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周瑤(1998-),女,湖南長沙人,碩士研究生,從事音樂研究。
摘 要:“鋼琴詩人”肖邦,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g小調第一敘事曲》是他首創的鋼琴敘事曲體裁中的首部作品,蘊含了肖邦在華沙起義失敗后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通過對這首作品的音樂分析與演奏研究,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鋼琴詩人肖邦,走進西方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世界。
關鍵詞:肖邦;曲式結構;和聲;演奏研究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4)14-00-03
一、《g小調第一敘事曲》的曲式結構與和聲分析
(一)引子(1—7小節)
《g小調第一敘事曲》曲式結構為奏鳴曲式。引子部分由兩個舒緩的樂句構成,在樂句結構上具有5+2的非方整型特點,雖然是縮減樂段,但兩小節的長音停留仿佛是作曲家在嘆息著關于波蘭那段渲染著悲壯色彩的歷史一般。引子是g自然小調與和聲小調音階,其中和弦外音是升F音與降A音,傾向于主音。這個部分由兩句長短不一的句子組成,引子的終止式為II6—IV6—VI2—V7—I。
(二)呈示部(8—93小節)
呈示部主題中,主部主題是8—36小節,第一和第二樂句都是在屬功能和弦下的連接中進行著。第二樂句與第三樂句是一個SII7—D7—T的下屬—屬—主的和聲進行。其中,穿插著的離調和弦讓音樂色彩豐富且具有動力化。呈示部部分開頭的和聲是S6—K64—D7—T的完全進行與完滿終止。
由弱起旋律進入的主部主題,與調性模糊的引子相比,它是調性清晰的g小調。主部主題的結構是由4+4+4+16組成的一個樂段,核心可以看作有兩個主題動機。8—16小節可以看作第一樂段,由兩個平行樂句組成。17—35小節是第二樂段,呈示部最后是以Ⅳ6—K64—Ⅴ7—Ⅵ6在g小調上做了阻礙終止。
連接部位于36—67小節,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連接部I(36—44)是一個4+4的平行方整型樂段。連接部II是44—67小節,由三個樂段組成。樂段I是44—47小節,為2+2的平行方整型樂段,后一句是前一句高八度的向上旋律進行。樂段II是48—55小節,結構為2+2+4的擴展樂段,它相較于樂段I是一個從上往下的旋律進行,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和聲上是從Ⅶ2—Ⅰ的進行。連接部III是56—67小節,樂句結構組成為4+8,用不斷的上下行琶音旋律進行,在調性上出現了從g小調—降B大調—降E的變化,是一個典型的轉調樂段[1]。
副部主題從68小節開始直到82小節結束,這可以說是全曲最具有抒情性的復樂段。進入副部的調性是降E大調,72小節通過重屬增六和弦轉調成為c小調,第76小節又回到了降E大調。
結束部是82—93小節,為降E大調,低音部分一直在主和弦上進行,結構是4+4+4的周期性結構。從和聲上看,結束部還是副部和聲的補充,以及為接下來的展開部做準備。
(三)展開部(94—165小節)
展開部的主部主題是94—105小節,展開時利用了呈示部中主部主題的材料,調性回到了a小調,進行著屬持續。樂段是5+7的結構,第二樂句是第一樂句的變化重復,把旋律逐漸推向高潮,通過不斷的重復和模進進行,為副部主題展開做準備。
副部主題為106—125小節,這時的調性變為了A大調,106—117小節和聲上有著明顯的V—I的進行,117—122小節是一個主持續,而最后三小節則離調到升f小調,副部主題結束在升f小調的vii7和弦上,構成了開放終止。
插部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插部I為126—137小節,這個樂段調性為降E大調,和弦不停在做屬持續進行,旋律是分解和弦并且夾雜著和弦外音,這些外音大多為倚音和換音。插部II是138—165小節,它由兩個樂段構成。樂段I(138—145)是4+4的方整型樂段,和聲一直在降E大調的主持續上進行。樂段II(146—166)中間于154小節離調到了升f小調,最后又轉回了降E大調,162小節運用了一個快速的向下旋律進行向再現部推進[2]。
(四)再現部(166—207小節)
166—180小節是副部主題的倒置再現,調性是降E大調。再現部副部主題在和聲上運用了許多副屬和弦,旋律繼承了呈示部的特點,增添了豐富的和聲色彩和音響效果,低聲部的進行保持在了屬持續上。
連接部是180—193小節,呈示部中的結束部在再現部為兩個主題進行連接,調性布局為從降E大調回到了g小調,為接下來的主部再現做了屬準備。
主部再現是194—207小節,這里的材料相比呈示部縮減了一些,左手和聲做主持續進行,調性也回歸到了主調g小調。呈示部的主部主題在前半部分出現,展開部中的主部主題在后半部分出現。再現部的結束和聲也是典型的K64—Ⅴ7—Ⅰ的全終止,最后一小節運用了連續的六度進行引入了接下來的尾聲。
(五)尾聲(208—264小節)
尾聲可以劃分為三個部分。尾聲I是208—215小節,這里的結構是一個4+4的平行方整型樂段。節拍進入尾聲后從6/4拍變成了2/2拍,速度更加歡快與激昂,并且兩個樂句的節奏劃分十分均等,和聲在Ⅱ7—Ⅴ7—Ⅰ上進行。
尾聲II是216—242小節,旋律進行有著波浪般的跑動特點。它是一個重復性段落結構,呈示部中的連接部是它前八小節材料來源,八小節之后是前面材料的擴充。
尾聲III是242—264小節,進入了一個快速的六連音跑動,把整首曲子推向高潮。這里的和聲是在g小調的主持續音上,在反向八度的左右手進行中音樂被推向了結尾,全曲的落幕由三個主和弦為整首敘事曲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二、《g小調第一敘事曲》的演奏研究
(一)引子(1—7小節)
在譜例的引子部分,肖邦標注了Largo(廣板)這一音樂術語,結合敘一的背景我們知道,這首曲子是肖邦根據波蘭詩人密茨凱維奇的長詩而作,渲染的是作曲家強烈的愛國主義色彩。所以彈奏引子時,要進入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4/4拍的節奏在g小調上進行,左右手貼鍵舒緩地彈奏,演奏者可以幻想自己在講述一個古老又沉重的愛國詩人的故事。第四小節左右手齊奏的三連音要保持節奏與前三小節一致。引子最后三小節結束部分的分解和弦,彈奏時身體可以盡量下沉,把聲音沉淀下去,左右手盡量控制使音量弱下來,為引出呈示部做鋪墊。
(二)呈示部(8—93小節)
呈示部的主部主題中,主部主題8—36小節采用的6/4拍子與引子部分4/4的拍子形成了速度上的對比。這一部分像一首低沉平穩的舞曲,樂段的前三句結構相同,在彈奏時要注意力度的變化。彈奏時不僅要突出右手的旋律性,還要控制左手同時反復進行的同音連跳音,既要做到低聲部和聲的支撐,又不能過于喧賓奪主遮蓋掉右手的主旋律。第18小節開始的第四樂句,右手跨度較大,左手的伴奏音型密集,要注意踏板的更換,由淺入深,使音樂旋律進行時干凈清晰。第24小節左手的級進進行,踏板在運用時可以多踩碎踏板,以使音色干凈清晰,右手的高聲部旋律向下進行可以逐漸減弱。在31小節的上方作曲家標ritenuto(突慢)的音樂術語,這也提醒演奏者此時速度要降下來,為33小節持續的十六分音符快速演奏做出對比。
連接部的前半部分,旋律悠揚婉轉,兩個樂句結構相同,是一個平行方整樂句,在力度和速度上可以做一個明顯的對比。44小節后的連接部的后半部分與之前相比有著快一倍的變化,輔助音和持續音被大量使用到和聲中去,情緒高昂激烈,把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渲染得更加濃厚。而持續加快的節奏對手指的跑動要求極高,彈奏時先要以清晰為主,不能漏音,大跨度的跑動還要保證手指把位的準確性,用持續的漸強把逐漸高漲的情感體現出來。而這個部分高音區和弦四五指的下鍵處正好是旋律的重音,所以在練習時也要保證四五指的靈活性與力度[3]。
進入副部主題開始,作曲家標記了meno mosso(漸慢、稍慢)和sotto voce(低聲地),可以很明確地表達出作曲家的意圖是讓音樂在慢速中安靜下來,彈奏左手的分解和弦時可以想象成在湖水中輕柔緩慢地劃著船槳,在PP的力度下使左右手慢下鍵。在結束部開頭作曲家標注了sempre pp的音樂術語,意味著整句要在保持極弱下做樂句對比,為呈示部的結束畫上句號。結束部右手多次用到了三連音與八分音符的來回切換,練習與彈奏時要注意節奏的準確性,左手的分解和弦旋律走向上揚,是三度與四度的交替進行,可單獨多加分手練習。
(三)展開部(94—165小節)
展開部由兩個主題和一個插部組成,這時候的音樂色彩與之前高亢激昂的色調不同,主部展開部分將人們帶回了深沉神秘的氛圍中。連續的低音仿佛將人帶入了愛國英雄在挽救危難中的國家的內心斗爭,而副部主題展開用左右手和弦持續進行,加大了演奏力度,氣勢恢宏磅礴,體現了為國家奮不顧身獻身之情,這種強烈的感情應該由內心傳遞到手指。
副部主題的雙手帶有各自的旋律性,右手旋律均為和弦的高聲部,所以在練習時要更加突出五指的觸鍵聲音。左手運用分解和弦把音樂織體加厚,右手彈奏八度和弦時要同時兼顧速度和力度,因此對手指技巧與手掌支撐也有很高的要求。特別是110小節與111小節的快速八度三連音,在彈奏時極其容易不清晰,是需要解決四五指支撐的重難點。在副部主題展開的后半部分117小節開始,音樂情緒越來越高漲,層層遞進的旋律把整個部分推向了一個高潮,彈奏時也要不斷地進行漸強。126—138小節,展開部進入了一個新的素材,連續的手指快速彈奏對技術是很大的考驗,在演奏時不僅要保證每個音的清晰,還要使跑動有顆粒性,并突出旋律特點[4]。
在大量八度行進的樂句中,踏板的踩放一定要適宜,不然多層的和聲支持就會因過量的踏板而糅雜在一起顯得非常嘈雜。因為以極快的速度彈奏,在指法安排上要準確嚴謹。左手和弦跨度大,練習時也要注意把位的訓練,提高下鍵準確性。展開部中的第二個插部中,是全曲技術難度較大的跑動樂句,并且整段插部使音樂來到了一個小高潮。不斷漸強的樂句穿插著半音階與琶音的快速跑動,左手大多都是八度與和弦,在左右手對位上也是一個小難點。162—165小節右手向下的音階進行,從極強逐漸漸弱,做出從展開部進入再現部的過渡效果,并為再現部即將進入較強的音響效果做好準備。
(四)再現部(166—207小節)
進入再現部,樂曲以一個倒置的形式出現,首先再現了副部,再通過連接部過渡到了主部。雙ff把左右手飽滿的情緒給發泄了出來,甚至再現部左手第一個音下面標記著forzando(加強的)。不同聲部交錯的音型,彈奏時應該抓住重音的體現,表現出層次感。既要從大的句子中去注意強弱對比,也要在小的句子內去把握觸鍵的快慢。
連接部標注的con forza(強有力的)表現了作曲家在此處想用一個有力并且響亮的進行來表現這個樂句,這里的三連音也要把握好速度,在快速彈奏時容易出現節奏不平均的情況。185—186兩小節中的八度大跳要在練習時抓住把位的感覺,避免下鍵時位置出錯出現不諧和音。在這段的彈奏中,小臂力量要沉下去,力量輸送到指尖,把聲音連貫通暢。主部再現用低沉的旋律,襯托出再現部結尾句用大量的六度音程展現出的音樂高潮,推動整個樂曲的英雄氣概達到頂峰,并且即將進入尾聲部分中全曲最大的高潮。
(五)尾聲(208—264小節)
進入尾聲,意味著進入全曲最激情澎湃的旋律,并且速度呈現出一個越來越快的趨勢。手指間的旋律跨度大,練習時要做到準確無誤的下鍵。采用一系列六連音和之前的音樂情緒形成明顯的對比,像是把所有的愛國情感在此刻驟然宣泄出來。在快速的上下行進行中,手型架子要保持住,松散的手型對觸鍵的準確性與深度有很大影響。這個時候大量的柱式和弦音型也樹立了宏偉的愛國主義英雄形象。尾聲最后部分,以fff的極強音量彈奏下行八度進行為整首曲子拉上帷幕,象征著英雄輝煌的一生最終英勇就義的悲劇色彩。
三、結束語
本文就肖邦《g小調第一敘事曲》做了簡要分析。從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尾聲等幾個方面對全曲的和聲曲式與演奏要點進行研究。
《g小調第一敘事曲》承載著肖邦的愛國心與民族魂流傳于后世,為后人研究肖邦與他首創的敘事曲體裁有著非凡的意義。它是體現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的作品,也是那個風雨縹緲時代的產物,為戰爭中飽經風霜的波蘭人民吶喊控訴。
通過對《g小調第一敘事曲》的深入研究,對于我們深入了解肖邦的魅力,認識浪漫主義時期的鋼琴作品有很大啟發。
參考文獻:
[1]錢仁康.肖邦敘事曲解讀[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2]馮智全.論肖邦敘事曲與混合曲式結構[J].蘇州鐵道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7(02):86-88.
[3]倪嘉彥.肖邦g小調第一敘事曲分析[J].北方音樂,2019,39(02):22+24.
[4]張紅蕾.肖邦敘事曲的詮釋與演奏[J].電影評介,2008(06):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