撐
(1)加強科技創新研發平臺建設。一是成立廣西科技攻關團隊。要瞄準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方向,由自治區層面統籌,建立市域科技創新的科研隊伍組織形式,跨學科、跨地域組建技術創新聯合團隊,實現有組織地、高效地破解制約產業發展的技術難題。推行“科研飛地”模式,匯聚國內外科級、人才、學科專業優勢,共同打造集科學研究、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于一體的新型科技創新平臺,加大技術集成和示范推廣力度,為預制菜產業發展賦能增效。二是加大產品研發。大力引導預制菜生產企業適應市場需求,充分考慮產品在不同地方的市場售賣可行性、銷售渠道、市場供給量等進行產品研發,支持企業圍繞香豬、大蠔、對蝦、香雞、黑豬、陳皮等廣西特色農業產業研發預制菜品。鼓勵行業協會牽頭組建技術研究中心,持續加大研發設備投入,提升生產裝備精準化和自動水平,以新技術裝備保障預制菜產業發展。
(2)加強產業人才隊伍建設。一是強化產學研合作。加強與職業技術學院等區內外職業院校合作,開設相關專業課程,搭建產教融合的預制菜人才平臺,促進預制菜“產、學、研、用”基地的發展。推廣鄉村振興干部教育培訓基地模式,建立一批綜合培育基地、企業學校、實訓基地和創業孵化基地等培訓平臺,為做大做強特色預制菜產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二是大力培育本土人才。加大預制菜產業人才培育計劃的實施力度,加強與廣東“粵菜師傅”等社會培訓機構深度合作,對現有的預制菜產業人才進行系統性培育和綜合性扶持,符合條件的高層次人才,按照享受相應的人才待遇和政策給予支持。生產企業要完善監督管理體系和人才培訓體系,支持廣西餐飲企業、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申請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資質,組織開展預制菜生產、電商直播、市場營銷、物流配送等產業相關職業(工種)技能人才培訓和職業技能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