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2022年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校級課題“傳統文化視野下學前專業美術欣賞教學研究”(項目編號:FY22CO8)。
作者簡介:李子筠(1995-),女,福建福州人,碩士研究生,助教,從事中國美術史研究。
摘 要:在高校美育中融入傳統文化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而中國山水畫則是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考慮到尚未有討論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欣賞課程中如何鑒賞山水畫的研究,本文以中國山水畫的具體畫家和作品為例,提出并詳細分析鑒賞山水畫的五種方向與思路,從而探討傳統文化在學前專業美術欣賞課程中的滲透之法。
關鍵詞:傳統文化;美術欣賞;山水畫;學前教育專業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4)14-0-03
一、傳統文化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欣賞課程中的意義
美術欣賞課程是美術教育領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也具有特別的意義。這些學生在畢業后往往投身于幼兒教育行業,而幼兒期正是美術啟蒙的關鍵時期。鑒于此,學前教育專業開設美術欣賞課程,為非美術背景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機會,以提高他們的美術素養和審美能力。
藝術是文化沃土中孕育出的瑰寶,學生只有在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才能激發出對藝術的內在欣賞和熱愛。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是在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欣賞課程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一種需求,更是一種責任,具體意義如下。
第一,塑造學生正確價值觀。作為中國文化的寶貴財富,傳統文化的融入對于美育具有深遠的影響。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學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脈絡和精神內涵,建立起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提升文化自信。此外,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道德觀念和生活智慧,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激勵學生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
第二,推進弘揚傳統文化,豐富學生文化底蘊。作為國家精神財富和文化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文化不僅具有獨特的魅力,更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價值。中國古代美術作品,以其豐富的內涵和藝術表現,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美術欣賞課程中融入傳統文化,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中國美術的興趣和熱愛,還能為他們未來的藝術創作提供堅實的文化底蘊。與此同時,這種熱愛將激勵他們主動去探索和研究傳統文化藝術的深層內涵,從而在藝術創作和文化傳承上發揮積極作用。
第三,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創新思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學生面臨著多元文化的挑戰。通過在美術欣賞課程中融入傳統文化,可以使學生在接觸和學習不同文化的同時,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認識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內核。這種跨文化的比較和思考,有助于學生形成更為開闊的視野,從而在藝術創作和文化傳承中展現出更加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第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情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在美術欣賞課程中,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理解,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作為未來教育工作者和文化傳播者的責任和使命。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尊重,還能促使他們在未來的幼師工作中,積極地參與到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中,以提升社會責任感和幼師職業情操[1]。
二、中國山水畫的鑒賞思路
中國古代藝術作品數量眾多,瑰寶不勝枚舉,而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欣賞課程的課時數與教學深度等方面不比專業美院開設的美術史課程,因此需要甄選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作為欣賞對象。中國古代繪畫以畫科分類,山水畫便是其中一種,泛指以自然景觀為主要描繪對象的中國傳統繪畫形式。但山水畫也不僅是對景觀的再現,更是一種情感、思想和哲學的表達,這種繪畫形式源于中國古代文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精神境界的追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價值。
由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美術領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可能不如專業美術學生,因此在教學內容上需要有所創新和調整,教師應根據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對難度高的美術史內容做取舍,設計出適合非美術專業學生的美術欣賞課程。本文以中國山水畫為例,劃分出以下五種山水畫的欣賞方向,教師引導學生在美術欣賞課程中從以下一種或多種鑒賞思路出發,可對山水畫的內涵進行有效把握。
(一)感受自然之美
中國山水畫,作為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瑰寶,深刻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的崇敬和熱愛。它不僅僅是一種視覺藝術,更是一種心靈與自然對話的方式。南朝時期畫家宗炳的“臥游”是中國美學的重要概念,《宋書·宗炳傳》寫道:“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當澄懷觀道,臥以游之。”足不出戶卻能夠通過欣賞山水畫來感悟自然之美,已蔚然成風。
在山水畫中,山川、河流、樹木等自然元素被賦予了生命和情感,它們在畫家的筆下變得栩栩如生,充滿了詩意和哲理,每一幅山水畫都是一個獨立而完整的世界,以獨特的視角和深邃的內涵,展現了自然界的和諧與平衡。例如,王履所繪的《華山圖冊》總共40幅畫,均為游歷華山后創作的,生動地描繪了華山的險峻之美,巧妙地營造了蒼茫、空曠、幽深、秀麗、壯偉等多種意境,每一幅都獨具特色,共同構成了變化多端、引人入勝的自然畫冊。
通過欣賞山水畫,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自然的尊重和崇尚。在中國文化中,自然不僅僅是人類生存的背景,更是人類精神的寄托和靈感的源泉。山水畫中的自然景觀,如云霧繚繞的山峰、波光粼粼的水面、郁郁蔥蔥的樹木,都是對自然界生命力的贊美和頌揚,以其獨特的美感吸引著學生的目光[2]。
總之,山水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不僅展現了自然之美,更傳遞了一種尊重自然、和諧共生的文化理念。通過學習山水畫,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感受自然之美,培養環保意識,提升審美和創造力,實現個人全面發展。
(二)喚醒哲學思考
山水畫不僅以其獨特的美學魅力吸引著世人的目光,更以其深邃的哲學內涵啟迪著人們的心靈。山水畫中常常蘊含著道家和禪宗思想,這些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影響著中國人的世界觀和自然觀。通過山水畫,學生可以看到道家追求自然和諧、順應自然規律的生活態度,以及禪宗強調的內在覺悟和對自然本質的洞察。
在山水畫中,畫家常常運用簡潔而富有象征意義的筆觸,勾勒出山川的輪廓,用淡墨渲染出云霧的繚繞,創造出一種空靈、超然的意境。這種意境超越了具體的自然形態,指向了一種更為深遠的宇宙觀和生命觀,它引導學生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角色。
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哲學觀點,在山水畫中得到了生動的體現。“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認為人應順應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在山水畫中,這種思想被具象化地展現出來:山巒起伏、水流曲折,無不體現著自然的節奏和韻律。學生在欣賞山水畫的過程中,可以體會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從而領悟到道家哲學的精髓。
在山水畫中,畫家通過筆墨的運用,創造出一種靜謐、深遠的意境,引導觀者去體悟自然和生命的真諦。值得一提的是,禪宗強調“頓悟”和“漸修”,這也影響了文人對山水畫的創作,明代董其昌參照禪宗的這個思想提出的“南北宗論”,是近三百年來中國山水畫壇最具影響力的思想理論,南宗以唐代王維為首,不求形似,講究意趣;北宗以唐代李思訓為首,法度嚴謹、神形兼備[3]。
總之,中國山水畫是一種充滿哲學內涵的藝術形式。它以自然景觀為載體,引導學生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宇宙的宏大和生命的奧秘。通過學習山水畫,學生不僅能夠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更能夠培養自己的哲學思維和精神追求,實現個人素養的全面提升。
(三)品味技法之妙
山水畫的技法多樣性是其藝術魅力的重要來源之一。歷代名家山水畫不僅展現了畫家深厚的筆墨功底,還彰顯出畫家在構圖和空間處理上的獨到見解和創新。
首先,山水畫中不同的筆墨技法代表了不同畫家的風格特征與時代特點。學生在具體山水畫作品的“勾、皴、擦、染、點”中,感受不同歷史時期、不同著名畫家的山水畫作品,從而了解中國山水畫的發展脈絡和演變過程,領悟名家風范。例如,唐代的青綠山水以其精細的線條勾勒、濃麗的賦色和較少的墨色渲染而著稱,如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圖》。五代十國時期,山水畫的畫風發生了顯著的轉變,通過加強墨色的渲染,形成了一種更加蒼勁有力的水墨風格,如荊浩的《匡廬圖》。
其次,筆墨不僅僅是一種繪畫技巧,更是一種表達情感和思想的語言:用筆的輕重、緩急、頓挫,用墨的濃淡、干濕、明暗,都能體現出畫家的心境和對自然的感悟。董源所繪的《瀟湘圖》,山巒常采用披麻皴的技法來表現,再輔以墨點來描繪山頂的植被,營造出蔥郁之感,巧妙地捕捉了江南山水特有的朦朧美。而《溪山行旅圖》中,范寬以雄渾而冷峻的線條勾勒出山石的陡峭輪廓,整幅畫中無論是峻峭的山體還是茂密的森林,都呈現出濃重而深沉的墨色,深刻地表現出北方山石堅硬如鐵、剛毅如鋼的特質。
最后,山水畫的構圖技巧和空間表現方法,如北宋著名山水畫論著《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遠法”——高遠、深遠、平遠,是中國繪畫空間觀念的獨特體現。高遠即山下仰望山巔,通過仰視的角度,表現山的巍峨和崇高;深遠即山前窺視山后,通過透視的手法,表現山的深遠和神秘;平遠即近山遙望遠山,通過平視的角度,表現山的遼闊和寧靜。這些構圖方法不僅對學生理解和應用構圖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創造力。
(四)理解文人情懷
上文提到明代董其昌將山水畫分為南北二宗,其中南宗便是以王維為首的文人畫一脈。文人畫作品數量繁多、意義非凡,是美術欣賞課程中繞不過的欣賞對象。文人畫泛指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繪畫,具有學識深厚、格調高雅的特點。美術教育家陳師曾提出:“文人畫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它不僅僅是對自然景觀的描繪,更是文人情感與哲思的寄寓,強調的是畫家個人情感的抒發和內心世界的展現,它超越了自然景觀的外在形態,追求的是意境與情感的內在統一。
第一,寄情于景。在文人畫中,畫家常常將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寄托于山水之間,通過山水來表達自己的心境和理想。這種寄情于景的手法,使得山水畫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美的再現,更是一種情感和哲理的傳達。畫家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觀者能夠在欣賞自然美景的同時,感受到畫家的情感波動和思想深度。以元代四大畫家之一的吳鎮為例,他的畫作常常以漁夫和隱逸生活為題材,通過這些描繪來表達他追求隱逸、遠離塵世紛擾的思想情感和藝術追求。
第二,詩畫結合。明代中期吳門畫派具有文人畫風格,并且該畫派顯著的藝術特色之一是詩與畫的交融。沈周、文徵明等畫派代表人物,不僅在繪畫上造詣深厚,更將詩歌與繪畫巧妙融合,常常在他們的畫作上題寫相得益彰的詩文。這種將文學性與視覺藝術相結合的做法,不僅豐富了作品的內涵,也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使觀者在欣賞畫作的同時,也能領略到詩文的韻味,體驗到一種跨越視覺與文字的藝術享受。
第三,書畫同源。書畫同源是中國傳統美術中的重要理念,它揭示了書法與繪畫在藝術起源、表現手法和審美追求上的內在聯系。在中國古代,書法與繪畫均被視為文人必備的修養,它們共同承載著表達情感、抒發志趣和傳遞文化的功能。許多古代書法家同時也是文人畫家,在揮毫潑墨時,往往將書法的線條美融入畫中,使得繪畫作品具有了書法的節奏和力度。此外,書畫同源還體現在對自然和情感的表達上,無論是書法還是文人畫,都追求一種超越形式的精神性,強調“意在筆先”和“以形寫神”。最具代表性的當數元代畫家兼書法家趙孟頫的作品。
(五)厚植家國情懷
中國山水畫中的家國情懷,是一種深植于畫家心中的情感和責任,它體現了藝術家對國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以及對理想國度的追求和向往。在中國古代,山水畫不僅是對自然景觀的描繪,更是藝術家情感和理想的寄托,其中蘊含著對家國的無限眷戀和崇高理想。
以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為例。《千里江山圖》是一幅近12米的青綠山水長卷,以精細的筆觸和豐富的色彩,描繪了千里江山的壯麗景色,畫面上山巒起伏、江河奔流,氣勢磅礴,展現了理想中祖國壯美的自然景觀,表達了對國家領土完整和繁榮昌盛的贊美。同時,《千里江山圖》還體現了一種歷史責任感。王希孟通過這幅畫,不僅記錄了當時的自然和社會面貌,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他用自己的畫筆,為國家的山河立傳,為民族的歷史留痕,展現了一位文人畫家的使命感和擔當精神,向觀者傳達了對中華文明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自豪感,以及對傳承和弘揚這些優秀文化的責任感。
總之,以《千里江山圖》為代表的山水畫,以宏偉的氣勢、精細的筆法和深刻的內涵,展現了中國古代文人對家國的熱愛和責任感。通過對山水畫的欣賞,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山水畫的精神內涵,厚植家國情懷。
三、結束語
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中國山水畫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意蘊,而且在藝術表現和審美教育上具有獨特的價值。教師應當積極地將中國山水畫等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美術欣賞課程中,引導學前教育等非美術專業的學生掌握從多元的視角去欣賞和理解山水畫的方法,為傳統文化在現代教育中的傳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陳師曾.中國繪畫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
[2]李鳳齊.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美術類課程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9.
[3]顧媛媛.傳統文化背景之下的學前美術欣賞研究——中國人物畫篇[J].藝術科技,2016,29(1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