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這樣一座城市,在煥發生機的新時代里,它的名字被反復提及:在歌聲里,人們贊美喀什噶爾胡楊;
在舞蹈里,姑娘小伙們在喀什古城上演《舞樂新疆》;
在紀錄片里,人們透過《喀什四章》的鏡頭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在“喀交會”上,喀什以開放包容的心態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們……
這就是新疆喀什,一片擁有悠久歷史又充滿生機活力的地方。喀什在維吾爾語中是“玉石集中”的意思,這座城市確實如同它的名字一樣,像鑲嵌在祖國西北大地上的一塊溫潤的玉石,向世人展示著它的無限魅力。
獨特的喀什建筑
喀什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得這里的傳統民居獨具特色,高臺民居就是久負盛名的一處。高臺民居是維吾爾族聚居區,相傳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維吾爾先民在這片懸崖處建房安家,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
高臺民居在建造上充分體現了就地取材的特點,房屋是用泥巴和楊木搭建而成。木頭去枝之后,架構支撐起屋頂、閣樓和陽臺,泥土做成的墻面冬暖夏涼。隨著人口不斷增加,這里的房屋越建越多,除了在橫向空間擴大面積以外,人們還充分利用縱向空間,沿墻體加高一層甚至兩層。長此以往,這里的房子順著懸崖的地勢起伏,形成了“過街樓”“樓上樓”“樓外樓”等錯落有致的不對稱外觀布局。
喀什古城就在高臺民居大門的對面,其建筑顏色與高臺民居大致相同,但風格卻截然不同。如果說高臺民居體現了當地居民的淳樸厚重,那喀什古城則是漢唐風韻、羅馬特色Tm8qYktb1lSbjgnaNGm6B0KOFJ32U5Tqm9kN303bbnA=的融匯交織。喀什古城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生土建筑群之一,在黃褐色的建筑主體結構上,窗框、屋檐、走廊等部分被涂上了鮮艷的綠色、藍色,這些跳動的顏色點亮了整個建筑群,房屋的窗欞、屋頂等處也被雕刻塑造出各種精美造型。走在這里,仿佛置身于童話中的世界。
舌尖上的喀什美味
都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同樣一方食物也塑造了一方人。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喀什的美食融合了中原、西域以及中亞等地的烹飪技藝和風味,但這里最有名的還是新疆菜中首屈一指的馕和烤全羊。
新疆人為什么這么喜愛馕呢?這與它能長時間保存的特性密不可分。新疆地域遼闊,從前,從一個地方去另一個地方必須要帶夠干糧,普通的饅頭和餅很容易變質,烤馕就成了理想的食物。
在喀什的街頭巷尾,有許多馕餅店,馕的種類和口味大致相同,最經典的就是原味馕,甜味的玫瑰花馕和咸味的辣皮子馕也很受歡迎。不同種類的馕大小不一,葡萄干馕一般只有拳頭大,皮牙子馕比腦袋還大。馕的硬度遠大于普通的面餅,卻硬而不柴,嚼起來十分富有韌性。烤馕要在馕坑中制作,馕坑是用黏土堆砌出來的圓形窯洞,大概有一米多高。烤馕之前,人們要先用干柴或木炭把馕坑燒熱,然后把搟好的面餅貼在馕坑的內壁上,很快就能聞到陣陣香氣。
馕是喀什人喜愛的日常主食,烤全羊則是聚會中必不可少的硬菜,一整只烤全羊足夠十余人美餐一頓。相傳烤全羊就是由喀什、庫車這一帶的商人最早發明的。那時的商人長途跋涉于大漠戈壁之間,干糧吃完后便向放牧的牧民買羊,宰殺后架上一堆火,整只烤制。這種吃法不僅方便,還使得羊肉的味道更加鮮美,后來就逐步流行起來。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只有達官貴人才有資格享用烤全羊。而如今的烤全羊,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了。
身上的喀什色彩
維吾爾族人愛美、愛花,維吾爾婦女的生活是和花聯系在一起的:頭戴花帽,頭圍花巾,身穿花裙,家里各處鋪著花地毯……她們用鮮花裝扮自己,把大自然的花草當作化妝品。
走在喀什的街道上,經常可以見到女孩們身著漂亮鮮艷的艾德萊絲綢花裙,像一只只色彩斑斕的蝴蝶。艾德萊絲綢是維吾爾族特有的一種土產絲綢,艾德萊斯的意思是扎染,這種絲綢采用扎經染色工藝,進行分層染色、整經、織綢。染色過程中自然形成的色暈參差錯落,讓圖案有了豐富的層次感。
喀什、莎車地區的艾德萊絲綢以色彩絢麗、鮮艷著稱,常用翠綠、寶藍、黃、桃紅、金黃等色。隨著旅游業的大力發展,許多游客們來到喀什都會穿上這里的艾德萊絲綢長裙,用相機留下美麗的倩影。
歷史的書頁中塵封著喀什這座城市的傳說和故事,這座古城靜靜等待著你的到來,在斑駁的墻皮中感受它的古老神秘,在熱情的歌舞中感受它的異域風情。
(責任編輯: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