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讀者們有沒有聽過用銀針來試毒的這種方法?古裝影視劇中時常會出現使用銀針來試毒的橋段。那么,歷史上真的存在銀針試毒這種方法嗎?使用銀針測試是否有毒的這種方法真的有效嗎?以前還流傳過“銀飾品佩戴久了會變黑,是因為銀飾品可以把體內的毒吸出來”的說法,這種說法有科學依據嗎?銀為什么會和“試毒”“解毒”聯系在一起?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番吧!
銀針試毒助抓貪官
在我國古代的兇案中,投毒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作案方式,比如,在四大名著《水滸傳》中,武松的大哥武大郎就是被毒殺身亡的。毒殺常用的藥物并不是很多人認為的來自唐門或苗疆的新奇毒物,而是砒霜。接下來,我們要講的就是利用銀針測試砒霜下毒的真實案例:清嘉慶年間,黃河水患頻繁,災害不斷。清王朝撥款賑災,但很快賑災款就被當地的官員貪墨了。一時間,群情激憤,嘉慶帝便派遣新科進士李毓(yù)昌前去追查賑災款的下落。李毓昌經過大量走訪、排查,很快發現了當地官員貪墨賑災款的真相。他本要揭發,卻被貪官毒害,并被以自縊身亡定案。嘉慶帝親自督辦此事,令人開棺驗尸。因為調查的官員認為李毓昌被毒殺之后偽造成自殺的可能性比較大,所以他們就采用了銀針進行試毒,果然發現了其中端倪——銀針在接觸了李毓昌的尸首之后呈現黑色。最終案情水落石出,貪官得到了應有的懲罰,而清官李毓昌得以平反昭雪。
由此可見,銀針試毒在我國古代的法醫鑒定中還是舉足輕重的。在這里不得不提及著名的南宋提刑官宋慈,他曾在他的古代法醫學著作《洗冤集錄》中提到利用銀針驗尸的方法:銀針發黑,則有毒;銀針無恙,則無毒。那么銀針為什么可以測試出是否有毒呢?這就與古代常用的毒藥砒霜有關了。
銀針試毒另有玄機
砒霜的學名是三氧化二砷(shēn),是我國古代比較容易得到的一種毒物,它無臭無味,外觀呈白色霜狀粉末。其實,砒霜本是用作防治病蟲害的殺蟲劑,或消毒劑、除銹劑等,但卻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用來謀害他人性命。
我們先來看一下砒霜的制作過程:古人將三氧化二砷的礦石研碎,去掉雜石,然后利用升華的原理,將砒霜提純出來。但是,由于古代提純技術的限制,無法完全分離砷和硫,因此砒霜中會殘存少量的硫化物。這種含有雜質的砒霜呈現紅色,因此古代又將砒霜稱為鶴頂紅。接下來,重點來了!真正與銀針發生反應的其實是砒霜中殘存的少量硫化物,這些物質與銀接觸之后會生發化學反應,使銀的表面生成一層硫化銀,而硫化銀正是黑色的。所以說,古代人說的銀針試毒,并不是測試砒霜本身,而是測試砒霜中含有的雜質,以此來判斷是否有砒霜的存在。
有的小讀者可能會問:如果把砒霜提純,沒有了雜質,那么用銀針還能測出來嗎?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現在我們已經掌握了可以提取高純度三氧化二砷(砒霜)的技術, 因此現在再用銀針對砒霜進行測試, 恐怕是沒有效果的了。而武俠小說中那些唐門和苗疆的神奇毒物, 銀針大概也沒有辦法檢測出來。所以, 銀針試毒是有時代局限性的。但是,古人能夠通過這種方法測試是否有毒,也是經過實踐和積累得出來的結論,是非常了不起的發現。
銀器與雞蛋
現在,我們要回到文章開頭的“流言”了——銀飾品表面的黑色物質是否就是銀器從人體吸出的毒素呢?這當然不可能。銀飾品表面的黑色物質其實是氧化銀和硫化銀。如果我們了解元素周期表,就會發現,銀并不是一種活潑的金屬,不會輕易和氧氣或硫化物發生化學反應。但是,如果我們佩戴銀飾品,銀飾品和我們的皮膚接觸,人的汗液中有很多離子,這些離子有些是導體,當銀與汗液、空氣接觸,就會加速銀的氧化,形成氧化銀。
而人體蛋白質中的硫元素也會以汗液的形式排出,這些硫元素與銀發生化學反應,就會形成硫化銀。所以,銀飾品佩戴久了,就會變黑。這里可以教大家一個方法,如果家里的銀飾品變黑了,可以用碳酸飲料清洗。想不到吧,可樂等飲料還有這樣的用途!
另外,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做個小實驗:把銀針插入雞蛋黃中,或者家里吃雞蛋的時候,把銀制品插進去看一下。這時,我們會發現,銀制品同樣會變黑。這是因為雞蛋中也含有硫化物,這些硫化物使銀變黑了。
在這里,我們不妨擴展一下:有些小讀者可能知道雞蛋放久了會變臭,甚至雞蛋煮久了,都會有一股怪味。除了蛋白質的作用,還有就是雞蛋中的硫化物在這個過程中,變成了硫化氫。而硫化氫是一種劇毒氣體,因此,被臭雞蛋熏暈并不是夸張的說法。所以,家里的雞蛋一定要好好保存,在保質期內吃完,雞蛋也不要煮得過久。當然,大家也不要談“蛋”色變,雞蛋中的硫化物含量畢竟很少,正確食用雞蛋對我們的健康是不會造成不好的影響的。
(責任編輯: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