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徐小倩(1989-),女,山東濰坊人,碩士,講師,從事聲樂演唱美聲研究。
摘 要:聲樂表演是以人聲為載體的藝術,通過聲音與情感的深度融合以表現聲樂作品的內涵,給聽眾帶來美的享受。近年來,許多表演者忽略了聲樂的情感表達和審美特征,過于強調“炫技”,導致演唱中出現“假大空”問題,同時也使得聲樂作品缺乏藝術感染力?;诖?,本文對聲樂表演中的情感表達與審美特征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聲樂表演;情感表達;審美研究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4)14-00-03
聲樂表演需要表演者反復練習,從實踐中掌握演唱技巧,同時還要融入表演者的情感表達,這樣才能更好地和聽眾的情感需求產生共鳴。同時,聲樂表演對審美價值的需求也非常高,通過充分發揮情感表現的重要作用,以及深入挖掘其審美價值,能夠讓作品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同時還能促進聲樂表演藝術的持續發展。
一、聲樂表演的內涵
聲樂表演是區別于器樂的音樂表演形態,主要通過人聲傳遞信息與情感。聲樂表演發源于原始人類的生產勞動,它是一門純粹的聽覺藝術,與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非常緊密的關系,長期存在于人類的社會生活中。聲樂是人類生活智慧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見證,在遠古時期,人們會借助聲樂描繪勞動場景、過程。最早的聲樂表演藝術主要用來傳達人類對安定、富足生活的期望,以及對自然的歌頌與敬畏之情,因此,大多數作品都會涉及相關方面。而在當前,聲樂表演成為獨立藝術形式,其主張表演藝術與演唱技藝相統一,并且始終遵循著一定的審美原則,通過獨特的嗓音生動詮釋聲樂作品,為人們帶來愉悅的審美感受[1]。
二、聲樂表演中的情感表達
(一)明確聲樂中的情感因素
首先,通過人物情感的抒發,可以呈現出更理想的效果。比如,在歌劇《白毛女》中,劇中人物面臨著嚴峻的生存挑戰,是復仇情感支撐她活下去,所以在舞臺上,必須充分展現劇中人物對黑暗社會的反抗,只有在此狀態下,才能讓劇中人物在荒蕪的深山中活下去。表演者通過表達人物的情感,能夠讓人們沉浸在相應的氛圍中,同時還能讓人們產生共鳴。其次,聲樂作品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所以表演者在二次創作中,要對創作者的時代情感有一個深入的認識,同時還要清楚作品的藝術流派、文化傾向,這樣才能真實地呈現作品的精神內涵。一些學者認為,要從創作者所處環境等角度展開深入探討,這樣才能更為真實地再現作品的時代風貌,在此基礎上也能更準確地把握時代情感[2]。最后,各個地域、民族的創作者對聲樂表演的看法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所以呈現出的情感也有所區別。因此,就需要準確掌握各種歌曲所傳達的地域和民族情感,在此基礎上,還要能夠準確掌握歌曲中的文化意蘊、主題思想,這樣不僅能為人們呈現出精彩的舞臺表演,還能引發共鳴。
(二)實現情感與技巧的協調
在演唱過程中,除了要對表演者的情感給予充分的關注,還要注重其語言、發聲技巧、呼吸器官等,通過將這兩部分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能夠有效增強聲樂的藝術表現力[3]。一般來講,聽眾能夠從不同聲樂中獲得不同的情感。比如,勞動號子是人民抒發情感的時候發出的;山歌是傾訴愛慕情感形成的。但是,情感表達離不開表演技巧,正式演出時,要想輕松、熟練地表達情感,就必須保證表演者氣息穩定、技術嫻熟。具體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如果出現氣息不穩定的情況,在表演過程中就會出現過度用嗓或者使用蠻力的問題,這樣不利于抒發個人的情緒。第二,口腔打開與正確呼吸具有非常密切的關聯,要是不能保證氣息流暢通過,呼吸就會變淺,進而影響到最終的呈現效果。第三,通過觀察可以發現,許多表演者重視技巧方面的運用狀況,但容易忽略情感的傳達,在這種情況下,很可能會致使聲樂表演沒有力量感。所以,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就需要基于情感選擇相應的演唱技巧,這樣就能夠從整體上加快促進技巧與情感表達的結合。另外,通過分析還可以發現,情感表達與技巧運用是相互配合和相互影響的。在日常訓練中,難度最大的是氣息的合理應用。如果表演者不能穩定控制氣息,聲樂表演的效果也就無法保證。所以,要對氣息進行均勻、合理的應用,就必須有效調動鼻腔、胸腔等器官。比如,在表演《火把節的歡樂》時,一些人演唱時會出現很多的虛詞“啊”,這種問題會導致表演者的情感表達不順暢,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為了防止發生“炫技”或演唱“蒼白”等情況,表演者要在強化情感的基礎上,保證自己能夠熟練地運用不同演唱技巧,結合情感表達的具體需要,采用最為合適的相關演唱技巧。
(三)強化作品的意境表現力
聲樂作品的類型非常多,而且所呈現出來的內容也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區別,在這種情況下,創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就更加多樣化。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數的表演者與創作者的經歷有著較大的不同,所以很難將其全部的情感體驗傳達給聽眾,這就需要他們將作品中的情感想象出來并進行呈現,而且還要借助意境表現力將要表現的意境完整地呈現給聽眾,這樣才能有效演繹出作品的真情實感,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4]。比如,歌曲《牧歌》描繪了遼闊的內蒙古大草原,臧玉琰先生在演唱該作品的時候,能夠十分精準地傳達它的情感。臧玉琰從未前往內蒙古草原,所以在正式演出前,他會努力地想象草原雨后的情景,然后將自己內心的體會和情感全面表達出來,從而讓聽眾產生畫面感。即使沒有去過現場,也能如臨其境般地體會到雨后草原帶給人的清新自然。臧玉琰先生在演繹這首作品時,可以利用柔美的音色和舒緩的格調,讓人們順利地沉浸在相應的意境中,體驗他對草原的喜愛。
(四)展現表演者自身的特色
在很多時候,需要由其他的表演者模仿原作者演唱相關的聲樂作品,這種形式通常被稱作“模仿秀”。根據相關資料表明,在進行表演時,大部分表演者的個人優勢不突出,同時也無法完全地理解歌曲內容所蘊含的內涵,所以無法和聽眾產生情感共鳴,難以取得較為良好的成效。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表演者在演唱時需要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同時還必須充分發揮出個人的優勢,做到深度理解歌曲含義和情感,并且在進行演唱時要全方位地展示自身的特色,這樣才能為聽眾帶來良好的體驗[5]。比如,歌曲《因為有你》的情感走向為感恩,所以表演者先要對這首作品有一個深層次的理解,并且在正式演出時以該情感基調為中心,從而讓聽眾感受到飽滿的細膩情感,有效提升該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三、聲樂表演的審美特征
(一)音質之美
聲樂表演中的音質有著典雅、多樣之美,這也是該藝術形式的魅力所在。其中,典雅之美體現在腔詞融合上。聲樂作品的歌詞往往充滿意境,只需要借助一些簡短的句子就可以呈現出不同的場景,為聽眾打造開闊的審美空間。聲音是歌詞內涵傳遞的媒介,能夠有效地加深、加強和豐富歌詞色彩[6],讓聽眾更好地感受到其中所傳達的文化意蘊。音質以氣息為支撐,在大多數情況下,要想獲得更加明亮、清晰的音質,就要保證氣息平穩,而且在整個演出中,還需要隨著情緒色彩的變化而進行相應的更換,所以在各種類型的作品中有著不同的審美表現。氣息往往富有彈性與韌性,而且在共鳴腔體的作用下,聲音穿透力會更強,如果再利用一些合適的演唱技巧,就能夠呈現出更加良好的效果,打造出立體、飽滿的音質。同時,音色質感的審美表現也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異,如美聲、民族等唱法的音色都有著非常多樣的變化。除此之外,我國民族聲樂表演講求行腔,真假聲結合與“無痕”轉化不僅拓展了音域,讓聲音色彩變得多樣化,而且還能夠呈現出民族唱法獨特的韻味,從而讓作品更具藝術表現力。同時,為了給聽眾帶來別樣的審美感受,表演者還在表演中融入了時代元素,以此來更好地滿足人們在當下的審美需求,這也是音質之美的集中體現。
(二)語言之美
聲樂表演的主要目的是將生活語言經藝術加工之后生動地呈現給聽眾。其中,語言是聲樂表演審美特征的來源,同時它也是這種藝術的構成要素之一,和生活語言之間具有非常緊密的關聯。而且通過觀察可知,它在語氣、語調、語速、語態等方面也會進行相同的調整,在演出過程中,要是可以保證說話時咽喉、聲帶的狀態,就能夠為聽眾帶來更愉悅的體驗。語調是指音調起伏所形成的韻律,在實踐過程中,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來適當調整語氣和語調,讓人們準確體會到創作者創作時的內心想法、情緒變化,使人們真正地沉浸到相應的場景當中,從而引發共鳴。另外,語速與語態不僅是聲樂表演中語言運用的重點,同時也是生活語言的基本要素。通過對語速與語態的合理運用,能夠讓聽眾獲得深刻、真實的審美感受,更好地體會到其中所傳達的情感。如果歌曲的情緒高亢激昂,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就需要讓語速、語態隨著節奏而不斷改變,這樣就可以順利地打造起伏跌宕的旋律線條,塑造立體飽滿的音響效果,從而使表演者演唱出雄渾厚重的聲音,有效增強聲樂表演的藝術感染力,最終成功地為聽眾打造一場聽覺盛宴。
(三)咬字吐字之美
咬字吐字是聲樂表演的基本技巧,要想呈現出高質量的演出效果,就必須保證咬字吐字的清晰準確[7]。我國將聲樂演唱的發音過程分為咬字頭、吐字腹、收字尾三大環節,主張“咬字千斤重,聽者自動容”,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國內對于咬準、咬重字頭的重視程度非常高。具體來講,字頭是指出聲部分的聲母;字腹是指延長發響的韻母;收尾,即歸韻。咬字頭時口腔肌肉收縮,表演者在演唱作品時,需要結合發音而盡量縮小口腔的空間。比如,要是作品中有“極”字,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舌尖緊貼上顎,這樣能夠讓聲音更有爆發力;如果作品中有“穩”字,咬字吐字時需雙唇盡量收攏,這樣才能呈現出理想的效果。吐字腹,即吐音圓潤。如果作品中有“讀”字,就需要運用到圓吐技巧,這樣表演者在演出過程中,就能讓氣息進入口腔后自由流動,適度延長發音時間,這種方式不僅能讓聲音由字腹過渡到字尾,同時還能讓表演者的發音更加字正腔圓。收字尾,即字音消失前收尾,時值小于吐字腹,讓表演者在演出的最后環節,能夠使聲音有干凈的收尾。因此,綜合以上內容可以發現,表演中準確的咬字吐字,能夠更順利地讓聽眾感受到歌詞的韻律美與意境美,同時還能有效地向聽眾展現出音質美。
(四)情感之美
情感能從生活與現實中直接獲取,它實際上是指人類對客觀現實的真實體驗。同時,情感還能從藝術欣賞等渠道間接獲得,聲樂表演除了要傳達歌曲中的內涵,還需要將創作者、表演者的情感準確地呈現出來,在這種情況下,聽眾將自身生活經驗、閱歷等方面與作品中所傳達的情感建立密切的聯系,從而產生更深層次的審美體驗,引發共鳴[8]。相關資料表明,聲樂表演是富有情感的藝術形式,所以從這一角度看,也可以說情感是聲樂表演的技巧。表演者要想呈現出精彩絕倫的聽覺效果,就需要通過聲音打動人心。在正式演出時,可以借助肢體動作、神態表情,以及對歌曲的個性化詮釋等方式來表現作者所要傳達的情感,從而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捷克歌唱家曼斯坦看來,表演者在演唱歌曲的過程中,要保證聲音和情感都達到完美,只有在這種程度上,才能將他們的表演稱作藝術。聲樂表演匯集音樂、語言等藝術要素,情感能夠將它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聲樂表演之所以能引發聽眾的強烈共鳴,主要是其涵蓋了超過個人經歷的深邃情感。所以在演唱歌曲的過程中,必須將情感投入其中,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扣人心弦,為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使其順利地沉浸到相應的場景中,在此基礎上充分調動其生活經驗與審美經驗,這樣才能讓演出取得圓滿成功,產生較為理想的聲音表演藝術效果。
四、結束語
聲樂表演是最古老的表演藝術形式之一,主要涉及音樂、語言、情感等要素,所以也是一門綜合性、專業性的藝術。它具有獨特的審美特質與美學思想,在語言上主張貼近生活、富有藝術性;在音質上主張飽滿、靈動;在情感上注重真實、深刻;在咬字吐字上強調準確、清楚。表演者在表演過程中,要能夠深入地理解相關作品的情感基調,同時還要將技巧與情感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而準確地表達作品的內涵,體現出其獨特的審美特征,從而達到良好的表演藝術效果。
參考文獻:
[1]劉瑛.聲樂表演藝術的特性與情感表現研究[J].中國文藝家,2022(07):61-63.
[2]余音榕.聲樂表演中的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研究[J].喜劇世界(下半月),2023(12):110-112.
[3]雷貴鈁.聲樂表演藝術的審美內涵及體現策略[J].牡丹,2023(16):111-113.
[4]李優.聲樂表演藝術的審美原則與情感表達[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5(12):156-158.
[5]冷妍.聲樂表演藝術的審美體現[J].藝術大觀,2022(26):19-21.
[6]周敬然.聲樂表演中的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研究[J].藝術品鑒,2024(03):173-176.
[7]汪建軍.聲樂表演中的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分析[J].明日風尚,2023(21):43-45.
[8]王文昭.聲樂表演中的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研究[J].戲劇之家,2023(20):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