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在閱讀課上,我們都坐在位子上看《十萬個為什么》。
我正看得入迷,突然同桌指著書問我:“李昕洛,這‘陳面包’是什么意思?”我順著她指的地方看去,只見書上寫著:“陳面包為什么會發硬?”
“陳面包”?我也沒聽過啊,不過一向號稱“萬事通”的我怎么能說不知道呢?我的腦子快速地轉了轉,哦,我想到了。于是,我自信滿滿地說:“你這都不知道,‘陳面包’就是姓陳的人做的面包。”同桌半信半疑:“你怎么知道的?”我給她分析了起來:“你想啊,上次我們吃的‘徐記烤餅’,老板就是姓徐的;還有我們學校門口的‘張記包子鋪’,老板就姓張。所以,‘陳面包’就是姓陳的人做的面包。”
“可是它為什么不叫‘陳記面包’呢?”同桌又提出了新的問題。
這也難不倒我,我脫口而出:“有可能是他覺得‘陳記面包’不夠響亮,叫‘陳面包’更好聽一些吧。”
同桌聽了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正在這時,周老師過來了,她笑著說:“李昕洛,你又在發表什么高見?”同桌搶著說:“李昕洛告訴我,‘陳面包’就是姓陳的人做的面包。”老師拿過書一看,笑了:“什么‘姓陳的人做的面包’,‘陳’表示陳舊,‘陳面包’就是不新鮮的面包。”
啊,原來是這么個“陳面包”啊!一想到自己剛才在同桌面前夸夸其談,我就恨不得找個地洞鉆進去。我這也太丟人了!
點評:文章取材于生活,以對話描寫為主,“我”后面的“恨不得找個地洞鉆進去”與前面的“自信滿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趣味十足。
(指導老師:周小燕" " 繪畫:陳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