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特別喜歡“心靈雞湯”,經常在微信朋友圈轉發此類內容,之后再轉發到家庭群,最后還要單獨給我發一次。每次收到父親轉發的心靈雞湯,我都會回復一個“大笑”的表情。
上次,他發過來一句:“當眼淚流盡的時候,留下的是堅強。”我同樣回復了“大笑”的表情。沒想到父親不樂意了,立即發語音質問我:“我看到說得特別好的話,就發給你,你怎么不管什么內容,都齜牙大笑?”我握著手機笑得更厲害了,回復他說:“爸,您知道您發的這些叫啥嗎?叫心靈雞湯。現在心靈雞湯有貶義色彩,就是一些哄小孩的空話,沒營養,看多了也倒胃口!”
我這樣一說可不要緊,父親那邊的“心靈雞湯”一串串發了過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真正有格局的人,既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壞的。”“圈子決定人生,接近什么樣的人,就會走什么樣的路,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牌友只會催你打牌,酒友只會催你干杯,靠譜的人才會給你帶來正能量。”“人的運程就像天上的月亮,此消彼長,缺了的部分,還會圓回來。”
我招架不住了,對父親說:“心靈雞湯對年輕人有用,我都這個年紀了,對這些不感興趣了。”父親的語音又發來了,語氣很鄭重:“這些話說得多好!我不管什么雞湯鴨湯的,我覺得好就發。你忘了嗎?你落榜后我就是用這樣的話激勵你的。要不是我的方法好,你能有現在?”
我這才想起來,父親確實用一些話拯救過我。那是我高考落榜后,一度特別迷惘。其實當時我的成績也不好,沒考上大學在意料之中。我難過的是,周圍的同學都有了著落,只有我一個人不知道何去何從。那時我像是迷途的羔羊一樣,沒有方向,也覺得自己沒有未來。父親見狀,在我的筆記本上寫了幾個大字:“條條大路通羅馬!”

這是父親一貫的做法,經常用一些名言警句來激勵我。我學生時期,他經常送我筆記本,每次本子的扉頁都寫著一些具有勵志色彩的格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有志者,事竟成。”“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但那時我太貪玩,學習沒什么長進,辜負了父親的期望。落榜后,我內心無比懊悔,又特別無助。父親幫我分析了當時的情況,于是我決定放棄復讀,走向社會。在社會上歷練的過程中,父親依舊善于用名言警句激勵我。我對那些名言警句印象深刻,覺得很多確實能帶給我力量。
如今父親對我說:“當年的那些名言警句,跟現在你說的什么‘心靈雞湯’有什么區別?人生在世就這么點事,得意的時候保持冷靜,失敗了再爬起來,不如意的時候多看積極方面……這些事都被前人說得夠透徹了,現在的人換種說法,還是在說這個意思,怎么就成了‘沒營養的心靈雞湯’了?我覺得有些話說到我心里去了,看了以后對一些事更清醒了。”父親的一番話,說得有理有據,我不得不信服。父親給我發“心靈雞湯”,主要是想讓這些話對我有積極影響。
“人生沒有假設,當下即是全部。總是看到比你優秀的人,說明你在走上坡路;總看到不如你的人,說明你在走下坡路。”不久,父親的“心靈雞湯”又發來了。我回復:“說得真好!”
(摘自《思維與智慧·上半月》)(責任編輯王艷)